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流通业的机遇与挑战

2017-05-31朱瑞庭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零售业流通一带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2017上海‘一带一路新商务论坛”于4月8日在上海建桥学院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和上海建桥学院联合主办,以“开放互联、合作共赢”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下经济发展新机遇、“一带一路”的政策与学术问题、“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并打造世界贸易港湾四个专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和研讨。本文对此次会议的成果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2017上海“一带一路”新商务论坛 会议综述 中国流通业

“一带一路”战略下经济发展新机遇

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高铁生副理事长在《“一带一路”流通发展的“中国设想”》中指出:重建古丝绸之路是中国的百年梦想,建设“一带一路”是我国改革开放经验的国际延伸。伴随产能转移的是大流通,即大量商流、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各种各样的生产性服务的转移。为此,必须厘清中国流通与推进“一带一路”流通的关系,明确是复制中国流通发展模式,还是坚持高起点推进?如何处理产能输出与产品返销之间的关系?在企业依托上是发展日本综合商社,还是培育欧美式的跨国公司?对“一带一路”中的流通发展是听任“撞击反射”,还是需要“顶层设计”?如何认识和指导“一带一路”的流通发展?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的讨论和研究。高铁生希望论坛与会专家对这些问题开展充分的学术研讨和交流。

商务部上海特派员办事处向欣特派员在致辞中指出,“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重大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特别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为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做出了顶层设计。目前,已有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合作协议,形成广泛国际合作共识。经济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互联互通的网络逐步成型,贸易投资大幅度增长,重要的项目合作稳步实施,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早期收获。一是推动与沿线国家交流沟通与务实合作。二是促进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三是扩展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四是大力发挥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的载体作用,推动制造业和配套服务企业抱团“走出去”,推动东道国产业升级,为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来自上海市商务委的数据同样印证了“一带一路”商务的热度。上海市商务委张国华总经济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以开放互联、合作共赢为主题,非常契合“一带一路”建设精神的要求。上海始终秉持开放共赢的理念,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推进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构建贸易投资网络。二是打造贸易促进平台,持续鼓励上海企业拓展沿线国家的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了一批线上和线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易中心。三是加快推动沿线重要口岸的互联互通。四是强化公共服务建设,建立了走出去的服务联盟,积极构筑包括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合作促进、人才培训、风险防范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全方位建设“一带一路”,是上海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大机遇,也为上海加快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陈文玲总经济师在《我们迎来了大流通时代》中指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已经成为一个跨国界的、在世界上得到更多国家响应的国际战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带一路”会成为一个全球战略。“一带一路”的内涵,最主要的内容是“五通”,这“五通”核心的一个字就是“通”。政策沟通是为了创造全世界政策取向一致的市场外部环境,使商流、物流、信息流、人的流动更加顺畅。设施联通一是跨国跨界的硬技术设施连通,二是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在内的软的联通。贸易畅通是为了使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更加自由化、便利化,形成共享的贸易投资框架。资金融通就是指资本和货币能够更顺畅、更快速地流通,能够在流通中产生更大的价值。民心相通就是创造大流通的社会环境。可以说,“一带一路”这一重大倡议顺应了全球化的大趋势。在当前全世界出现逆全球化思潮,而且有些国家已经提出一些逆全球化主张的国际背景下,大流通作为一种经济全球化的内生动力,它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一带一路”背景下,全球化大流通的理论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商流、物流、信息流这种跨界大流通的内在动力,全球经济形成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种经济形态,尤其是当包括无形的货币、商品产生的品牌效应、科技的发明等在内的无形资产进入流通后,流通速度更快,流通跨界的需求更强烈。经济全球化的这种大流通一定要让两种经济形态保持均衡。第二,大流通使全球经济的经济表征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经济形成了网络状态。