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促写,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2017-05-31李梅慧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5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高效课堂

李梅慧

[摘 要]读写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读写情境、引导学生读说融合、帮助学生以读悟情,从不同视角展开读写活动,调动学生主动进行语文实践的积极性,实现学生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读写结合;高效课堂;读写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30-02

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读写能力训练,已经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运用各种策略,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写结合训练,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写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写热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各种手段,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和表达的兴趣。

(一)图文并读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插图进行学习。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发达,对图画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图文结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图文结合能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形成完整的学习认知图式。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有两幅插图,具有直观感和真实感。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幅图片,并分别说说其表达的重点,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展开热烈的讨论。一个小组学生这样解读第一幅图:钱塘江大潮刚刚形成时,从远处可以看到一条白线,岸边是观潮的人群,简直是人山人海,人潮和钱塘江大潮相互映衬,非常壮观。从学生观察和介绍情况来看,他们已经被图片所吸引,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为直观的感知和体验。通过对图片的解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以读促写

以读促写要有读的积累为基础,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为写提供必要条件,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多读,还要对阅读方法展开针对性的指导。如,文本如何选材、如何立意、如何遣词造句,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在写的环节,要让学生明确写的方向、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等。只有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才能应对自如。

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让学生先自主阅读文本,然后用新闻报道的形式介绍相关情况。活动开始后,教师简单介绍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阅读,搜集有价值的信息。成果展示时,学生大多能够完成任务。有个学生这样介绍:“在南国的某个地方,有一片茂密的榕树林,聚集了成千上万的鸟。因为环境保护措施到位,各种各样的鸟来到这里栖息、繁衍,已经成为‘鸟的天堂。”教师对此进行总结和评价,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调动了学生读写的积极性。

二、读说融合,丰富读写形式

说是重要的表达方式。在文本阅读时,教师要让学生多进行复述、讨论,以形成阅读认知体系。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有相通之处,因此教师要以说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展开读写训练。

(一)强化复述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能力悟性等都不同,其复述课文的能力自然呈现较大差异。在开始复述时,很多学生不是照本宣科,就是磕磕绊绊,讲不清楚。这说明学生读写结合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提升学生复述表达能力,教师要在读说两个方面展开引导。阅读时,要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重要性,让学生边读边进行批注标记,以提升阅读质量。在复述时,要让学生先做好复述提纲,或列表,或分条,形成清晰的复述路线,为顺利展开复述创造条件。

在《巨人的花园》复述时,教师让学生先列出提纲,然后再展开复述。成果展示时,教师让学生分段复述,学生复述得很顺利。有一个学生这样复述:“在很久以前,有一座非常美丽的花园。这个花园的主人是一个巨人。周围的孩子常常来花园里玩耍。有一次,巨人回来后,看到孩子们在这里玩,就非常生气,并将孩子们赶走了,还挂上‘禁止入内的牌子……”教师组织其他学生对复述情况进行点评,课堂学习气氛渐浓。这样,引导学生列复述提纲,组织学生展开评价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元交流

复述课文是口头表达的一种形式。为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多元交流活动,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表演、课堂辩论、小组交流等,都属于口头交流活动。教师要给出明晰的活动方案,使学生尽快进入交流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学习《小木偶的故事》时,教师设计一个课本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文本内容。小组长分配角色,负责设计台词,组织成员展开排练。课堂展示时,学生的表演很到位。有的小组不仅设计了动作表情,还对台词进行了改编,课堂表演特别成功。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自评、互评活动,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热烈。在活动中,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学习效果非常好。

三、以写悟情,提升语文素养

所谓以写悟情,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内容或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形成自己的个性认知和感悟,并通过写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通过仿写、改写等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这是对读的深化,是读的最高形式。

(一)仿写改写

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是经典名篇,具有极强阅读价值,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展开仿写、改写,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生的模仿意识比较强,教师应展开个性化设计,调动学生自觉仿寫的积极性。改写比仿写的要求更高,其训练价值也更大。改写能够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如,人教版的《长城》一课通过描写来呈现长城的特点。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模仿其写法写长江或其他的河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并展开仿写活动。有的学生这样写道:“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崇山峻岭中蜿蜒前进,一直奔流到大海。长江上有著名的三峡景观,非常壮观……”教师给出评价:长江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这个角度展开描写,符合训练要求。

(二)读后感受

阅读文本后,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感悟。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表达冲动,鼓励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写作活动,将自己的感悟、体会写出来,这对提升学生的读写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读后感的形式应不拘一格,可以是日记形式,也可以是批注形式,或者是反思形式。只要能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创造良好条件。

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受,并给出提示:从“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展开,写出自己的感知。有一个学生这样写:“在旧中国,我们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可是在我们自己的国土啊!这样的事实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互评活动。学生议论纷纷,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学习气氛高涨。

语文教材选编的文本适合小学生的阅读心理,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引导,展开不同形式的读写活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不断提高,使学生的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高效课堂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