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县阳下传统村落文化价值评价与利用策略
2017-05-30张炜宏何雨晴潘舒敏朱朝枝
张炜宏 何雨晴 潘舒敏 朱朝枝
摘要:简要介绍了云霄县阳下村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经济状况、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等方面状况,并立足于阳下村的历史文化和其村落自身的价值,结合其完整性、悠久性、典型性等特点对阳下村及村落文化价值进行了综合性评价,最后提出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利用策略。
关键词:阳下村;文化价值;评价;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17)01-0048-05
Evaluation on Culture Valu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Yangxia of Yunxiao and Its Utilization Strategies
ZHANG Weihong, HE Yuqing, PAN Shumin, ZHU Chaozhi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 China)
Abstract: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historical evolution, economic situation, material culture and nonmaterial culture of Yangxia Village in Yuxiao County were briefly introduced Then,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culture and its own value of Yangxia Village and by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like integrity, being longstanding and typicality, the cultural value of Yangxia and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was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Last, the strategies on how to use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Yangxia village; cultural value; evaluate; utilization
傳统村落是自然与人类共同创造的产物,不受时代规划条件的限制,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目前,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及利用的学术研究逐渐增多,且研究领域、视角、方式都有了明显拓展。我国传统村落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其不仅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更提供了多样的自然生态景观,是我国乡村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活化石”[1]。然而,长期以来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面临着“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的多重挑战和冲击,不少传统村落遭受到了持续性破坏,甚至濒临消亡。因此,我国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急需重点解决的就是有关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的问题。根据我国城乡住房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门关于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传统村落的文件要求,为有效保护福建省优秀的乡土建筑,促进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传承,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财政厅组织开展了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的申报认定工作,确定将339个村落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的名单,而漳州市云霄县阳下村就在此份名单中。
1云霄阳下传统村落基本概况
11地理环境
莆美镇阳下(古称阳霞)村,位于云霄县城东南郊12 km的小平原上,东北紧连向北村,东南有佳兜村与之隔溪相望,南与中柱村交邻。阳下村境处漳江北岸的臣岳(大臣山)之阳(南面),村社之东、北与西三面,有“阳霞溪”碧水环绕。村落整体平面为长方形略呈椭圆,坐北向南,村庄之南隅,连贯今云霄县城“绥阳大道”东段,呈现城乡融合、栋宇毗连的鼎新景象。这样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阳下村耕殖两宜的优势,也因此自古以来多有从事航海营运经商事业的人才。
12历史沿革
云霄阳下于两晋时期隶义安郡绥安县,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后隶属漳浦县,宋为漳浦县安仁乡浦东里,元代称漳浦县安仁乡修竹里,明初属漳浦县六都三图。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年)属“平和县云霄镇阳霞保”。清嘉庆三年(1798年),阳霞属云霄抚民厅。民国二年(1913年)置为云霄县,阳霞村隶于本县阳山乡,时称“阳山乡阳霞保”。新中国成立之初,属云霄县第一区;1954年属第二区的一个乡,始被简写为“阳下乡”;1958年2月,阳霞(阳下)划属莆美乡,8月改属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称为莆美人民公社阳霞生产大队,1965年又沿称作“阳下大队”,1984年改称云霄县莆美乡阳下村(1993年莆美乡改为镇),2013年至今称为莆美镇阳下村。现在的阳下,作为一个行政村的主村,还辖其左、右邻的“新楼”与“上埭”两个自然村,通行闽南方言。