由无形网络和实体网络共同形成的网络体系要求流通更加顺畅,这种内在的冲力可以打破有形的市场和疆界。第三,从理论上看,全球化、大流通使经济连接方式发生了变化。全球的链接包括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资金链,它集成的表现就是价值链。这种链接是在流通中产生的链接,生产过程在整个流通时间中所占的比重不超过10%,其余90%的时间是在流通的过程中。德国工业4.0、美国互联网工业、中国制造2025,就是因为信息技术进入流通,成为流通中最大的变量,有可能使智能成为在制造业环节连接所有要素的新的商业模式。第四,大流通形成的全球化的主体發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跨国公司继续成为跨国发展的企业主体,也是跨国流通的企业主体。但是新的流通的商业模式,正在变为经济全球化新的企业主体或者市场主体。第五,全球化下,下一代的贸易方式可以称之为E国际贸易。E国际贸易是大流通中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的新的服务方式,迎来了由大流通促进经济全球化时代,而经济全球化使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人的流动更加便捷、顺畅,流通效率更高。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在《“一带一路”与全球供应链》中指出:第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全球物流发展进入到一个重要阶段。从2005年开始,全球的物流开始进入到供应链管理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要敢于和善于整合全球资源,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供应链,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提升综合竞争力。“一带一路”这一伟大战略构想,构建了中国的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其本质就是整合全球资源,来发展中国经济,同时带动世界经济发展,建设世界经济命运共同体。第二,“一带一路”的运作要运用共赢思维。“一带一路”的愿景和行动提出的“五通”,实际上是运用了供应链的思维。供应链包括国家战略、模式创新、技术进步三个维度,国家、城市、产业、企业四个层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供应链战略已成为跨国公司的合作战略,中国经济的深度调整也离不开供应链管理。“一带一路”的建设和运作同样要运用供应链管理,要用信息化的技术全面整合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文流。第三,“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也是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任兴洲研究员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流通发展新机遇》中指出:“一带一路”给我国商贸流通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首先,畅通的经贸合作将扩展流通企业的巨大市场空间。“一带一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就是贸易,据统计,中国是沿线许多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主要的投资来源地。大的贸易、大的投资为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在大贸易的带动下,内外贸的统一将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其次,与沿线国家重点城市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可以带动产能合作一起走出去。铁路、核电等高端装备、钢铁等国内优秀产业的输出,实际上都带动了流通产业的发展和走出去。再次,“一带一路”全面提升了我国流通发展能力和商务服务水平,“一带一路”带动了上海、东部地区商务整体水平提高,同样也带动了基础较差的西部地区流通水平和商务水平,对我国西部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机遇。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傅龙成在《抓住“一带一路”新机遇,促进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中指出:流通领域通过供给侧改革,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优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实体企业的转型和创新发展势在必行。具体说来,应该从过去的扩大流通规模促进增长向品质提升、效率提升来转变。中国商业联合会正在设计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商贸合作总体方案,已经得到30多个国家的响应。在商贸流通业走出境外的时候,中餐业是一个重要的适合走出去的选择,因为中餐业不仅是商贸业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软实力、软文化的组成部分,为此,建议中国政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中餐业的美食节,外交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要在相应的国家外交总体布局、申遗等工作中确定这方面专项资金支持,支持有条件的行业协会制定标准、开展培训。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荆林波研究员在《基于全球视角下“一带一路”的思考》中指出:“一带一路”下中国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全球视角下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获得响应,这是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认同,意义非常重大。但是,要防止由于上一个陷阱所带来的中国威胁论新版本,避免再落入另外一个陷阱,这个陷阱就是MIT的金德尔伯格提出的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全球责任的陷阱。在全球治理中,我们应当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在位不缺位更不要越位,不能承担超越国力所能承担的全球责任。此外,中国要成为经济大国,也要成为思想大国,掌握设置、主导和引领全球议题的话语权。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致力于发布全球智库的评价报告,在目前的全球背景下,中国智库的生产力还远远不够,中国的学术界必须提出有影响力的全球议题。

