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胎”狂想曲

2017-05-30唐咏梅

心理与健康 2017年1期
关键词:二胎爱人爸妈

唐咏梅

全面二孩政策来了:

真的?假的?

2015年10月29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当晚,一个爆炸性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我们都可以生二胎了!期待已久的普遍二孩政策解冻!

在乡镇基层干了多年计生工作的我将信将疑:又是假新闻!这些人,想娃想疯了吧?

多年来,我们已被“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基本国策箍紧了脑筋。对老百姓来说是“提倡”,可对咱捧着“铁饭碗”的党员干部却是高压线,碰不得。“二胎”,想也不敢想!

正当中年的七零、八零后,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一胎”指的是“一孩”,双胞胎、多胎的只是幸运的少数,“二胎”就是“二孩”,因此,人们笑谈中的“二胎”准确说来应为“二孩”,习惯成自然,本人也就顺从民意将错就错了),那晚,爱人加夜班回来,一进卧房就笑哈哈地说:“老婆,我们可以再生一个了!”他一脸喜悦,全神贯注盯着朋友圈转发的先知先觉快得出奇的调侃“二胎”冷笑话,一忽儿傻乐,一忽儿喟叹,中了魔似的,直折騰到后半夜才睡。

次日,会议公报一出,全国各主流媒体即大呼小叫报道“普遍二孩政策”,有图有真相。我心中疑云散去,喜上眉梢:“再生一个,这做了十几年的美梦,真的实现了!”

从此,生活在小县城的中年夫妇,见面“首问”自然成了“生,还是不生”?

六零后不敢想,八零后慢慢想;只有我等七零后,狂喜热望中,不及细想,急急忙忙投入备战“二胎”的洪流,大有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之势。

我们也不例外。

“老大”的态度至关重要:生?还是不生?

某日午餐后,爱人躺在摇椅上,情不自禁描绘起“二胎”梦想:“我今年42,你40,不算老。能赶上好政策的末班车,真幸运!”沉醉其中的他,根本没注意到餐桌上写作业、刚上高中的女儿,女儿的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我拼命使眼色,他仍不识时务找补一句:“最好添个男孩,儿女双全!”女儿抬头飞快地扫他两眼,脸憋得通红,嗖的起身上楼,房门碰上了,声响格外刺耳。

我当即责备丈夫不该在女儿面前大谈“二胎”的事,还要“男孩”!她还蒙在鼓里什么也不明白呢!

15年来,作为独生女儿的她,一直被父母捧在手心里,被一大家子宠着护着,从没想过会有弟弟、妹妹。“全面二孩”来了,我们大人初闻,仍一时不敢当真,何况孩子们?独生子女时代,孩子早已接受“爸妈只有我一个”的现实,“二孩”政策无异于晴天霹雳:咋?还有一个人要来这个家?我“老大”地位难保了!父母还会爱我吗?家里钱够花吗?我将来上大学、出国、创业,父母还能全力支持吗?是不是要我洗衣做饭伺候“小的”?……种种疑问,在小小少年心里已成一团乱麻。

就在孩子她爸自话自说“再生一个”的那晚,女儿晚自习回家已10点多,脸色冷峻。爱人正要躺下,女儿探进半个脸:“爸,来一下。”完全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命令”语气!

“叫我?”爱人见女儿这架势,一头雾水,一时有些气短心虚。

我笑着点头:“快去!小心应答!”

父女密谈整两个小时。回房来时,他额上竟冒出层层细汗,抬手不停地拂拭。“二胎的事吧?女儿反应很大?”他一惊:“你咋知道?也不给提个醒儿,瞧把我吓的!”

父女深夜密谈,达成了三大“君子协定”。次日一早,与女儿再面谈,我俩郑重承诺遵从:一是不可專宠“那个人”(就是你将来的弟弟或妹妹,她爸笑道),必须同等对待,不可厚此薄彼!二是“乖乖”、“宝宝”等爱称专属于她,对“那个人”,须早早取好名儿,一出生即叫“全名”,切记!三是要保证“老大”的一切开销照常,不可随意缩减,特别是将来上大学、出国留学,父母要全力资助,不可为“小的”(“那个人”已变成了“小的”,没那么排斥了)吝啬金钱,影响其前途!

对女儿的教育费用之忧,我俩一再保证:女儿志在四方,将来出国求学,我们一定鼎力相助;必要时,可以卖现住的这栋四层楼房,我们有套房就行了!至于 “小的”读书费用,我们慢慢攒,来得及!

一席话下来,女儿紧绷的神经松缓了,小脸上露出了笑容:“房子就不卖了!这有我童年的美好回忆,还有这满院的花草,我可以勤工俭学,自力更生,决不啃老!”

女儿欢快地骑着单车上学去了。

当天中午回来,女儿的郁闷一扫而光,调皮的笑忍不住泛溢!

