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消费效应分析

2017-05-31李豫新程谢君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理论模型居民消费

李豫新++程谢君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是居民消费率变化的重要原因。本文基于生命周期假说,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推导;应用GMM广义矩估计法考察了西部12个省区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 居民消费 理论模型 GMM估计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目前尚未形成共识。有学者认为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是引起居民消费率变动的重要原因,而有的学者则持相反观点。国外对此研究最早的当属Modiglianni,F and Brumberg,RE(1954)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口抚养比的提高能够显著增强居民消费倾向,进而会提高居民消费率。Schultz,T(2004)通过选取亚洲16个国家1952-199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HW模型,研究结论认为人口年龄结构与当期消费之间不存在依存关系。Hoioka Yuji Charles and J.Wan 等(2006)基于LH模型对中国分省家庭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证实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比较微弱。国内学者对两者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袁志刚、宋铮(2000)通过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居民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反证出人口年龄结构显著影响了居民消费率。李文星、艾春荣等(2008)利用我国1989年至200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并采用GMM估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与居民消费率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老年抚养比与居民消费之间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李春琦、张杰平(2009)通过建立经济分析模型,认为农村居民有着十分稳定的消费习惯,少儿抚养系数及老年抚养系数与居民消费之间呈现显著的負相关关系。张乐、雷良海(2011)通过使用1989-2008年20年的分省面板数据,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少儿抚养系数与居民消费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老年抚养比与居民消费之间呈反向变动关系。刘铠豪(2016)基于2000-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使用扩展的世代交替模型,认为在城镇地区少儿抚养系数与老年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均产生正向影响,而在农村地区少儿抚养系数及老年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则都产生了负向影响。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多数是以宏观视角为主,而缺乏基于某一地区的中观研究;另一方面,多数文献在选择变量时,并没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因此在选择变量时难免有所偏颇。因此,本文以西部12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构建理论模型,采用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助于提升居民消费率的政策建议。

理论模型推导

对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解释最为全面的当属Modiglianni F,Brumberg R.E的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从微观看,就个体一生而言,其收入在不同时期有着高低之分,为了满足个人不同时期的消费欲望,该个体倾向于使用储蓄、借款及其他手段平滑一生的消费。也就是说,个体可以通过制定最优的消费路径,以期达到跨期效用最大化的目的。从人一生轨迹看,年轻时该个体有更强的消费欲望,但可能不具备与消费欲望相匹配的收入,形成负储蓄。而成年时期由于消费欲望有所消减,收入能力逐渐增强,不仅能够偿还年轻时的消费债务,还能将一部分收入用于抚养下一代和为养老做一定储蓄。步入老年之后该个体的收入有所减少,此时又会进入负储蓄阶段,但年轻时所做的储蓄恰好能对冲这一部分负储蓄。因此,一般情况下,适龄劳动人口对应的是正储蓄,而非适龄劳动人口对应的恰好相反。从宏观看,就一国而言,可以将人口划分为少儿群体、中青年群体及老年群体,中青年群体为社会产品的创造者,而少儿及老年群体为社会产品的纯消费者。

假设居民是风险规避者,并将居民消费效用函数设定为:

式中,Ut为居民消费效用,ct为居民消费,θ为风险偏好系数,t为时间,且该效用函数满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Ut′ >0,Ut″ <0,且0<θ<1。

中青年不仅要承担个人消费量,还要担负抚养小孩及赡养老人的重任,因此可以认定少儿消费数量与老年消费数量均为中青年消费数量的一固定比例,设定少儿消费量及老年消费量分别为:

其中,cty、ctn、cto分别为少儿、中青年及老年人消费额,fy及fo表示少儿及老年消费与中青年消费的占比,且为一固定常数。用zty、zto分别表示少儿及老年抚养比,pt为商品价格,在时间t,每一个中青年所要负担的总消费为:

假设一个体所经历的中青年阶段为T个长度,且每期工资收入为wt,在阶段末该个体的储蓄及其他资产为零,并且假设居民的时间偏好为一固定常数ρ。那么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可以描述为:

r为利率,且约束条件用现值计算。因此拉格朗日函数为:

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1)

(2)

由式(1)可知 :