“一带一路”的政策与学术问题

河北经贸大学校长纪良纲教授在主持环节指出,“一带一路”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这个战略涉及到几十个国家,可以说这是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具有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因为“一带一路”既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经济概念。对“一带一路”政策和学术方面的研讨可以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柳思维教授在《“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开放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中指出:第一,“一带一路”战略海陆并举,南北呼应,是中国根据全球形势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起新常态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第二,更加注重国家战略安全。“一带一路”战略下欧亚大陆市场一体化能夠使中国减少和摆脱长期以来对海上贸易、物流的依赖。第三,“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更注重“走出去”的对外开放。第四,从东部地区开放为主转向东中西地区全方位开放,更突出中西部开放。第五,从适应经济全球化到引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新开放。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则在《中国零售业要以全面振兴“自营”重塑发展新战略》中指出:我国流通成本高,很多是体制性的,但其中也有经营模式上的不合理导致的。出路在于:第一,零售业还是要坚持做好主业,重新回归自营,互联网时代零售企业自营要全面振兴,要创新发展,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第二,应该积极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大自营商。互联网并没有改变企业自营的商业本性,也不可能消灭中间环节,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平台、最大的中间商。要强调零售业自营在回归中创新,要促进网上的自营和线下的自营的融合,线上自营和线下自营融合才是关键,线上线下都应该突出自营两个字,这是核心问题。第三,推动“互联网+”要有利于线上自营和线下自营融合的新型企业的发展,而不是制造泡沫企业,偏离零售业自营创新这个核心主题。第四,要在国内进行市场化整合,让国内自营为主的商业资源顺势走出片面联营的歧路、死路,回归正路,夯实以自营为主的国内新格局,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并超越国外零售企业巨头,把商店开到世界各地。

上海建桥学院副校长朱瑞庭教授在《“一带一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中指出:中国零售业“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在理念上高度契合,在内容上高度重叠,尤其是,“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合作重点,更为中国零售业“走出去”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重要支撑。为此,中国零售业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作为中国零售业海外目标市场是实现这一对接的逻辑起点和途径。要将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纳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总体框架之中。同时,要处理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标市场的选择、以零售终端主导的关联产业集群式走出去、沿线国家整体布局与区域集中开发相结合、通过“全球本土化”战略培育竞争优势、做好风险管理等问题。为了推动中国零售业“走出去”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在对外方向上要以政策沟通为引领,加强机制建设,推动战略对接,开展商贸流通政策对话;在对内方向上,加强顶层设计,把中国零售业“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制订法律法规,完善统筹协调体制机制,建设“网上丝绸之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祝合良教授在《“一带一路”与中国流通企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中指出:实施中国零售业“走出去”战略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与我国成为商品出口大国、商品流通大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和外资流通企业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极不协调的是,我国流通企业“走出去”明显滞后。第二,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流通产业国际化和世界产业控制权已经从制造环节向流通环节转移,加快我国从商品出口大国迈向流通企业走出去强国这一战略转变就显得非常重要。相对于发达国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流通企业“走出去”具有政治优势、投资主体优势、出口结构优势和价格优势。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流通企业而言,中国流通业的比较优势体现在经济和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商品优势、经验优势、历史地理人文优势等。能否将上述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中国的流通企业如果能够抓住有利的时机,积极有效地走出去,就能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流通产业转型升级

北京工商大学洪涛教授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的转型模式》中指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商品交易市场向大型化方向发展,数量减少。与此同时,交易额出现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在2014年、2015年,交易额突破了十万亿元的大关。市场转型模式多样。从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案例分析来看,零售业、批发业单一的“走出去”很难生根发芽,必须寻找自己的模式,通过建工厂、建产业园,发展供应链,并融入当地的经济来实现真正的“走出去”。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一是自贸区建设与商品交易市场建设问题。上海浦东自贸区的建设一定要走在世界的前头,在商品流通领域,特别是在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平台建设方面,需要有一个商品交易市场的“亚投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开放平台,引进内外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资源进入平台。二是建设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这个电子世界贸易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平台里,中国有制定规则的权利。建立一个e-WTP,可以把发展中国家的力量都调动起来,特别是让中小企业都参与到这个平台里去,从而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交易平台以及合作组织,会使中国的商品交易市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真正地走出去,而且走得好。

