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沫若故居文人墨客风骚依旧

2017-05-31

旅游 2017年4期
关键词:宋庆龄铜像郭沫若

郭沫若纪念馆地处前海西街18号,东临什刹海,南望北海公园静心斋。纪念馆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大门坐西朝东,门匾上“郭沫若故居”五个字为1982年9月邓颖超题写。据导游介绍,1963年郭沫若由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入此地,直到1978年6月病逝,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最后的15年。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先是蒙古驻华大使馆馆舍,后由宋庆龄居住。1963年,宋庆龄迁居后海北沿,在国务院事务管理局的安排下,郭沫若迁至此处。

进入大门,走过甬路,向北进垂花门,便踏入了坐北朝南的二进四合院。前院有正房五间。西为会客厅,东为办公室、卧房,后院有十一间后罩房,其中包括夫人于立群的书房及卧室。客厅里,沙发排列呈马蹄形。西墙挂有巨幅山水画,是傅抱石依郭沫若《游九龙渊》诗歌而作,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也赫然悬于墙上。办公桌的台历停留在郭沫若去世的日期;窗台上时钟的指针,依然指向他去世的时刻;他常用的助听器、茶杯,仍放在主人伸手就能够到的地方。卧室里,窗下书匣排列着已经陈旧的《二十四史》,床边摆放着郭沫若常穿的内联升圆口布鞋。“妈妈屋”也保持着原样,“妈妈屋”是孩子们对于立群写字间的爱称。左墙挂有于立群的小篆条屏,右墙是她题额的青铜器拓本。正上方悬挂着郭沫若的手记《咏武则天》。看着看着,我恍然间觉得,郭沫若仿佛一直还在居所内流连,从未走远。

漫步院内,高大的银杏树映入眼帘。其中甬路右侧的银杏相对瘦弱,曾得到郭沫若一家的细心呵护,被亲呢地称为“妈妈树”。原来,1954年于立群生病时,郭沫若带着孩子们从北京西山把银杏树苗移到了当时居住的院子里,希望夫人能像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银杏一样,战胜病魔,重新焕发生命的润泽。举家搬迁时,寓意美好的“妈妈树”,也随户落在了此处,扎根之后,日益繁茂。草坪上,郭沫若的全身铜像哨然伫立。每逢郭沫若生日或祭日,鲜花和花篮,就会带着哀思出现在像前。如今,这尊铜像已经成為了人们缅怀郭沫若时表达情感的依托。

猜你喜欢

宋庆龄铜像郭沫若
宋庆龄
天上的街市
养女眼中的宋庆龄
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家
山茶花
无畏少女
白色恐怖下的宋庆龄
郭沫若向老师请罪
郭沫若与两个被遗弃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