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2017-05-31李荣
李荣
[摘 要]语文是一门静的课程,需要将学生的意识浸润在静谧的氛围中,铸造宁静致远的语文学习品质,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课堂教学中,通过静心阅读、静心思考、静心表达,能够使学生深度把握文本,习得言外之意,历练习作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静;把握文本;言外之意;历练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62-01
不知何时,热闹、活跃成了评判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于是,很多公开课上,貌似繁荣的“假对话”层出不穷,形式主义的“滥合作”比比皆是,但学生的收获究竟如何,却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笔者以为,要想抵制这种表面热闹的浮华之风,就必须给阅读教学灌注宁静之气,在静心阅读、静心聆听、静心思考、静心写作中,将阅读教学推向致远境界。
一、静心阅读,让学生深度把握文本
文本的语言是静止的,学生也需要以静默的方式与文本对话,如此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感知人物的内心、体验作者意欲表达的情感。进入高年级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静静默读的方式走进文本。
如在教学《詹天佑》4-6自然段时,教师先要求学生静心默读这一部分内容,形成初步的感性认知,随后引领学生思考:“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詹天佑的哪些行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自己感受最深处进行细致批注。”课堂逐步静默下来,学生的思绪在静静的阅读之旅中放飞。整整八分钟的时间,静读的氛围形成了致远的境界。之后的交流,学生不仅涉猎面广,且认知也非常深刻。有的从亲自带领工人的细节中感受到詹天佑的身先士卒、身体力行;有的从怕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看出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之心……有了这样的基本认知之后,教师再次追问:“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分别是怎么克服的?”学生从分享交流的跃跃欲试,再次还原到静谧的阅读思考之中,把握了文本的深层次内容。
由静到动,再由动到静,课堂表面上以静为主,但在学生悉心阅读的背后,却有一股认知的暗流在涌动,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绪在发展,精彩也在不断积蓄。
二、静心思索,让学生习得言外之意
无论是语言的感知理解,还是语段的逻辑梳理,都伴随着学生深刻的思维参与。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静谧的氛围,给学生提供细加思考与深入辨析的情境,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如《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翻山越岭”时,很多学生将思维的关注点放置在词语的字面意思上,认为“翻山越岭”就是翻了很多山、越过了很多岭。事实上,这个词语在文本的具体情境之中承载着比字面意思更加丰富的价值和意蕴,绝非机械生硬的理解所能感知的。因此,教师为学生肤浅的感知创设了静谧的氛围,让学生再次静下心来阅读。学生的身心完全浸润到文本世界之中,逐步发现:文中的“翻山越岭”绝不是徒步翻越了各种山岭,而是母亲的背上有自己的女儿,肩上还有100多斤重的担子,在山岭之上每日重复着步子,许多年如一日……学生的描述,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母亲瘦弱的身影在山岭之间艰难攀爬的情景。无形之中,学生对“翻山越岭”这个词语形成了充分的感知与深入的理解。
在这样的教学中,在一片静谧的氛围里,学生思维不断向深远处迈进,文本中的语言也静静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三、静心表达,让学生历练习作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语用”理念,阅读教学对文本语言形式以及写作策略的关注已经成为重点,而各种形式的表达训练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內容。表达练笔是一种高端的思维训练过程,需要学生能够更好地沉静下来,蓄积感知、释放情感。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练笔的过程中创设真切、静谧的情境,以便学生内在情感的宣泄与表达。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柳宗元的著名诗作《江雪》时,首先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并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联系具体语境,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随后,笔者帮助学生从诗篇的信息中梳理出诗歌所描绘的时间、地点、情境和人物等核心要素,并通过插图的出示,指导学生在图文并茂中深入把握诗歌的意境。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些要素,静下心来,将故事所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描写出来。在柔和音乐的伴奏之下,学生静心地品味、细致地思考,将自身独特的体验与感受通过自己的笔尖和盘托出,将感知理解和表达实践有机整合在一起。
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练笔时,在引导学生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借助图片的出示、音乐的渲染,为学生营造了真切妥帖的练笔氛围。
总而言之,语文是一门静的课程。阅读教学切不可被所谓的热闹和浮躁所占领,而要将学生的意识浸润在静谧的氛围中,铸造宁静致远的语文学习品质,更好地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