北京物資学院副院长何明珂教授在《物流发展与物流技术进步》中指出:中国物流的进步体现在物流网络更加完善,大数据应用大显身手,最后一公里已经有了解决方案,全国性电商物流集团初现端倪,物流服务指标大幅提高,生鲜电商发展迅速,政府对物流的管理比以前更加主动。中国物流的发展极大地支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制造业及流通业的发展。但我国物流在发展过程当中还有很多问题,如供应链的平台问题,行销网络建设问题,新鲜商品配送问题,供应链技术综合应用问题,还有综合运输等方面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一定会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为中国物流企业走出去提供很好帮助。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依绍华研究员在《物流业发展现状评价与对策建议》中指出: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环境来看,一是物流业向质量提升转变,从规模扩张型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二是物流需求结构发生转变,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表明我国经济结构已从工业主导转变为服务业主导。三是物流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四是不同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东部的物流企业数量占全国物流企业总数量的2/3,中西部仅仅占1/3。五是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扶持物流业发展,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物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物流总额与GDP增长趋势大致接近,经历了由“高速增长”向“中速适度增长”转变的过程。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社会物流成本下降趋势缓慢,体制性成本居高不下,集中度不高,企业服务能力偏弱,附加值比较低,仓储运输费用占物流费用比重超过80%,总体而言物流信息化水平不高。对策建议:一是继续降低物流成本,二是加快物流资源整合,提高集约化程度,三是实施供应链管理,重构物流流程,四是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改善物流效率。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王成荣教授在《流通产业升级中的几个着眼点》中指出:关注城市流通、城市商业的发展,首先要关注城市流通空间的布局问题。将来一个城市更多的是金字塔式的一级商业中心、二级商业中心、三级商业中心,这些中心一定会向扁平式的宜居生活中心的方向发展。再从城市流通供给侧来看,城市商业需要回归商业本位。国内供给侧是有问题的,真正符合广大老百姓的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侧的改革不仅是生产的事,还需要对中国消费者的偏好进行深入的分层研究,政府在商业供给侧改革方面也有很多事要做。调查显示,我国大城市基本上有三分之一商业闲置,中小城市有二分之一,一些县城甚至有三分之二的硬件建设闲置,与此对应的是,中国的流通软实力不足,包括营商环境、商业服务水准、商业文化、品牌等。流通软实力体现一个城市的真正品位,是一个城市软实力重要内容所在。

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副理事长、商务部电子商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普合在《深入转型升级,提高有效供给水平》中指出:产能全面过剩和有效供给的严重不足这个基本矛盾依然发生和发展着。解决这一矛盾,不仅要研究目标,还要研究提法,研究方法,设计一个社会价值体系,明确具体的、经济的产业价值导向。要把提高有效供给水平作为转型升级核心。一个有效供给的模型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效供给链的问题,二是有效供给的资源组织。以农村电子商务为例,农产品流通一直是个困扰,现在农村电子商务被推出来,以为可以解决一切流通困扰,其实不然。当前通过一些立项,选择在在近百个县进行农村电商的试点,但很多地方仅把它当作一个项目,配套政策制度、机制建设跟不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制度也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政府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当“互联网+”出现后,要把“两化”和“互联网+”统一起来,相互融合,一定要把“两化”深入融合作为转型升级、提高有效供给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

