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我们“动”起来!

2017-05-30郭骥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7年1期
关键词:博物馆

摘 要 2014年,上海大学博物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波兰驻沪总领事馆共同主办了“皇冠上的宝石——波兰招贴艺术展”,颇受广大观众的好评。其后,上海大学博物馆推出了线上展览“让我们‘动起来——波兰招贴艺术数字展”,通过数字技术的手段展示藏品的艺术形式和内涵底蕴,实现观众与展品之间的深度交流。本次展览运用动态化展示、展厅全景漫游、电子图书等形式,带给观众更为丰富的在线教育。同时,还融入了互动游戏和众包模式,从不同视角呈现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波兰招贴艺术的演变。

关键词 博物馆 数字展览 波兰招贴 互动游戏 众包模式

0 引言

上海大学博物馆是一座正在筹建中的博物馆,目前暂时还没有固定的展厅。不过,这反倒让我们对于数字化展示,对于深入发掘现有藏品的文化内涵产生更大的兴趣。

几年前,当美国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上映的时候,相信大家都曾被片中的创意所感动。让博物馆里的展品“动”起来,是很多人都有过的期待和想象。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让展品与观众进行更直接、更自然的互动,立体地呈现其丰富的信息。我意识到,或许可以通过数字手段,在夜幕降临的时候为展品注入“生命”。现在,“让我们‘动起来——波兰招贴艺术数字展”实现了这个梦想,其运用动态化展示、展厅全景漫游、电子图书、互动游戏等形式,让平面、静态的艺术作品“动”起来!

很高兴看到大家登录我们的网站参观本次数字展览,作为策展人,我很乐意分享一些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得。

1 策划背景

在上海大学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批时代序列较为完整且独具特色的波兰招贴艺术作品。招贴,也称为“海报”,是一种通过图像、符号和文字互为补充,向公众传达信息的印刷品。它经常被张贴在街头,大致分为三类:商业性的,如产品广告;社会性的,如政治、公益宣传画;文化娱乐性的,如电影、戏剧和音乐会,以及公共社交活动的海报。作为世界平面艺术界的一颗明珠,波兰的招贴艺术将波兰传统民族美术元素与欧洲现代设计风格相结合,就像法国的油画、中国的京剧、意大利的时装一样闻名遐迩。20世纪50年代,波兰招贴艺术被引进中国,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关注,给中国观众带来了美学观念的启迪。

2014年,上海大学博物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波兰驻沪总领事馆共同主办了“皇冠上的宝石——波兰招贴艺术展”,展出一百多幅波兰艺术家的著名招贴作品,年代跨度超过半个世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因此,将这批招贴作品作为本次数字展览的主题,恐怕再合适不过了。虽然这只是波兰招贴艺术的一方小小缩影,但却可以让中国观众领略波兰招贴艺术的魅力,并感受这些作品所蕴含的历史、社会及文化内涵。

实体展览的优点在于观众有机会近距离直面真实的展品,这种亲近感是在线数字展示所無法赋予的。然而实体展览的不足也很明显,比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文物运输的安全问题、繁琐的布置流程等。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曾设想过将数字展示与实物展示结合,在展厅内通过显示器、投影仪等设备展出这些动态化作品,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但是出于预算成本和参观人数的考虑,我们认为在网上的永久性展出,展示效果或许会更佳,尤其是能让观众对展品产生更为深层的理解。

2 展览板块

2.1 “藏品展示”

如图1所示,在“藏品展示”板块,纯黑色的背景如同夜幕般映衬出一百多件色彩活跃的招贴作品,这些展品参差排列,构成一幕壮观的流动瀑布,配合悠扬的音乐,给人以强烈的感官震撼。在这个数字展厅里,所有展品都是活动的:戴着变色眼镜的展览招贴《如果电脑成为馆长》,流下眼泪的剧院招贴《弄臣》,顾左右而言他的电影招贴《尤迪塔的谎言》……这些动态效果,都是根据作品本身的内容所进行的再创作。

每件展品都附有详细的信息,包括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作品类型、印刷方式、创作年代等。观众可以通过点击链接,按照作品类型或是创作年代进行排序,以便对招贴艺术的发展历程有所认识。如果仅是动态地呈现数字化展品,除了吸引眼球的噱头之外,就博物馆教育而言,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对此,我们希望通过挖掘展品背后的故事,设法拉住观众的视线,让他们“凝视”这些艺术作品。这样数字展览就不只是简单地“看”展品,更不至于沦落为纯粹的娱乐活动。