为了推导出中青年消费这第一期所要负担的全部消费,将时期简化为T=2,并令

由式(2)可知:

因此,

根据假设知w1为第一期创造的所有社会产品,即中青年在该时期的工资。因此,可以推断时期1全社会的消费倾向为:

(3)

由式(3)可知,该理论模型认为居民消费倾向与人口年龄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居民消费可以表示为人口年龄结构、利率、价格等因素的函数。进一步据居民消费效用函数定义可知,0<θ<1,即1-1/θ<0,因此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与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之间呈同向变动关系。而理论与事实是否相符,则需要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构建

本文以居民消费率为因变量,构建了简约式模型(1),并将模型的解释变量分为三组:基本面变量X、着重关注变量Y、控制变量Z。

模型 (1)

式中,CON代表居民消费率,用居民消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i和t分别表示地区和时间,β0、β1、β2、β3为待估参数,μi表示不可观察的地区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基本面变量X包含了按可支配收入法核算的人均GDP增长率(RGDPI)及实际利率(R)两个变量,以刻画居民消费基础——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

根据理论模型,为了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将0-15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少儿抚养比(YDR)和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老年抚养比(ODR)定为关注变量Y。

控制变量Z包括: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SC)。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通过影响商品服务质量而影响居民消费性支出,且第三产业比重越高,居民消费率也越高;通货膨胀率(INF)。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预期能够降低人们的真实利率预期,促使居民更多的消费,即通货膨胀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BGDP)。政府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和引致效应,因此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挤出效应与引致效应的大小;城镇化(URB)。 城镇化是培养消费增长极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城镇化水平越高,居民消费率也越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RUI)。在城乡二元社会背景下,我国存在着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因而居民消费的异质性也比较大,在分析人口结构变动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时,有必要将城乡收入差距加以考虑。

通过选取以上指标,进一步将模型(1)扩展为静态模型(2):

模型 (2)

同时,为了更好的刻画我国居民的消费惰性,避免模型因内生性问题而导致估计存在偏误,将静态模型(2)进一步扩展为动态模型(3):

模型 (3)

(二)数据说明

本文以西部地区12个省份(新疆、西藏、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青海、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为样本,时间跨度为2000-2014年。其中GDP、居民消费额、CPI、人均GDP、人口等数据来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利率值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第三产业增加值等其他数值来自“中经统计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了如下处理:为消除物价上涨及通货膨胀的影响,用以2000年为定基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折算出实际GDP及实际人均GDP;实际利率(R)用年存款利率的加权平均值减通货膨胀表示,其中通货膨胀(INF)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减100;为了尽可能的优化数据质量,衰减异方差,对各变量取对数。

(三)方法選取

为了有效克服变量的自相关性及内生性,本文将用动态面板数据GMM估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动态面板GMM估计分为一步及两步GMM估计。理论上,两步GMM估计存在向下偏倚的倾向,虽然这种偏倚经过有效的调整后会缩小,但是并没有带来效率提升,还会导致估计量可靠性不强,因此现实应用中,多用一步GMM估计。基于此,本文也将使用一步GMM估计。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应用Stata12统计软件,对动态模型(3)进行了一步系统广义矩估计及一步差分广义矩估计,估计结果见表1。为了便于比较,本文一并给出了静态模型(2)的固定及随机效应的估计结果。静态模型豪斯曼检验的P值为0.1715,接受原假设,选择随机效应估计结果。动态GMM估计使用的工具变量为滞后两阶的BGDP、SC、R、INF、RUI及RGDPI,Sargan检验表明所选工具变量均有效。AR(2)的P值不显著,说明扰动项不存在自相关性。对比差分GMM估计及系统GMM估计可以看出,系统GMM估计的标准差小于差分GMM估计的标准差,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系统GMM估计的结果。

1.少儿抚养比(YDR)对居民消费(CON)的影响显著为正,即意味着随着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居民消费率会相应的降低。这一结论与理论模型结构相符,也与西部地区的现实情况相符。事实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部12省区少儿抚养比比第五次人口普查下降了9.64个百分点,由32.14%下降到了22.5%。虽然对于家庭孩子数相对较少的家庭而言,父母会增加对孩子教育等方面的投资,但其总的抚养费用还是会少于孩子数量较多的家庭所支出的抚养费用,这就造成了居民消费率的下降。并且,中国父母历来都有“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加之现收现付的养老制度也未能覆盖西部城乡老年人口全体,在少儿数量逐步减少的现实面前,父母会相应的增加“储蓄”而减少消费,以备日后养老之用。因此我国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率一直走低。

