APP下载

无缝隙导向型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护理模式分析

2017-05-31罗秀金范志美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

罗秀金 范志美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无缝隙导向型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护理模式的构建及其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1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9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实施分组研究,对照组450例均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450例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无缝隙导向型护理。结果 实施相应干预后,两组SAS评分均明显下降,研究组下降幅度超过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抢救成功率为95.56%,超过对照组的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科室间询问率、责任推诿率以及危急值漏交率等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积极实施无缝隙导向型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及其家属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对于提升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无缝隙导向型模式;急危重症;急诊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4-148-04

医院急诊科属于重点科室之一。针对医院急诊科而言,其医疗服务供给需求量大、急危重症接诊量多、护理服务内容涉及多学科交叉,同时还具有极高的护理安全风险。该科室所关注的重点对象为急危重症患者,在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将历经分诊、抢救、住院观察、监护等多个环节,将涉及到较多的纠正区域以及部门。一旦中间的交接不完善或者交接过程中存在问题,则会对患者的持续性治疗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现实条件下,十分需要安全高效的护理模式,以有效为患者提供安全与质量并重的急诊就诊环境。无缝隙管理属于一种高效的现代化新型管理模式,目前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保障护理服务完整性以及连续性的重要基础,应用该方式实施护理,可以确保更高的安全性。我院积极开展该项研究,探索分析无缝隙导向型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护理模式的构建及其应用效果,取得了有价值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纳入对象均为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1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共计900例。男500例、女400例;年龄(46.3±15.4)岁;在具体疾病类型中,含脑血管系统120例、呼吸系统260例、创伤80例、心血管系统210例、消化系统110例、其他20例。所有患者均原意纳入本研究,经同意,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随机分组,各450例。研究组中男204例,女246例,年龄(46.1±13.5)岁,其中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62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26例,创伤患者39例,心血管系统疾病109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66例,其他48例;对照组中男221例,女229例,年龄(46.0±15.7)岁,其中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65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29例,创伤患者45例,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122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56例,其他3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组建由急诊科护士长任组长、护理组长为副组长的急诊科无缝隙导向型护理小组,科室全体护理人员为成员。小组共同制定无缝隙导向型护理模式相关制度、护理流程、服务指引以及各类急危重症评估表。(2)由护理骨干人员参照无缝隙导向性护理流程实施实地模拟演练,其他成员现场观摩,研究学习演练过程中可能影响护理安全以及护理质量的缝隙性环节,不断予以修订和完善。组长引导小组成员进行集体讨论交流。然后修订相关制度、流程、指引、评估表等,形成最终版本。(3)急诊分诊室护理人员在接诊患者后,应用急危重症患者评估表评估患者病情,准确识别出急危重症护理对象,监测其生命体征,为其提供适宜的车、床等相关服务,引导患者接受进一步诊疗流程。(4)分诊室护理人员立即将急危重症患者安全送入急诊抢救室实施进一步抢救处理,交接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前期处置等相关资料准确无误。(5)在急诊抢救室完成对初步抢救任务后,对患者实时病情进行再次评估,按照其病情进展以及治疗护理需求,按照急救医生安排,将其安全转运至留观室、急诊病房、监护室、手术室等相关科室接受后续治疗区域,抢救室护理人员与相关后续治疗区域护理人员就患者信息、病情、已实施诊疗护理措施以及进一步诊疗护理需求等相关内容进行详尽交接。(6)有效落实无缝隙导向型护理模式保障机制,每班次设护理协调员1名,由年资最高、经验最丰富、协调能力最好的护理人员担任,其主要工作是,在本班次过程中,按照急危重症接诊患者在各区域、各环节的实时护理服务需求量动态变化,灵活调配各治疗区域的人力、物资以及器械的分配。同时,相关护理人员并不固定在某一治疗区域,区域间护理人员每3个月进行一次轮岗服务,从而实现所有护理人员熟知各区域、各岗位工作内容以及职责等,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急诊科護理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以便所有护理人员均有能力在协调员的安排下随时胜任调剂后的岗位工作任务。

1.3观察指标

(1)焦虑程度: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评价,由评价对象按照自己的焦虑程度对该量表的20个评分项目分别进行1~4分的评价,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情况越严重。(2)抢救成功率:将抢救脱险标准作为抢救成功的标准,患者在接受相关抢救后,其生命体征得以好转并维持平稳状态,得以安全转运并接受后续相关治疗。(3)护理人员转运交接情况,主要包含科室间询问次数、责任推诿次数以及危急值漏交次数等,对发生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SA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干预前焦虑量表(SAS)评分均相对较高且相互接近(P>0.05),实施相应干预后,两组SAS评分均明显下降,研究组下降幅度超过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

研究组450例患者中,抢救成功430例,抢救成功率为95.56%,对照组450例患者中,抢救成功396例,抢救成功率为88.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02,P<0.05)。

2.3两组护理人员交接情况比较

研究组的科室间询问率、责任推诿率以及危急值漏交率等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一直以来,急危重症患者属于临床护理服务工作中的重点关注对象,该类患者病情危重、需要接受较为复杂的诊疗救治过程,需要辗转于急诊科多个治疗区域并接受多个医护人员的处置和协助。因此,各治疗区域间、各护理人员间、各护理环节间的护理连续性,已经成为决定护理质量以及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建立科学、高效而规范的护理模式,有效消除影响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诊疗救护通道顺畅的相关缝隙因素,从而提升护理安全性以及抢救成功率。

无缝隙导向型护理模式的成功构建及应用,可有效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情绪。导致急危重症急诊患者及其家属严重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临床不适症状、环境以及治疗流程陌生、支持感缺乏等。持续存在的高焦虑状态将造成患者生命体征剧烈波动,从而加重病情,还可能导致家属由于对医护救治行为及语言的高敏状态而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常规模式就診流程中,各治疗区域分而治之,这实际上经常导致患者在各救治区域间的流动过程中,产生照护短暂性中断及脱节,易导致患者及其家属认为医护人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从而觉得恐惧无助,错误地认为医护人员不负责任,造成其焦虑情绪升级,对医护人员产生误解,抵触医护嘱咐,导致其治疗护理依从性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产生严重的护患冲突,影响救治工作的正常开展。而无缝隙导向型护理运行模式,其工作重点是为急危重症患者构建自分诊开始至最终安全转运至后续治疗区域为止的连续性照护环境,使得患者在急诊科各治疗区域的流动中,各区域间护理人员实施无缝隙专业化交接,确保患者及其家属始终在无断层、无脱节的照护通道中,有效地为护理对象提供连续性情感以及心理安全支持,有效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状态。

本研究中,对照组450例均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450例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无缝隙导向型护理。实施相应干预后,两组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评分均明显下降,研究组下降幅度显著超过对照组。这表明,积极实施无缝隙导向型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和抑郁状况,有利于患者顺利接受相关治疗,对于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具有积极价值。干预后,研究组抢救成功率高达95.56%,超过对照组的88.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积极实施无缝隙导向型护理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对于确保患者安全以及提升患者预后具有积极价值。干预后,研究组的科室间询问率、责任推诿率以及危急值漏交率等均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积极实施无缝隙导向型护理可以有效促进科室间的顺利交接沟通,不会留下疑问,不会产生较多的责任推诿,能够有效控制盒降低危急值的漏交接率,有助于促进沟通效果。总体结果证实,针对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积极实施无缝隙导向型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及其家属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有助于提升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急诊科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某院急诊科疼痛药物使用分析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分析急诊科脑出血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效果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