北京八里桥农产品批发市场赵尔烈总经理在《关于建设“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流通园区的建议》中指出:要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建立一些农业合作的贸易园区平台,为他们提供一个集中的展示交易场所。首先,“一带一路”的沿线或延伸国家农产品的生产需求与我国有着广泛的互补性。其次,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及延伸国家的合作,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有了初步的经验。再者,我国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沿线及延伸国家的认同,法律、政策的保障越来越完善。贸易园区的布局应考虑建设“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流通园区体系,还应考虑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择合适的地区,建设不同的园区。园区可以分为集中产地型、集散节点型、交通枢纽型、综合型等。贸易园区建设应遵循“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设立政府主导的专项基金,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培育依托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体,遵循规范的市场化运作原则。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李骏阳教授在《我国零售业转型升级和发展趋势》中指出:第一,创新是零售业发展的常态。“新零售”概念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现代物流的发展,技术创新是“新零售”的基础。当今时代,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物流等技术在零售业得到运用,这些创新与零售业历史上发生的技术创新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它导致了零售业转型升级,推动了零售业的革命,但是并没有改变零售业的性质。第二,零售业创新的标志是业态和经营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是零售业创新的推手,但是零售业的创新还包括业态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组织形式创新、渠道创新,其中也包括原有业态和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网络零售本质上属于一种新的业态,它并没有脱离零售创新的基本内容和特征。第三,“新零售”不是科学的概念。如果只有“线上线下和物流结合在一起”的创新算是“新零售”,这显然是狭隘的,如果所有创新都算“新零售”,那么“新零售”又失去了意义。从近代零售业发展历史来看,只有具体的新旧业态、新旧经营模式之分,不能用“新零售”这样的概念来分割零售业。创新是零售业的常态,它是不会停止的,所谓的“新零售”只是零售业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阶段而已。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王强副教授在《中国零售消费发展的分歧、争论与前景》中指出:对中国零售消费的认识有几个分歧。第一,对未来零售消费前景的争议。近几年来,我国GDP增长率在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也在下降,对未来中国消费会产生悲观和乐观两种不同的判断。从美国的经验看,它的消费分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块,合起来大约占GDP的90%,中国则刚过50%,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消费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说零售消费的前景是乐观的。第二,中国的税负与零售消费的感知差异。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主要流转类税收增长率不断下降,但是,降税的效益被抵消了,导致城乡居民感知的税负仍然比较重。从长远来看,这也给未来的消费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不能对未来的消费前景太悲观的原因之一。第三,城市零售消费市场或者农村市场,谁是未来主战场?农村的消费这些年增长得很快,它很有可能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沃尔玛、家乐福在中国的四线、五线地区寻求发展也能证明这一点。第四,高端消费背后的社会公平问题。消费升级是大家公认的话题,没有分歧,但是,对高端消费需要辩证地看,即便在欧洲和北美,高端的消费也很少。为了让这种消费可持续,还需要一些重大的政策配套。

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并打造世界贸易港湾

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教授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全球一流贸易港湾建设》中指出:第一,从口岸经济到湾区经济。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什么是湾区?什么是湾区经济?自人类出现以来,世界最繁荣的地区都是在大海的湾区,以海港为依托,围绕着海岸来发展经济带。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和制造大国,中国湾区正在崛起。湾区经济讲的是走出去,追求开放性、整合行和链条性。第二,从口岸经济到湾区经济的转换,给改革开放和广东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大的機遇和新的发展思路。从统计学上来看,2015年粤港澳湾区GDP是1.4万亿美元,人口8千万人,净资产1.8万亿元,它的综合实力仅次于纽约湾区,从贸易角度讲它是全球最大的湾区,但是,大不等于强。第三,紧扣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全球一流贸易港湾,这是下一步推动整个珠三角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主线。

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主任郑勇军教授在《国际网络贸易中心培育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以杭州为例》中指出: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但中国的很多产品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不是中国造不出好东西,而是好东西造出来卖不出去,销售渠道都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从对一些国家的考察调研来看,中国人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自己卖很难,到目前为止基本上局限在最低端的产品,而且仅仅是集中在批发环节。怎么办?出路之一就是,通过网络平台重建分销体系,在这个分销体系中把中国好的产品卖到西方发达国家去。为此,需要在国内培育若干个国际贸易网络中心城市。尽管这几年出口是负增长的,但是跨境电子商务基本保持在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长,如果中国率先出现若干个新型的贸易中心城市,就有可能改变整个全球贸易体系,甚至真正改变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杭州有希望成为全球网络分销或者网络销售的贸易中心城市。杭州网络贸易中心会形成对上海全球贸易中心的补充,也会促进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或者进一步巩固它的优势。

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马龙龙教授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论坛是中国流通界的顶级盛会,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作为中国流通界顶级智库,拥有最顶级的专家团队,在一天密集的学术报告和主题发言中,围绕开放互联、合作共赢的主题,提出了“一带一路”大流通的命题,深入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商务、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必将对“一带一路”的建设、研究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将对此予以持续的关注,推出后续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零售业流通一带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效率才是新零售业本质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商贸流通
我国城市化对零售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