2.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显著为负,西部地区老年抚养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将相应的下降0.3154个百分点。理论上,老年人只会使用年轻时的储蓄进行消费,因而老年抚养比与储蓄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居民消费率成正相关关系。这与我国的现实情况基本相符。中国老人历来十分重视子女的效用。在当前房价居高不下、生活成本日益攀升的现实下,大部分老人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提高子女的效用,会选择节衣缩食以为子女留下更多的财产;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社会保障体制及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在面对不确定的死亡日期及疾病的情况下,谨慎性动机会促使老年人压缩当前消费而选择做一定的储蓄,因此遗赠动机及谨慎动机的联合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老年人口增加而带来的居民消费率上升。从长期看,老年抚养比越高,则社会用于生产的资本就越少,产出也越少,人均资本存量会被压缩,进一步的会降低未来产出,从而会抑制长期消费。而反过来,通过促进老龄人口增加消费的方式提升居民消费率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这会挤占代际转移资源,减少后代的“原始资本”,使很多家庭陷入“代际贫困”,社会全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会变得举步维艰,对于农村更是如此。

3.居民消费率的滞后一期值显著为负,过去居民消费率低并不能够降低下一期的居民消费率。随着商品种类日趋多样化及中外消费观念的碰撞,居民消费理念连续且稳定的格局逐渐被打破,消费惰性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逐渐被弱化。对动态模型进行OLS及固定效应分析之后发现CON(-1)GMM∈(CON(-1)FE,CON(-1)OLS),即居民消费率滯后一阶的系数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说明这一结论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4.人均实际GDP增长率(RGDPI)、实际利率(R)、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SC)、城乡收入差距(RUI)及政府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BGDP)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显著为负。人均实际GDP增长率系数显著为负说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并未有效的转化为消费,而是转化成了储蓄;实际利率(R)与居民消费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消费者具有前瞻性,但由于样本期内(2000-2014年)实际利率一直在零上下震荡波动,并未呈现显著的增长与下降态势,因此从整个样本期内看,实际利率的变动并不能解释居民消费率的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SC)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显著为负的原因可能是在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的过程中,并未真正起到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居民也并未真正的从这一过程中享受到与之相对等的福利;城乡收入差距(RUI)是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最根本的因素,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会使得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在当前西部地区农村人口数大于城镇人口数的背景下,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提高居民消费率的重要手段;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BGDP)对居民消费率的提高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凯恩斯的财政需求政策并不能真正起到刺激需求的效果,这种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税收的增加存在压缩居民收入的可能性,从而压制居民消费。

5.通货膨胀(INF)与城镇化(URB)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显著为正。通货膨胀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将提高0.4168%。事实上,2004年以后西部12省区各省通货膨胀率均大于0,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居民会倾向于消费,从而提高居民消费率;城镇化是培育消费增长极的重要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城镇化能够通过改变城乡人口结构,缩小最底层居民的比例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进而有效拉动内需,因此长久以来城镇化作为拉动内需的的手段一直被推崇。

对策建议

第一,政府应进一步松绑“二孩政策”,以优化人口年龄结构,防范人口年龄结构过于失衡,以期通过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拉动居民消费率;同时,还应逐步改变现行的养老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解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适当的征收“遗产税”,以逐步消除老年人的遗赠动机。

第二,居民消费惰性不再明显的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居民消费需求趋于多样化,这与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事实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我国商品种类、质量等难以满足百姓需求的现实,从中也折射出供给侧改革十分必要。

第三,要发挥城镇化在提升居民消费率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但是也要防范“伪城镇化”现象,否则会得到适得其反的后果。

第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政府应该着重提高农村低收入者的收入,切实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强农村居民消费能力。

猜你喜欢

理论模型居民消费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2017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7%
2017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
动机和态度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影响模型研究
如何构建中美两国大学的国际合作关系
词汇飞跃的本质:命名洞察力的实证研究
居民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