13人口情况
阳下村总人口数有6000余人,现居住在传统建筑里的居民有3000余人,居住的居民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云阳方氏”。据考察,唐朝开漳部将方国礼择址阳霞古村,垦植农耕,生息繁衍。方国礼的嫡传后裔,统称为“云阳方氏”,人丁日盛,陆续展播海内外各地,阳下村也由此成为了云阳方氏隆兴发祥之地,辈分最高者尚有第十八世,而最晚者已是第三十世。因而云阳方氏有“七百年开基,十三世同堂”的美誉。经查阅相关的人口与户籍资料,今阳下全村除了娶入的儿媳外,确实别无其他姓氏杂居。而播居我国台、港、澳地区与国外的“云阳方氏”族人,历代以来为数众多,难以悉计。尤其是迁徙我国台湾台北、基隆、台南、台中、宜兰、桃园、嘉义等县市的“云阳方氏”,几乎遍及宝岛、澎湖与金门(有当代台湾宗亲所编的《族台方氏宗亲联络手册》为证)。现存有《云阳方氏族谱》《云阳方氏次房记》等谱牒和纪念特刊,以及台湾《云阳方氏旅台族谱简表》等文献资料。
14经济状况
阳下村的村域面积为140 hm2。村庄占地面积约为1059 hm2,耕地面积约1049 hm2,当地主要产业以农耕、商贸和运输为主,如当地水稻品种是闽南地区常植的早、晚双季水稻,约1366 hm2;自然季节及“大棚”转季节蔬菜栽培面积约为50 hm2;淡水鱼虾与鸡鸭养殖甚为多见;商贸与餐饮业在村中亦比比皆是;此外,还经营一些产品(包括各种日用百货、家用电器和舟、车、电动配件)的运输与销售,当今谓为“物流”业,且发展态势方兴未艾,前景尤佳。阳下村自古以来多有从事航海营运经商事业的人才,20世纪70年代以前,有航运、渔业专业,拥有150吨位以上的机帆木船、电光捕鱼船多艘,其余40~50吨位的小型海船也有数十只,员工百余名,最盛时有200多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有“信隆化工业有限公司”“大众兴制衣业”和“紫祥隆木雕家具厂”等。现村集体年收入约为100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2万元以上。
2云霄阳下传统村落蕴含的文化资源分析
21物质文化
211孝思堂云阳方氏家庙孝思堂为云阳方氏开基始祖祠,址在阳霞村的“中央社”,肇基于明洪武年间,扩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迄今已逾600年历史。孝思堂为三进两院土木结构建筑群体,包括前庭、祖堂、太始祖伯虞公祠、云霞书院、碑廊、怀德亭、旷埕、照壁、泮池、鼓楼顶、内花园等,总占地面积约3000 m2。云阳方氏第八世、明经、教授方亷,于明正德年间亲自主持扩修祖祠,并修纂了第一部《云阳方氏族谱》。方氏家庙“孝思堂”是云阳方氏的总祖祠,崇祀云阳方氏开基始祖方国礼至第六世祖考祖妣灵牌。其隔巷左邻“云霞书院”,内祀儒家至圣先师孔夫子神像;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云霄廳同知薛凝度,为此书院亲题“斯文永昌”匾,今存。孝思堂后院中轴线上,建有“伯虞公祠”,崇奉“大唐开漳方氏太始祖、昭德将军伯虞公”(方子重)暨夫人的大型木雕神像,内悬“方山世胄”“河南世泽”等匾额;其左侧建有碑廊与“怀德亭”。家庙前埕南面,立有“麒麟献瑞”雕塑图案的照壁;照壁之前有“聚秀池”(泮池)。这几座建筑主体(含“云霞书院”与“伯虞公祠”)总面积约1800 m2。1988年重修,耗资300余万元人民币(其中台湾宗亲捐助近百万元人民币),是一处规模较为宏敞、荟萃着闽南明清古建筑艺术精品的古建筑群,颇具观赏与研究价值。它们与邻近的方氏小宗祠“致爱堂”“咸正堂”等古建筑物,于2013年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一起公布为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212致爱堂致爱堂坐落于大宗庙孝思堂旷埕外西南侧,建于清乾隆晚期,属云阳方氏“二房六”派下第十二世方集声的开宗小祠。此小宗祠坐东北朝西南,属“二进3开间”,中留天井的单檐悬山式土木结构建筑物,占地面积约200 m2,建筑面积178 m2;其前庭壁上镶有石雕“百子呈昌”与“·千孙竞秀”的石质浮雕祥瑞图案;民国12年(1923年)与2013年先后两次重修,堂上高悬堂号木匾“致爱堂”“瑞荐九如”,以及为清咸丰年间的本宗嫡裔方华镌立的“内阁中书郎”等匾额。方集声为明末时人,生有9位子女,因家境贫寒,相传当时他全家进餐时,仅炒一些数量有限的咸豆,装入竹筒竖置桌上,且限制子女们每吃一碗稀饭,各人只能伸一次筷子,故有“竹筒装咸豆,伸箸一次投;夹准配豆食,夹无净喝粥”的趣闻。本堂的后裔陆续徙居本邑东坑、佳兜、洲渡、高塘等村社以及城关等地。致爱堂尊奉方集声父亲、第十一世方蟾,再延祀至第十四世的本支列祖,俗谓其为“九父派”祠堂。
213阳霞天后宫阳霞天后宫位于阳下村西北区阳霞港中端的南岸,始建明代万历后期,专祀海神“天妃妈祖”,坐西南向东北,前亭后殿,建筑面积80 m2。前亭为“前四后二”6支石质廊柱承贯木梁拱架;上为单檐歇山式屋顶;主殿为三山式重檐穿脊木石结构,别具特色,造型博雅,展现其“小基模大格局”的建筑风貌。及清康熙年间,此庙易名为“阳霞天后宫”;迨乾隆时期,阳霞方氏族人重修此庙,摹刻一帧乾隆御笔所书的“海不扬波”木匾,悬挂于殿前望梁上,今仍存;神龛上方高悬挂“天上圣母”金漆木匾。2002年,重修宫宇,重塑“天后”圣像,使庙貌焕然一新,被列为省级涉台文物之一。
22非物质文化
阳霞村承载着丰厚而悠远的历史文化,传统民俗也由此而世代相承至今,千秋不替。其中的圣王巡安、元宵灯花与端午节俗皆是内涵丰富,意蕴深厚。
221圣王巡安新春正月十三至元宵节,凡立有开漳圣王庙的云霄城镇或村社,民众一定会入庙焚香礼拜,以表达民众对开漳先贤的尊敬和怀念之情,开展了诸如“圣王巡安”祈福节俗中的“鉴王”办大碗、圣王“巡城和走王”竞彩等系列仪礼活动。2005年11月,圣王巡安成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2013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2元宵节“点灯花”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云霄民间历来有置办瓜果礼品及“点灯花”祭祖的习俗,开展了诸如“办丁桌”“穿灯花”“吃丁花”等系列活动。阳下村元宵宗祠献花灯的习俗,一般是在正月初八开始结彩,十三日点灯,至十五日夜祭祀完毕而撤收,物品归各个乡民处理。
