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朵里的明星

2017-05-31李天波

蓝盾 2017年5期

李天波

随着IP剧扎堆播出,以前在幕后默默为明星配音的他们,慢慢被推向台前,学着接纳新的时代。

被打破的平行世界

最近几个月,季冠霖小姐的声音几乎垄断了观众的耳朵。她参与配音的四部偶像剧在各大卫视轮番播出—《孤芳不自赏》里的Angelababy、《放弃你抓紧我》里的陈乔恩、《锦绣未央》里的唐嫣、《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杨幂。随便换个台就能听到她的声音,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在“三生”这样的仙侠剧里听出了宫斗戏的味儿。

季冠霖到现在还没顾上看一集,她很少追剧,也没那个时间。37岁的她声音清脆、明亮,说话字正腔圆,节奏就像小夜曲,音节之间错落有致,听起来温柔大气,很像电视剧里那些阅历丰富、独立坚韧的女主角。5年前,凭借给《甄嬛传》里的孙俪配音,她的声音红遍全国。

记者第一次见到季冠霖是在北京朝陽区一间录音棚里。这是一个只有10平方米大小的房间,四周被隔音板包得严严实实,右上方有一个21英寸大小的电视屏幕。她一钻进屋来,就脱掉羽绒服,并提醒记者,录音时绝不能穿可能摩擦出声音的衣服,也不能开空调,必须保证绝对安静,不能有任何杂音。

房子中间摆着一张桌子,她坐在那儿,扯开嗓子喊:“暴风雨来袭!暴风雨来袭!海盗们,我们走!”那是一款游戏里面的几句台词,她不知道游戏名字,也没过问。她很清楚,从放下话筒那一刻,自己和作品的关系就结束了,播不播、用不用,都不关自己的事。录音棚与名利场是两个平行的世界,相安无事,一向如此。

《甄嬛传》打破了这种局面,刚播出的时候,开始有粉丝在微博里向她表达喜欢,说她的声音给甄嬛增加了百分之二十的生命力,也有人向她请教如何配音。《甄嬛传》一轮又一轮在卫视上演,她开始忧虑,自己的声音完全暴露了,暴露意味着风险,意味着不可逾越,“你配什么大家都会听出来嘛”。

这部戏之后,她的戏约一个接一个,都是女主角。随着偶像剧数量的上升,影视行业对配音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多年轻演员台词功底不过关,或者因为档期原因,没办法参与后期配音,这让一批优秀的配音演员获得了大量机会,并且慢慢被推向前台。这边网友有意见了—一年四季只听到一个声音,真的好烦。

乔诗语跟季冠霖是多年的搭档,《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她配的是女二凤九。乔诗语快言快语,声音轻细灵动,很适合小女生一点的角色,前后为《一起来看流星雨》里的郑爽、《宫锁心玉》里的杨幂配过音。最近,她参与配音的两部戏同时上演,对于观众的吐槽,她挺无奈,“我们接戏的时候,不知道它们会扎堆演啊。”

“只有中国才有这么奇葩的现象。”乔诗语笑着说。她去横店看过,同时四十几个剧组开机,现场这边放炮哭丧,那边扭秧歌,旅游团导游对着小喇叭喊—这边走,这边走。“哇塞”,乔诗语感叹,根本没法同期收音,以前只有古装剧需要配音,现在现代剧也需要配。

张珺涵是《美人心计》等热门电视剧的制片人,跟季冠霖合作过多次,他完全理解这些无奈。“这是一个奇怪的时代。”他在电话里跟记者抱怨,从业十年多,他觉得这个行业越来越奇怪,他也想找实力派的演员演戏,还省钱,“但是世俗不认、观众不认。”每次招募演员,对那些火的、大牌的年轻演员,“基本上也不会考虑到台词,人找来已经不错了。”

季冠霖有时倒理解这些演员,她曾见过一个男演员,声音不错,后期配音时,在一个小房间里,没有灯光、没有布景、没有对手,也没有了摄影机,只冲着一个电视机,对着话筒,完全找不到演戏时的状态,试了三天还是不行,他想再试试,但片方着急播,最后还是用了配音。现在在这个行业里,大家都忙,演员戏多,后期流程快,“太困难了,真的都太快了。”季冠霖说。

大整,小整

“1234—5678—”,屏幕里的年轻演员一遍又一遍喊着这两组数,真正的台词是师傅给徒弟传授的一套剑法,五十多个字。冬子试着配了十分钟,导演还是不过,在棚外喊——要有气势一些。演员读数字时中间没有任何停顿,冬子光对嘴型就耗费了半小时,根本加不进什么感情。他觉得有点滑稽,屏幕里的师傅拿着一把近乎透明的塑料片,对徒弟说,那是武林第一的宝剑。