安静地吃过午餐,等她爸休息了,我搂住女儿,耳语道:“有什么好消息,告诉我!”

女儿笑开了:“妈妈!男孩子真是奇怪哦!我问同桌:‘爸妈要生二胎你怎么看?他头也不抬,闷声道:‘生,怎么不生?没一秒钟犹豫!仿佛不用去想!”

不出几日,女儿班上五十几位同学异口同声:“生,怎么不生!”搞笑却态度坚决。

“银发危机”:爸妈只有我一个,

要是同时生病了,怎么办?

“君子协定”执行两月来,女儿心情渐渐开朗。可有时一不小心,情绪又出现反复,追问:“为什么一定要再生?”特别是“要男孩”这事,在她心里仍是一根芒刺。

选个周末,邀女儿外出晚餐,和着舒缓的音乐,我谈起了她小时候的一件趣事—

女儿自小体弱多病,十岁以前住院是常事。那年回乡下老家过春节,三岁的她大年初一又发起了高烧。我们走了四五里山路,请乡村医生给女儿看病输液。夜晚,步行回家,爱人有些乏了,抱着女儿的手臂渐渐松垂。女儿敏感地紧搂爸爸的脖子,抬起瘦黄的小脸,细声地问:“爸,我长大了,你们会不会越变越小?”

爱人一时语塞。我摸摸她的小手,道:“不会呀!爸妈以后会变老,头发会白,没有力气。人长大了,是不会再变小的。乖,你担心什么呀?”

“哦!我想,我现在小,病了,有你们抱着。我大了,你们就老了,生病了,怎么抱得动你们呢?要是你们会变小就好了!”

我鼻子一酸,眼里有泪,爱人抱紧女儿,亲了又亲。

“爸爸病了,有我,妈媽病了,有你爸。别担心!”我柔声安慰。

“你俩同时生病了可怎么办?我说万一。”女儿又问。

无言。良久,我道:“没有万一,孩子!”

三岁的女儿,由自己的病痛竟想到了父母的老去!至爱亲情使人多忧,小小的她敏锐预感到了“银发危机”—老年社会将现的种种难题。这些话,现在说给女儿听,她懂。

女儿靠在我怀里,说:“妈妈!感谢你们把最好的时光给了我。趁你们还年轻,赶紧生!最好是弟弟,长大了有力气!”

我叹道:“爸妈已是不惑之年。有,还是没有,还等上天眷顾!”

女儿紧攥我的手,热热的。

四十不惑:

压力山大,期待梦圆!

过了女儿这一关,我俩调养身心,积极备孕。

先生踌躇满志,志在必得;我亦步亦趋,夫唱妇随。

女儿不时报告“某同学妈妈有喜了”,无比期待;而我们听到更多的是高龄孕妇反应严重、胎儿停止发育、宫外孕等坏消息。

忙活半年,仍无好事。

亲友高度关注,来电时却已小心避开“有了没”的首问,尽扯些“天气还好”等无关痛痒的话,爱人明白醉翁之意,打哈哈回应“快了,快了”!

前不久,恰逢毕业20年,带着愁闷赴省城一聚,回来时一切均已释然。

久别重逢,昔日同窗好友知心话儿长,“二胎”更是绕不开的议题。生活在省城的女同学,打扮光鲜亮丽,当年青涩的小女生,宛成知性优雅的“女神”。聊起“二胎”,全由自己做主,个个气定神闲:有的说,年纪大了,生育风险大,不敢生;有的说,孩子大了,好不容易松口气,再来一个又要苦守十几年,不想生;有的说,此前为生计奔忙,从没想过要什么,现在想来,没上大学最遗憾,不如随“老大”一起上大学,把梦圆;有的说,孩子大了都要独立,夫妻才是最长情的陪伴,不如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相依相伴潇洒度春秋……总之,四十不惑,悠闲生活,享受现在,不生“二胎”!

城里人的理性平和,注重自我,讲究生活,真羡煞人。

而久居县城的我们,生活安逸,深感培养“老大”过程中经验不足,毛病不少,期许“再生一个,我会做得更好”。当然,“老大”即将上大学,害怕“空巢”寂寞,更是迫切想要“二胎”的根本缘故。毕竟,我们的生活是单调的。

我俩回顾“二胎”政策出台以来,狂喜、焦虑、期盼、失落之心路历程,几经纠结、碰撞、交心后,已放下包袱,放松心情:岁月不饶人,须服从自然法则,“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一切随缘!

近来,亲友不再探問,女儿不再报喜,怕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

这天地,一片清静,一大家子,屏声静气,耐着性子,等待“那个人”—我们新的小天使到来!包括女儿!

猜你喜欢

二胎爱人爸妈
爸妈的约法三章
因为爸妈只有你
我的爱人
我爱爸妈
孩子,妈妈对你的爱是不会改变的
爱人就是爱自己
下一世,你是我的爱人
听爸妈的话
亲密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