223端午节龙舟竞渡于五月初四至初六日的“端午节”期间进行的龙舟竞渡活动,包含了“荐鼓呼龙”“拍蒲船”“献江”“祭屈原”“请酒”和“龙舟会”等环节与特殊典礼活动,并于活动中流传着典雅而通俗的颂诗(歌谣),这在闽南地区别具特色,已被列为市级“非遗”名录之一。
3云霄阳下传统村落价值评价指数
31评价方法
传统村落的价值特征,一方面在于村落自身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性,这是其文化特征与人文生态系统特征相结合的体现,另一方面则是传统村落的市场价值[2]。对传统村落进行评价,可以以5个指标作为判断依据,分别是悠久性、完整性、乡土性、协调性、典型性。由于各个指标都是传统村落的内在价值表现,因此,以这5个指标作为五因素加权平均,可大致得出传统古村落的价值指数,然后对不同传统古村落的价值指数进行比较,从而分析出村落文化的价值特征。价值指数评价模式为:
Eitv=∑5i=1peifei
其中,Eitv为价值指数,∑5i=1pei=1。
将评价因子的分布特征与价值指数模型结合,得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级别:当价值指数在1~4之间时,可定性为保护性乡村村落;当价值指数在4~6之间时,可定性为特色乡村村落;当价值指数在6~9之间时,可定性为遗产性乡村村落。
32评价结果
综合表1、表2可以看出,阳下村古村落历史较为悠久。根据阳下村的价值评价结果,可分析得出:在悠久性单一指标上,阳下村的价值指数介于7~9之间,很显然,旅游业的开发对阳下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现代商业的发展侵蚀了村落的基本结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外因;在完整性单一指标上,阳下村的价值指数趋向于9,可见其保留了完整的古村落形态;在乡土性及协调性的指标上,阳下村的价值指数趋向于85,阳下村具有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似的田园诗意风景,十分符合古代的风水学、仿生学,建筑物的构造别具一格;在典型性单一指標上,阳下村的价值指数趋向于9,意味着是中国传统村落的典范。
4云霄阳下传统村落文化价值评价
古村落往往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拥有独特的人居环境,处处体现着历史感。本文以阳下村为例,试图对其文化价值进行评价。而传统古村落的遗存及文化价值可按照《文物法》的相关规定,主要以“建筑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作为评价标准[3]。
41建筑价值
阳下村的古建筑样式丰富,遗存完整,村内还有大大小小十几处类似于亭台楼阁、石桥古道的特色景点。其保留的古祠、古庙、古宅等建筑格局对建筑学研究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资源[4]。由于受到当时经济水平、传统礼教、社会制度的影响,阳下村的民居建筑风格深刻地反映出社会各阶级的特征,例如云阳方氏家庙孝思堂、台南方氏祖厝等都是属于富裕阶层的建筑风格——富贵奢侈,其形态、格局等方面也与平民老百姓的住宅是天壤有别的。而对于建筑风貌的完整性,可以从村落中存留的部分建筑物上看到改造痕迹。历史的更迭,时代的变迁,要做到完整无损地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十分困难,阳下村之所以能保留部分建筑物,得益于其受到地形的约束,适时开辟了新村,因此,从整体上来说,阳下村的唯一性与特殊性是显而易见的。
42艺术价值
阳下村位于南北走向的两山之间,峪中水源充足,可谓是依山傍水,生机勃勃。村落的选址、规模、结构及建筑空间布局都符合了古人因借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同时,整个村落随地势而发展,成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形聚落,其轮廓架构鲜明突出。村内的空间布局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要求,其建筑物顺山就势,房舍、街巷错落有致,交通、排气、水流也十分顺畅,体现出物质与精神文化的交融,这是一种自然的灵动与韵律之美。很显然,阳下村的建村理念就是做到以人为本,顺应自然。
43历史价值
古代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差别巨大,要使一个古村落完整地再现历史风貌是难以做到的。而阳下村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那些已经消失或是改变了的乡村风貌,可以让人体会到历史的悠久及岁月的沧桑感。阳下村的历史建筑物作为典型的南方民居建筑的代表,也充分展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5云霄阳下传统村落文化利用策略
51保护意识和规划引领并重
一是增强保护意识。把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作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建立村民自发保护的机制,保护阳下村所保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二是科学制定保护规划。规范阳下村历史文化村的建设规划,引导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管理。对于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可以制定历史文化村落片区整体规划,确保古建筑修建样式的相对统一,使风格有机协调。
52传统文化内涵挖掘与传承相辅相成
