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玉雕·玉文化
2017-05-30贾勇峰
贾勇峰
中国有着八千多年的用玉史,三千多年的玉器研究史,中国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做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这使中国赢得了“玉器之国”的美誉。中国全民惜玉、爱玉、尊玉,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玉文化。然而,略显遗憾的是“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自古以来,玉是被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士大夫及异国商贾所享有。而今,随着改革开放,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逐步提高,玉,亦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所以,在当下,把玉、佩玉、居家置玉、藏玉者已是一个不可计量的庞大群体,街谈巷议中,饭后茶余时,赏玉论雕已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话题也必然涉及玉文化。因此,本人愿尽自己有限的知识,以“玉·玉雕·玉文化”为题,作一梗概式探讨。
一、玉
中国先民们凭着自己的想象,把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的那一块石头,浪漫的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朴实而又创新的奠定了人与玉那久经不变的生命联系,也使玉的属性和人文思想融入了中国的历史长河,且不断地在延续,在发扬光大。
1.“玉”的由来
在探讨玉的定义前,应先了解一下“玉”字的起源。在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里,“玉”字就已经出现,只是那时的“玉”字没有点,与“王”字相同。而“王”字起源,无论是双刃斧之说,还是由一竖贯通三横的天地人之说,都足以证明,“玉”与“王”相同,说明玉已被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2.古人对“玉”的定义
最早给玉做出定义的是东汉的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这无疑是一个广义上的定义,即凡是漂亮的石头都是玉。若以此论定,则中国的五大名玉(和田玉、独玉、岫玉、蓝田玉、酒泉玉)与中国的四大名石(巴林石、鸡血石、青田石、寿山石)便混为一体皆为玉了。所以,此定义与今人的理解是有差别的。
3.现代工具书对“玉”的解释
《新华字典》上的解释是:玉,矿物的一种,有硬玉、软玉之分,质细而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饰物或工艺品等;《辞海》上的解释是: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如宝玉、玉器。这两种定义近似,但仍未将玉、石分开来。要知道,中国的四大名石均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色彩绚丽斑斓,质地细腻温润,光泽晶莹娇媚,其精华之处比翡翠之帝王绿,和田之羊脂玉毫不逊色,但又冠之以石。
4.本人对“玉”的理解
琢玉多年,我认为玉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天然而美丽的石头;
(2)透明、半透明或微透明;
(3)密度高有相应的韧性
(4)硬度4以上(四大名石硬度在4以下)
(5)细腻温润
(6)有一定的完整性(即无粉碎性裂)
以上述六条来定义,便区分开了名石。当然,也有一些硬度与玉相似,微透明或不透明,但极为漂亮的石头,也被人们习惯性的列入玉中,如:绿松石、青金石,孔雀石、芙蓉石等。
综上述,是从直观的视角上给玉的定义。它仍然,也应该是广义上的定义。虽然有“千种玛瑙万种玉”之说,但玉不仅涵盖了玛瑙,也囊括了翡翠、水晶及硬度上可与玉比肩的各种名石、美石。依上述定义,我认为,不管此石姓甚名谁,祖籍何方,只要符合了上述条件,那它就是玉。至于玉的种类区分,优劣、等级、矿物成分、硬度、密度、折射率、产地等则属另一学科,在此不作赘述。
不过,对于玉的优劣之说,有一句流行的话可以作为注脚,即:你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二、玉雕
《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将人必须学习知识才能成才与琢玉成器相提并论的话,说明了琢玉成器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琢玉成器呢?下面,根据自己的琢玉经验,就玉雕的相玉、设计、俏色利用及雕琢,谈谈自己的体会。
1.相玉
目前,玉雕大致分为如下几类:人物、花鸟、花卉(瓶)、器皿(炉熏)、兽类、山子类、杂件(挂件、把件)类等。无论哪个类别的设计师,对璞玉动笔设计前都需要对原料的自然形状、渊源、纹理、硬度、密度、色泽、脏绺、裂璺等进行认真的观察分析,反复的揣摩、端详。俗话说“神仙难断寸玉”,而设计师们,不仅要能断玉,还要有能力对整块玉料进行“透视”才行。这个过程就叫相玉,好多优秀作品的灵感,正是此阶段孕育的。
