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阅读教学,最简单
2017-05-30李小琴
李小琴
暑假,我在家听了薛法根老师的《猴子种果树》一课的课堂实录,为薛老师独具匠心又简单至极的教学拍案叫绝。听后,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以及王月鹏先生写的后记《最简单的路径,抵达最丰富的可能》一文,受此启发,深深感到:最美的阅读教学,最简单!
如,看似不起眼的朗读词串,薛老师教学时就清清爽爽,简简单单,却让人在听课时如沐春风,听完课后,又回味良久,暗自称奇。
先看薛老师边导入新课,边书写的板书——
农谚
梨树 乌鸦 哇哇 李五杏四
杏树 喜鹊 喳喳 杏四桃三
桃树 杜鹃 咕咕 桃三樱二
樱桃树 樱桃好吃树难栽
薛老师的课堂导入,没有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情境,而是直奔词语的掌握、积累与训练,如一股清新的风,紧扣了教学的重点,吸引了孩子的眼睛和心灵。
那些散落在文本中的词语,平常得让人容易忽视,可是经过薛老师的捕捉、提取、串联,便有如璀璨的珍珠一般,散发了迷人的光芒。这些词语或按动植物以及叫声的类别,或按词语结构,或按词语意思,进行了分类,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第一組是果树名称,在学生读完后,薛老师就笑着问:“你还知道哪些果树?”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就知道了这一组是按照不同类型的果树划分的。同时老师还将自己的“大语文观”体现于教学之中,让学生将课本的内容延伸至课外。
当然,薛老师也会在教学中把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最佳时机。在学习农谚时,学生反复朗读后,对农谚的意义似懂非懂,薛老师就为了契合学生的学习节奏,追问:你读懂了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揣测、表达,而教师只是加以点拨、等待,甚至停留,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当听到两个孩子准确地将农谚的含义说出来时,现场的听课老师和我都情不自禁地为他们喝彩。
在遇到可能产生惯性思维的知识点时,薛老师也会让孩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让学生看问题更多元,看事物更立体。如在鸟类教学中,薛老师提问:“你喜欢乌鸦吗?”有些孩子摇头,有些孩子沉默,有些孩子回答喜欢。薛老师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其实是引导全班同学聆听不同的声音。说不喜欢的,是因为乌鸦长得黑,不漂亮;或是乌鸦是不祥之鸟;或是受《狐狸和乌鸦》的影响,觉得乌鸦既笨又虚荣。说喜欢乌鸦的,是因为它羽毛黑得漂亮;学过《乌鸦喝水》,感到乌鸦其实是聪明的鸟;从《乌鸦反哺》中感受到乌鸦很有孝心……记得我读过的一首小诗《从此刻起,我要》中写道:“从此刻起:我要多聆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急于评断孩子。因为我知道聆听才是最好的沟通。”我深以为然。世界是多元的,孩子的视角自然也是独特的、多彩的,只要蹲下身子,耐心地倾听孩子,我们也能感受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魅力。
清清爽爽的词串教学,薛老师让孩子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读,横着读,竖着读,反复读,一开始的课堂就书声琅琅。而学生,就是在这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文中的关键词语,也为后面理清文章脉络做了铺垫,为讲故事悄悄地做了准备。
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导致并且伴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如果说学习的本质是创建“最近发展区”,那么,教学的本质就是引发“最近发展区”。在这堂生动有趣的课中,我感到薛老师深谙儿童心理,在教学时,总是能准确地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有了解,有感悟,会倾听,会表达。而薛老师总是三言两语地进行点拨、肯定、表扬。比如,当学生能声情并茂地读完猴子种李子树的片段时,薛老师就称赞他是“优秀”;当学生能根据提示绘声绘色地讲好这个片段时,就是“了不得”;当学生不看任何提示就能娓娓动听地讲述时,老师评价“不得了”。就是在薛老师鼓励的目光与温和的话语中,孩子们一点点进步,我们能欣喜地看到学生的“成长点”,迎接挑战的勇气和获得成功的快乐。薛老师的课堂,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叫“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最美的阅读教学,最简单!聆听薛老师的课堂教学,相信你也会有这样的感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