一是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研究。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抢救性保护,例如对皇帝桥、港尾埠遗址、阳霞观音亭、承裕堂等建筑进行科学性保护。同时,应培养专业性人才,增进古村落文化的理论研究。二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众所周知,世代传承的文化信仰是对先人崇敬之情的美好表达,因此,要保护好传统仪式,如应大力发扬阳下村端午节、元宵节、献江、龙舟会等民间风俗以展现当地文化。三是注重乡村人文生态的保护。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行动中,将传统文化特色融入其中,使传统古村落文化得以持续发展。
53保护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在对阳下村特色文化的开发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极力做好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工作。以阳下村庄示范整治、美丽村庄创建工程为载体,在保持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加强对历史文化村落的环境整治力度。同时,合理利用古村落资源,适度开发,不能在以牺牲古村落文化的基础上建设新农村,要形成以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为前提的良心、循环开发。由于许多古村落、古民居是特定历史、文化的精华产物,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适度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将村民的利益与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开发联系在一起,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54加强市场运作和媒体宣传,加强信息化建设
一是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在这其中发挥作用,形成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双重结合,加大市场运作。二是利用“互联网+”这个新型媒体,对传统文化村落进行广泛宣传,积极宣传和介绍传统村落的文化特点,让社会各界人士所熟知,扩大传统文化村落的知名度。
55充分利用传统村落中已开发的旅游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对于已开发的旅游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起来,提升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服务的“软实力”[5],积极培养乡村人才,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充分调动当地乡村居民的积极性,并由此提出“全民解说员”的概念,即让村民们都成为宣扬旅游文化的“解说员”,让乡民们参与其中,为传统村落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发挥监督、引导作用,并给予一定的资金等支持。
56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并举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这项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鼎力支持及合力推进。一是突出政府主导地位。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安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专项经费,用于历史文化村落的培育建设。在组织领导和人才培养方面,以阳下村为例,因其在外乡贤众多,可以建立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小组等。二是积极鼓励社会参与。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通过建立“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基金会”,募集保护资金。采取股份制的试点形式,将其所有的古建筑租赁或入股,共同参与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经营和收益。但从整体来看,由“政府+社会”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有其局限性,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民间的力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挥村民在传统村落保护建设中的主体作用[6]。
参考文献:
[1]周乾松 城镇化过程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对策[J] 城乡建设,2014(8):6-13,4
[2]王云才,郭焕成,杨丽,等 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及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为例[J] 地理科学,2006(6):735-742
[3]刘仁秀 中国传统村落掠影——南方篇[J] 美与时代,2013(11):5-8
[4]肖磊 古村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山东:山东大学,2009
[5]廖艳彬,宋红滚 “美丽乡村”视阈下的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以泰和县螺溪镇爵誉村为例[J] 农业考古,2015(4):296-299
[6]皮桂梅 古村落系统化保护问题研究——以江西婺源古村落为例[J] 江西社会科学,2012(5):24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