配音演员的表演空间比演员更受限制,用姜广涛的话说,就像被封在一个框架里,全身被绑着,声音却要表演出打打杀杀、惊天动地的感情来。早年,一些老配音演员不讲究,穿着拖鞋在那搓脚,一边“亲爱的”,满嘴的大蒜味,另一边,搭戏的女孩还要深情满满地回应。有些公司为了省钱,在卫生间上面搭一个被子改成录音棚,他就坐在马桶上,闻着一股子怪味儿,说着生生死死我爱你的情话—能不能快速入戏、把控好感情的分寸是衡量一个配音演员的核心标准。

太入戏了也不行。配《甄嬛传》的时候,有场戏,甄嬛失去孩子,哭得不能自已,季冠霖也跟着哭得一塌糊涂,结果眼泪糊了视线,错过了口型。“你要哭出来,但是这个哭是被控制的,你必须有一根理性的弦儿始终在这儿绷着,这根弦儿就是她的口形在哪儿,她什么时候说这句话了,这个时候我离话筒应该是近点还是远一点。”季冠霖常说,没有2000集戏的练习,就上不了道。

季冠霖有时也会向一些演员学习。“比如说白百何,有时候她的语言,我还是挺喜欢的,她演的戏,包括她的有些台词,我会特意地去学习一下。我觉得她很松弛,然后自然,这个我觉得是我们去做这种声音表演的人要学习的。”

在录音棚里,声音是公平的。“这行没有捷径,你干爹是谁,你长得漂不漂亮,任何关系没有。”姜广涛说,一切标准就是你站在话筒前能出活。要在这行生存下去,就得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能够赚到钱,就得变化自己的声线,“无所不用其极地去给自己争取活着的机会,进而争取尊严的机会。”

好时代?坏时代?

徐燕是边江、黄渤的班主任,一手创立了北京电影学院第一个配音班。看着这一茬年轻人的成长,她总觉得自己生得幸运。她开始配音的那个年代,正是“文革”后,国家开始大量引进《乱世佳人》等经典电影,她平时在学校上班,有空档就去央视给这些片子配音。徐燕说,作为配音演员,能不能在这行立得住还是要靠作品,而那个年代他们每天面对的都是好作品,有“很大提升自己的空间”。

“这一代孩子没有选择,他们得养家糊口。”72岁的老太太端坐在凳子上,为这些被网友吐槽的年轻孩子鸣冤。在她看来,配音演员只是一部戏的最后一个环节,戏是市场决定的,火什么拍什么,一个题材起来就扎堆上,也就那么几个声音,观众当然会烦,“就像快餐,都是pizza饼,只不过今天香肠口味,明天玉米,后天鸡肉,谁受得了,戏要好,就不会有这些问题。”

老一辈的配音演员也正学着适应高速运行的行业节奏。看着现在有些配音的年轻人,进棚前还搞不清角色,到了棚里才找感觉,从业30多年的国家一级演员、著名配音导演齐克建感慨,“那叫配音,可不是配音演员。”齐克建也理解,剧太多,需要的人也多,门槛自然降低了。他有些无奈地感叹,现在什么都依靠技术,他看有些剧,主演都不在一起对戏,各自拍完,后期抠图放一起,“能有什么演技,哪有感情。”有次吃饭,他的好友、著名演员刘佩琦跟他抱怨说:我们那一代人,年轻的时候,拍戏前去找前辈,特客气地说:老师,对对词可以吗?现在,他去找年轻人对词,对方一笑:哎呀,老师,对什么词,您可真逗,待会儿拍就行了。

齐克建想起早年,自己刚入行那会儿,配音演员门槛极高,都得经过专业的表演训练,所有的配音演员都来自话剧团,各个都是演技派。他拿出一个小本子,封皮写着—配音协会通讯录,兴奋地读起来,“蔡明(话剧演员);韩童生,中央实验话剧院;梁冠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张涵予,煤炭文工团;何冰……”

那时候,他们的偶像是上译厂的乔榛、童自荣、毕克、邱岳峰、刘广宁,大家争先恐后去买录音带,拿回来学习。他把毕克的《尼罗河惨案》,翻来覆去地看、听、模仿。张涵予、给唐老鸭配音的李扬喜欢邱岳峰,就去专门录一段他们的磁带,每天放耳朵边上。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他们这批人每天攒在一起,配译制片、配动画,各个提前把本子“吃透”,卯足劲,想超过对方。

“不可超越,时代过去了,你得接受啊。”齐克建坐在录音棚控制室里,笑眯眯地指着自己那把凳子说,“我就在这儿一坐,安安稳稳地,坐这儿把眼前这活干好,就很好。”

(摘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