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017-05-31孔静洁
孔静洁
摘 要 通过实例,把小学信息技术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教学,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类比教学法;信息技术学科;Scratch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086-02
1 引言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知识覆盖面广、更新速度快。在实际教学中难免有许多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也有许多新知识虽所谓新,但仍与原知识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有比较才有鉴别”,因此,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要比较,而这里所说的比较就是通常所说的类比教学法。信息技术教师要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就需要巧妙地将生活中的实例与教学相结合,较好地应用类比法教学,把知识进行类比,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
何为类比教学呢?通俗地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有联系的知识进行归类比较,从而建立知识间的关联,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类比教学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建构起新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类比教学法是通过建立实物模型,化繁为简,进而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以促进学生理解新概念、掌握新知识、提升自学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为目标的教学方法。笔者将结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探索类比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运用。
2 运用类比教学法自然引入新概念
对概念的理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先决条件,信息技术学科中总有一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有些还很抽象,显得很深奥。如果恰到好处地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类比,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如在教学“认识鼠标”一课时,讲到一个“拖动”的操作,对于刚刚接触计算机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准确地掌握鼠标拖动时按键与拖动的同步性以及拖、放的时机是本课的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拖动”操作比作物品“搬家”。学生都知道进行“搬家”操作时是从起点搬起来,途中不能放手,到了终点才能放下。同样,拖动的操作也是按住左键把图标拾起,到目的地时松开左键放下图标(此处还可以让学生观看搬家的小动画)。如此解释下,学生都能理解拖动的实质了,在理解的基础上来完成拖动的操作就显得轻而易举。
而在讲“Windows桌面”时,会习惯性把桌面比作写字台,把桌面的“图标”比作写字台上的学习工具,想用哪一个就双击哪一个。这样进行类比后,学生基于理解的基础上再“双击”操作就更加得心应手。再如在教学“Scratch中的隨机数”一课时,设计抽奖活动,让学生参与抽奖的过程。据调查,学生都想抽一等奖,结果是有些如愿抽到了,有些没有抽到,这就让他们感受到抽奖结果的不确定性,再来理解随机的概念就显得轻而易举。
以上类比教学法的使用,采用了学生生活中的一个个鲜活的实例,这样的实例为学生理解概念知识创设了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很容易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同化新的概念,把以往的思维方式平移过渡到新的知识点上,新的知识就能轻而易举地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3 运用类比教学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迁移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许多不同的内容在认知结构上是相通的,但新旧知识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辨认多种环境的相似性的机会,并指导他们逐步形成运用类比推理寻找相似性的思维方法。
如在“初识PowerPoint”一课教学中,出示任务书,请学生比较与Word界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来认识PowerPoint界面的组成。在已经学习过Word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有的学生很快总结出这两个软件非常相似,菜单工具栏的作用也基本一样。也有学生通过尝试发现,在Word中学习的许多操作在PowerPoint中也有同样的作用。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在激活学生已有认知体系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抓住与Word窗体界面的异同点进行交流讨论。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再进行知识之间的梳理与归纳,内化学生的认知。
再如在教授Scratch编程中“广播”的应用时,特意设计一个教学环节:“同桌之间互相体验电子邮件的收发过程,并归纳出收发邮件的步骤。”学生实践过后很快就总结出:“发送邮件前需明确发送者和接受者。发送者:要确定收件人,然后确定发送主题与内容,再发送邮件。接受者:打开邮件查阅内容。”有了这样的体验后再把过程迁移到学习广播的应用,显而易见就简单多了。正像邮件收发过程一样,使用广播前需要明确发送对象与接收对象,发送对象添加主题后选择“广播”控件发送信息,接收对象选择“当接收到主题”控件后处理信息。如此一来,有了收发邮件这个常识模板后,即使广播应用(实为编程中的消息传送机制)学习起来相对深奥,每每在应用时转化为“收发邮件过程”就再简单不过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功,这种成功感可以有力地保证学生不会因过多的失败而放弃他们的努力、失去发现的机会。同时,应用类比教学法,不但可以促使学生回顾旧知识,并尝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发现新结论、构建新知识,还可以有效地实现旧知识在新内容中的正迁移,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降低教学难度,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4 运用类比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在实际教学中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其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正所谓:送给学生一杯水,不如让学生自己寻找一滴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应用类比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在认识软件的界面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操作系统的常用软件一般都具有比较良好、类似的特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去学习新软件的操作使用。比如可以借助已学的画图软件中的“新建”“保存”“退出”等相关知识来学习Word软件的操作。而Word中有关保存、复制、粘贴等内容,又可为网络信息的收集服务。并且在学生掌握了Word的使用后,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PowerPoint的使用,并归纳出其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学习PowerPoint就不费吹灰之力,或者说学习其他的新软件都有一定的基础,因为软件的界面都有相似之处。
再如在学习运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资料时,通常会让学生回顾图书馆查询书籍的过程,有过借书经验的学生都知道在图书馆查询图书时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按照目标图书的类别一步一步地细化,直至找到图书(分类导向法);另外一种是按照目标书名中的部分名称或全名找到图书(关键字查找法)。搜索引擎查询信息时通常也是这样的方式,这样在学习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时就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进行自主研究了。
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恰当运用类比法,把教学模块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整合,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从而简化成一个已知的模板,使学生学会应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学习与思考,由具体的事物去认识抽象的知识,由已知的知识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模仿记忆,不再是脱离实际,而是体验、发现和探索。这种教学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5 运用类比教学法可以有效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创建新事物的能力。类比思维正是借助于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而进行比较、联想、启发、诱导,以寻求思维的发散与变异。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类比思维的养成。
如在教学“Scratch中的随机数”一课时,设计的教学案例是运用随机数实现“我心目中的海底世界”。本课设计通过让学生回顾去过的海底世界完成舞台搭建、角色导入等,并初步实现海底世界,進而通过观看海底世界录像,从鱼游的快慢、步数、转向、范围等,观察分析与自己的海底世界有什么区别。学生的目光是尖锐的,他们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鱼游动的步数、转向、范围都是变化的、不确定的,从而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运用随机数加以完善就自然而然了。又因为创设了海底世界这个情境,学生应用随机数的方式各一,有人加了潜水艇,用随机数控制潜水艇移动范围;有人加了气泡,用随机数来控制气泡的移动和变色……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被一一再现,可谓是千姿百态。
类比教学法让学生充分开拓自己的思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不熟悉的问题与已经解决了的熟悉的问题或其他相似事物进行类比,建立新旧联系并求同存异,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类比思想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程序设计教学时,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类比手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6 结语
牛顿归结他取得的巨大成就时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正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知识的铺垫,才让牛顿站得高、看得远,发散出更深刻的真理。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多运用类比教学法,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为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学习间架设好桥梁,在类比中联想,从而升华思维,既有模仿又有创新,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意向,由此及彼,“以旧学新”,突破难点,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世界万物总是息息相关的,很多知识就来源于生活。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首先应该对所教信息技术知识从本质上有深刻的理解;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应用类比教学法,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的事物模型联系起来,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思想方法和内在联系,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