制作动态化展品是本次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也是一项相当繁琐的工作,既耗时又费力。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难题,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陆铭提出,是否可以尝试众包模式,让观众参与展品的动态化创作呢?这真是一个好主意!不但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工作量,而且为观众提供了发挥所长的机会。事实上,本次数字展览的根本目的就是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共同让展品“动”起来。换个角度来看,“让我们‘动起来”也是展品对观众的一种“希望”。

于是,我们开放了所有招贴作品的高清图片,并精心制作了10个动态化样本,供观众学习参考。毫无疑问,这是观众对展品的一次全新诠释。他们必须认真审视这些展品,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中挑选创作对象。当他们进行二次创作的时候,要思考展品的设计构图、颜色搭配、内容主题等方方面面。这些都促使观众不只是浏览画面,而是驻留目光。今后,我们还计划对观众创作的作品进行评选,给予优胜者奖品以资鼓励。

2.2 “鉴定专家”

在“鉴定专家”板块,我们将所有展品做成数据库,随机挑选任意两件作品,邀请观众帮忙鉴定,判断创作者是否为同一人。如果回答正确,则自动进入下一轮;如果回答错误,则提示观众回到“藏品展示”板块,去看看作品再来挑战。一旦连续答对5道题目,就能获得“鉴定专家”的称号。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在展览中可能主要是依靠感觉来欣赏艺术,而很少会去主动思考。对此,我们通过知识问答的环节,预设了相关问题,引导观众仔细观察作品风格,促使他们在参观过程中延长停留的时间,以此加强观众对于招贴艺术的理解。

2.3 “展览介绍”

在“展览介绍”板块,我们从展览情况和招贴艺术两方面,整理汇总了专家学者的相关评论,以便观众进一步扩展阅读。

艺术是无国界且不受限制的,是让全世界自由沟通的通用语言。跨越年代、国籍和表现形式的鸿沟,伟大艺术作品的灵魂总是可以自然相连。这也是“皇冠上的宝石——波兰招贴艺术展”的初衷:让更多的中国人有机会接触和认识波兰招贴艺术。

——彼得·诺沃特尼亚克(波兰驻沪总领事)

这次展览的举办,让上海大学的师生得以近距离欣赏波兰招贴艺术佳作,体会波兰人民的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必将促进上海大学的艺术创新和文化的积淀。

——羅宏杰(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随着中波两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中国对于波兰招贴在艺术和学术上的成就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研究。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让更多人了解波兰招贴艺术,从而增进两国的友好合作,相信会有很多青年人像他们的父辈一样,爱上波兰招贴艺术。

——夏小和(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

波兰招贴画为何如此深地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呢?我想是因为它新颖、简洁、明快的艺术形式,粗犷、流畅、夸张的艺术手法,以及鲜艳而亮丽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艺术冲击力。通过这些图像,传递给人们的信息是:思想的火花、振奋的力量、高尚的审美情趣,体现了波兰民族的文化精神。

——邱瑞敏(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招贴是街头的艺术,街头是招贴的美术馆。招贴的展示方式最便捷,最贴近公众,深受大家欢迎,因此也获得了公共艺术的称号。

——黄建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在波兰,最有影响的公共艺术就是街头招贴。其中影剧海报被誉为西方招贴艺术皇冠上的宝石,也是波兰美术的一大特色。

——陈淑君(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

2.4 “活动内容”

招贴往往采用抽象的艺术语言,并且由于我们与艺术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大多数作品的创作背景也知之甚少。这时,我们又想到了众包模式。上海大学博物馆与波兰驻华大使馆文化处、波兰驻沪总领事馆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实体展览的举办也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赞助。于是,在对方的协助下,我们用汉语、英语、波兰语三种语言向外推送了展览信息,希望那些熟悉波兰文化的波兰人民为我们提供关于招贴作品的资料,让波兰的美在异域他乡呈现出独有的精彩。我们相信,这项工作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对于收集、保护和研究的压力。

在“活动内容”板块,我们刊登了这样一则信息:

波兰招贴作品上的人物和符号是什么意思?谁创造了这些作品?这些作品背后又有什么故事?我们正在搜集这些波兰招贴的资料,想要了解有关的影片、戏剧、展览和产品。

如果您知道答案,请点击“答复”告诉我们吧!我们非常需要!