诚然,能够成功孕育出精品,是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的,正如有了“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
2.设计
相玉完成,便如成竹在胸,可动笔设计了,此时要充分运用美术学中的构图及章法布局之要领。从原料的外形取舍,主次安排、疏密布局、虚实处理、静动之别等进行推敲定稿。若是浮雕,还需要考虑透视关系等等。
设计造型时应注意两大关系,即造型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般来讲,器皿类、山子类及人物类中的佛、神(即受人供奉类题材),应以静为主,重心稳定,端庄大方,局部细节处理与整体造型相适应,相对较静;而花鸟类、动物类、人物的飞天类,则可以大胆地采用整体上的“失重”造型(即可以向左右任何一方倾斜),因题材动感较强,所以斜而不失重,会给人以美而又稳之感。如(图1)的《破壳而出》,整体造型向右方倾斜,而局部中的大鹦鹉双翅展出呈飞状,“飞”即没了重力,给人以整体感观上有失重之美而又不失平稳之感。
3.俏色利用
玉料经常夹杂着与本色不一致的颜色,如果能够将其有效地利用起来,则为俏色。如不能利用,则会被视为“脏绺”挖掉。一般来讲,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会视此为“天赐良机”,定能独具匠心的将其以绝妙的手法干净利落的加以利用,往往会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图1中的鹦鹉及刚刚破壳的几个小鹦鹉,其眼睛均为黑瞳红晕,出壳的小鹦鹉披着淡黄色的绒毛在蹒跚学步,地上还散落着片片的黃绒毛,此色利用已俏到了极致。图2的《赤壁夜游》,“月出于东山之上”“水光接天”“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及“不兴”之“水波”,立壁之水中倒影,无不色俏其上。(图1、图2均为本人作品,在河北省首届优秀玉雕作品展示会上被专家点评为:读懂了玉的语言,此玉即为此景而生。)
俏色利用一个总的原则就是:绝、妙、惊、奇,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设计俏色还要有一种精神,即不惜时间,耐得寂寞,费得心机,用玉界泰斗王树森老艺术家的话叫“艺不惊人誓不休”的精神。
4.雕琢
一件好的作品,除了优秀的设计外,另一重点就是与设计意图相符的雕琢了。
雕琢,就是具体的玉器制作。它必须全面体现并能够创造性的发挥设计意图。一绺青丝、一条衣纹、一个道器、一招手势,传情的眉目、出神的脸型、婀娜的身姿、飘逸的风带、飞翔的双翼,无不是最后琢磨才能体现出来的。长期以来,设计和雕琢是分立的,雕琢是一种工艺技巧。不过,历来著名的大师几乎又都是即善于设计又巧于雕琢且亲工亲为的匠师。
一名好的雕琢者要做到如下几点:(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熟练的掌握安装使用工具、设备。(2)充分理解设计意图。(3)雕琢中心无旁骛、心手一致。(4)把握工具要稳、准、狠。(5)心中有数,必要时敢于“盲雕”。总之,一个好的雕刻工,还要善于总结,善于不断学习,还应重视美术训练,重视文化、艺术、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提高,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三、玉文化
自古至今,人们崇玉、尊玉、赏玉、佩玉、爱玉之深,绝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无论是赏其表里之美,还是叹其工艺之精,均不是其完整之表达,而其更深层的,正如今日之“中国梦”“我的梦”一样,人们赋予了玉更多的期望与遐想,进一步深化了玉的内涵,升华了玉的外延,这就产生了一部浩瀚的、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玉文化。
1.古人对玉的遐想与期盼
(1)玉为载体,礼祭天地四方
上古时期,我们的先人信奉万物有灵,玉即为天地间的灵物,是通神、祭神的最好礼物。《说文解字》中写道:“灵,巫也,以玉事神,从玉。”说明了玉既是祭天地的祭品,也是巫师沟通人神的法器。从而,对原有具有使用功能的玉器,如:玉凿、玉斧、玉铲、玉割刀及兵器用的玉簇、玉矛等升华为了礼器,常见的有六种,成为“六器”,也称“六瑞”。即: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其各自均有独特的作用。
玉璧,呈圆形、片状。中心有圆孔,其纹饰随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商代多饰旋纹,春秋战国至汉代为云纹、谷纹、蒲纹等,到了唐宗元以后出现了凹雕螭纹、乳丁纹、兽面纹、花鸟纹等,其功能以祭天为主。
玉琮,内圆外方,内圆为孔,上下相同,高低不一,多为动物面纹和鸟纹。其造形之意为天圆地方,中孔为贯通天地,以祭地为主。
玉圭,造形为上首略宽,下底略窄的长方扁柱体。主礼东方。
玉璋,一种扁平长方形的器物,一端有斜刃,另一端有孔,与圭相似,只是上端斜形,似一柄大刀形,主礼南方。
玉璜,一种圆形略缺的半圆,样子看上去像是“璧”的一部分,有璧的三分一大,主礼北方。
