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知识 品语言 巧迁移
2017-05-31王捷
王捷
[摘 要]文艺性说明文是语文教材中一种独特的文体,有着其獨特的教学价值。这就需要教师紧扣它的特点,探索契合文体价值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支撑。在教学中,要从落实知识价值、强化审美体验、促进知行转化三个板块展开教学,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文本知识、审美意趣,并掌握写作特点,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文艺性说明文;文本知识;核心词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36-01
随着“语用”理念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越来越强调关注文体意识。文艺性说明文作为语文教材中一种与众不同的文体,有着其独特的教学价值。这就需要教师紧扣它的特点,探索契合文体价值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支撑。
一、获取文本知识,在尝试解释中凸显信息价值
阅读教学要关注言语形式与写作策略,这是语用理念最为基本的价值诉求。但如果忽略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概括,就会使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的学习成为无源之水。说明文是一种介绍事物特点、提供知识信息的文体。因此,教师要在初读文本时,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提炼信息,使学生真正掌握文章的内容。
如,教学《雾凇》一文时,为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教师设置了这样的几个问题。一是作为一篇说明性文章,课文是从哪些角度来说明雾凇特点的?二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的是什么?如果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你会选择课文中的哪一句话?三是在雾凇形成的整个过程中,课文罗列了哪些关键性的信息?用提取信息的方法来阅读课文的语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较为轻松地概括出第一、三自然段的内容,并找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梳理出气温寒冷、水汽饱和、遇冷凝结等三个核心信息。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对这三个核心信息进行串联与解释,让学生真正感知文本的内容。
教例中,教师借助逻辑链条引领学生从面到点的深入阅读,使他们快速梳理出雾凇形成的相关信息,习得科学类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二、辨析核心词句,在深度涵咏中强化审美意趣
王荣生教授指出:实用性文本的阅读以获取文章信息为重点,而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则重在鉴赏,应该将重点放在语言的品味与体悟上。作为两者兼备的文艺性说明文,在阅读时应该在了解知识、获取信息的同时,走进文本精美的语言文字中,感知雾凇形成的过程和美妙的画卷。
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首先将关注点放在展现“雾气多”的词语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辨析,了解到“弥漫” “笼罩”和“淹没”的意思。作者用三个词语精确地将雾气越发浓厚的过程展现出来。其次,教师引领学生聚焦雾凇凝结的过程。教师先让学生紧扣“镀”字,了解其物理层面的原意,感受到银光闪闪的情境;再理解“慢慢地”“渐渐地”“一层又一层”等词语,感受雾凇凝结过程的状态。这样教学,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使学生的认知层次不断提高。
在教例中,教师引领学生从文本关键性词语的点状提取逐步发展到整篇文本语言风格的品析鉴赏,帮助学生感受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细腻而精准的特点,从而对文本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感知。
三、类比整合,在模仿练笔中达成知行转化
在一篇篇单一、零散文本的教学下,学生对母语的感知相对肤浅。这就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思维中。文艺性说明文最大的特点是将原本深奥的科学原理,借助灵动而富有艺术性的语言加以呈现。这就为引领学生对科学性语言和文学性语言进行自由切换和转化提供了资源。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回到文本语言中,分别运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课文中科学性语言和文学性语言,并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为什么要在一篇课文中融入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语言呢?学生结合描述的对象和内容进行思考,逐步意识到:雾凇是融入了科学原理的一种自然现象,运用严谨的科学性语言加以描述,显得较有专业性且富有说服力;而运用文学性语言则赋予了雾凇强烈的美感,使读者更加愿意读。
这样让学生豁然开朗,感受到文章的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练笔,要求学生模仿这两种语言风格描述雪花形成的过程,促进学生由积累之“知”向实践之“行”转变。
总而言之,文艺性说明文有着自己的独特价值,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尊重文本的文体特点和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从落实知识价值、强化审美体验、促进知行转化三个板块展开教学,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