此外,我们还把实体展览的展厅实景、视频讲座《波兰招贴学派的出现及其崛起原因》、展览图录《皇冠上的宝石——波兰招贴艺术展作品集》在网络上一一还原,共同组成“永不落幕”的虚拟博物馆。

3 技术支持

“让我们‘动起来——波兰招贴艺术数字展”委托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许华虎教授的团队,合作开发了博物馆网上展示管理平台,包括Flash动态展示、2.5D全景漫游交互(见图2)、知识问答游戏和在线翻书系统等。

本次展览作为上海大学数字博物馆的子网站,所有网页都是基于HTML5框架语言,响应式设计可以适应不同尺寸和分辨率的电脑屏幕、移动客户端显示。前期动画采用Flash制作,并借助Adobe公司的Wallaby工具,转换Flash格式以适合HTML5运行,使得动态效果更为逼真。

4 宣传推广

为了向影片《博物馆奇妙夜》致敬,“让我们‘动起来——波兰招贴艺术数字展”于201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前一天,即5月17日的晚上20时正式上线。如图3所示,我们特别选择了电影招贴《马背上的魅影》作为本次数字展览的海报。当黑幕降临,一弯新月升起,伴随着阵阵虫鸣,骏马一跃而出……展览中所有展品的生命,仿佛都是马背上的这个魅影所带来的。

期间,我们在微博上以“让我们‘动起来!”作为话题,连续十天集中发布一系列与展览活动有关的新闻,巧妙呼应“博物馆奇妙夜”的主题:

#让我们“动”起来!#你可能听说过招贴艺术,但是你看到过会“动”的招贴吗?“国际博物馆日”的前夜,上海大学博物馆藏品库房里的波兰招贴作品忽然“动”起来了!如果你错过了去年的波兰招贴艺术展,千万可别再错过这次啦!5月17日晚8点,悄然开幕,永远在线……

5 结语

今天的博物馆,已经超出了“古董收藏室”或是“文物陈列室”的概念,也不同于实物版的教科书。它是一个寓教于乐的休闲场所,一个营造学习氛围的体验空间,更是一个与展品进行互动交流的探索中心。

对于策展人而言,在筹备和组织数字展览时,首先要从观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具备细腻的服务意识。其次,不能一味地炫耀科技手段,数字媒体并非多多益善,恰到好处才是最重要的。再次,数字展览不能成为实体展览的网上翻版,二者应当相辅相成,要补充实体展览所无法呈现的内容。

未来,上海大学博物馆将推出更多具有个性的数字展览。我想“动”起来的不仅是展品本身,当然还有我们自己——让思维“动”起来,让创意“动”起来!

参考文献

[1]上海大学博物馆波兰招贴艺术数字展[EB/OL].http://www.museum.shu.edu.cn/pl/.

[2]陶飞亚,陈淑君,郭骥.皇冠上的宝石——波兰招贴艺术展作品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

[3]盛洁桦.浪漫凝视与集体凝视——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博物馆游客体验探析[J].中国博物馆,2016(12):31-34.

[4]李建華.关于中国美术馆虚拟展览系统初步设计的构想[J].中国美术馆,2014(6):28-30.

[5]葛岩.要不要数字化:对美术馆展览、虚拟展览及其意义的评价(上)[J].现代传播,2000(1):20-24.

[6]葛岩.要不要数字化:对美术馆展览、虚拟展览及其意义的评价(下)[J].现代传播,2000(2):9-12.

Abstract Shanghai University Museum, Fine Arts College of Shanghai University and Consulate General of the Republic of Poland in Shanghai held "Jewel on the Crown: Polish Poster Art Exhibition" in 2014. Because highly praised by the visitors, Shanghai University Museum held "Move! Move! Move! Polish Poster Digital Exhibition" on the line. In order for the visitor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llections, the exhibition used digital technology to display the artistic forms of the pieces with value and information. It presented the Polish posters from 1950s to 2000s in a different way with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uch as Flash, 2.5D panoramic roaming, E-books, opening content and so on. In the meantime, the interactive videogames and crowdsourcing model have also brought more rich insights of online education to the visitors.

Keywords museums, digital exhibitions, Polish posters, games, crowdsourcing

猜你喜欢

博物馆
开启博物馆奇妙之旅
去博物馆shopping
博物馆里的“潮应用”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之城』如何建?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流淌在水上的博物馆
去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