玉琥,是圆雕形,片状或虎纹形的虎形器。主礼西方,古时也是调兵的信物。
由此可见,古人以玉祭天地,礼四方之用意,即是祈祷风调雨顺,四方平安。
(2)比德于玉
由于玉的自然属性中含有着坚韧、刚毅、执着、纯洁、朴实、高雅、灵透、温润,对古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于是比德于玉。
玉有几德说法不一,孔子说玉有十一德,即: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孔子认为:玉质温柔滋润而有恩德,象征仁;坚固致密而又威严,象征智;锋利,有气节而不伤人,象征义;雕琢成器的玉佩整齐的佩挂在身上,象征礼;叩击玉的声音清扬且服于礼,象征乐;玉上的斑点掩盖不了其美质,同样,美玉也不会去遮藏斑点,象征忠;光彩四射而不隐蔽,象征信;气势如彩虹贯天,象征天;精神犹如高山江河,象征地;天下没有不贵重的玉,象征道。之后又有《管子》记载的九德;《荀子》记载的七德;到了汉代的《说文解字》作了归纳,“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里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即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这些自然的属性,被古人高度的人格化,仁义智勇洁代表着高尚的人格和优秀的品德。玉之坚硬,是君子的气节;玉之温润,为君子风范;君子秀外慧中,坦坦荡荡,像玉一样外带恭顺内具坚韧,严于律己而宽已待人。可见,古人对玉充满了至高无上的遐想。
2.当下人们对玉物质与精神的寄托。
今天,虽然比德于玉的风气大大淡化了,且大多数也说不出那么多的道德内涵,但拥有美玉,满足物质需求与精神愉悦及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仍是今人的选择。
从物质上讲,翡翠、和田玉、无论是原石及雕刻品,数十年间已十倍百倍的翻翻,使为数不少的人从中获益。
从保健上讲,自古就被认为玉是阴阳二气的纯精,是和谐的物化表示。现代研究表明,玉石有神奇的特性,经过打磨的玉石会将效能积聚,形成一个电磁场,佩戴在身上,能与人体发生谐振,从而促进人体机能的协调运转。同时,玉石含有多种对人体微量元素,如金、银、硅、锌、铁、铜、铬、钴、硒、镁、锰等,经常佩戴可使其的微量元素被人体吸收,有助于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有的玉石具有白天吸光,晚上放光的物理特征。当玉石光点对准人体的某个穴位时,可刺激经络,疏通脏腑。嘴含玉石可借助唾液中所含营养成分与溶菌酶的协同作用生津止渴、除胃热、平烦懑、滋心肺、润声喉、养毛发、续元气、养精神。
另外,每件作品,人们除了欣赏本身的艺术之美之外,还有一种向往与寄托,那就是作品表达的寓意。如图1《破壳而出》,其寓意为后继有人、事业兴旺。图2《夜游赤壁》,其寓意更为丰富:逆境中的自我慰藉,超然物外的心境,还会让人自然联想起那脍炙人口、沁人心脾的名篇《赤壁赋》。还有如设计有太阳的山子意为如日中天、鱼和莲一起为连年有余、金鱼则为金玉满堂、松与鹤则为松鹤延年、鹿与鹤为鹿鹤同春、璧为完璧归赵、璧配一珠子的挂件为和璧隋珠等等等等不一而举,即凡雕者皆有寓意。
从上述精神层面讲无论你唯心与唯物,只要你爱玉赏玉,那就够了。因为,当一个人闲暇之时能静下心来赏玉、品玉,即心无旁骛,忘却了烦恼,远离了喧嚣。玉,陶冶了你的情操,愉悦了你的心情,那自然的健康就永远相随着你,有了健康则如同有了一切。
3.中华民族史的载体。
中国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常讲,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而我们的玉文化萌芽时期却迄今已有60万年,即“北京人”居住地遗址附近的花岗岩坡地上发现的,用以制造工具的水晶。至距今七八千年的原始社会起便有了精美的玉器出土,直至四五千年前文明于世的红山文化、齐家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及以后的商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两汉时期乃至唐宋元明清各代。玉,始终伴随、衔接、传承发展至今。可以说玉的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
以上所述,与玉有关的自古以来的所有寄托,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从物质的需求到精神期望,凡此种种,都是玉文化的具体体现。用一句标准的话来概括就是:“中华文明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傳承至今从未中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而作为文化载体的玉器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诞生、延续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一刻都不曾分离,这奇迹中的奇迹,就是玉文化。”(此定义出自职业院校教材书《中国古玉和玉文化》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