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7-05-30何来标丁敬红段云虹
何来标 丁敬红 段云虹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111)
摘 要:在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异常激烈和大学生价值追求多元化共存的当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广泛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最有效果的方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探索和實践有其特色,一定程度上可在高校推广。
关键词:文化传承;道德建设;有效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5-0160-04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coexistence of fierce struggle among international ideologies and multi-value pursuing of collegian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is extensively carried out to promote the moral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s in the most effective way based on upholding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To some extent, the education in Yunnan Cultural and Art Vocational College deserves promotion for its distinctiv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Keywords: cultural inheritance; morality construction; Effective exploration
一、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给我们带来了巨大挑战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多变、斗争尖锐严峻,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反华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现实危险不可低估。他们利用话语权优势,大力推行西式民主、自由、人权价值观。多元思想文化对主流价值取向的侵蚀不可低估。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多元思想文化对人们特别是新生代青年的主流价值取向带来严重消极影响。现代网络负面信息对共同理想信念的蛊惑不可低估。对坚定共同信念、凝聚社会共识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二、大学生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新世纪改革开放的年代。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呈现务实、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是,注重金钱实惠,淡化理想追求;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出现讲虚荣、急功近利、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害怕吃苦的现象;重视知识才能,轻视道德品质,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关注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索取意识增强,奉献精神减弱;大学生价值观呈多元化倾向明显。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社会的真实缩影。学生来处五湖四海、来自各民族、来自各种宗教、来自各种社会阶层、来自各种经济层次……他们的价值取向基本上代表了社会的价值取向,他们的思想意识基本上代表了全社会的思想意识,他们的言行基本上代表了整个社会的言行……;大学生是全社会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的引领者,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信息量已经无法用传统意义上的容量来形容和权衡,信息量只能用“云”来衡量。有用的和无用的、真实的和虚假的、正向的和反动的、国内的和国外的、现实的和虚拟的、政治的和经济的、正统的和反叛的……铺天盖地。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斗争就是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真实缩影。意识形态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就在大学生身上,就在高校。面对形势异常严峻的意识形态的斗争,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正向引导就成了全社会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应对严峻形势的思考
应对严峻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应对严峻的社会意识形态斗争,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还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吸取营养。
如何从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找到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容和方式?如何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合点?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就成了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内容。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相通之处
中华传统文化积淀和熔铸了优秀民族精神就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内容的共同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就是要深入地进行优秀的民族精神教育,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
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国家情怀,是对国家的期望和价值追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社会态度是对社会的期望与价值追求;“自强不息”、“修身为本”的道德修养是对个人的期望与价值追求。
(一)继承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无数深重灾难中,培养出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即: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升华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历来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历久弥坚的强大精神支柱。大学生肩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命要求大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精益求精的专业素养。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心怀祖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观中对国家层面的要求集中起来还是爱国,只有爱国,才会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追求。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正是对国家的关注和发展价值追求。
(二)培养“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
重和谐、主张“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相互碰撞、吸收、融合的过程。儒道互补,儒法结合,儒佛相融,佛道相通,援阴阳五行入儒,儒佛道三教合一。这些文化上的交流和相互影响,都很好地体现了“和而不同”的原则。
今天,面临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重温中国古代关于“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追求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要求大学生“和而不同”宽容精神中的“不同”就是要尊重个性自由,“和”就是要创造平等、公正、法制的环境。
(三)注重修身为本的道德精神
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个体的心性完善,重视社会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是中国传统文化迥异于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身是每一个人人生追求的最基础要求,没有修身,哪个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远大的志向,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中华民族才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中国优秀文化中的个人修养的道德追求不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内容吗?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就应该从个人的修身做起,以达到敬业、诚信的价值追求。
(四)培养生态平衡、天人协调的精神
天人关系亦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天地为万物之母,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平等,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古人对待自然的根本态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作为最高的准则。古人把大自然视为人类的朋友,追求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所以主张人类应有广阔的胸襟,宽厚的道德,将爱心、良心推广及于自然万物,形成了厚德载物的道德观。
五、以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
世界意识形态斗争异常激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与中国梦的实现有很大差距,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社会缩影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以取得实际效果。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有许多特色的可取之处。
传统优秀文化需要载体展现给对象,所有高校都在进行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所有高校都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作用等在此不作阐述,我们就艺术类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特点所包含的传统优秀文化传承所取得的基本效果与大家分享。
(一)把优秀文化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办学理论是大学文化传承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提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2004年提升办学层次开始举办大专学历教育,是目前全国18所省级公立艺术类高职院校之一,也是云南最早开展艺术教育的职业院校。多年来,学院为云南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培养出大批知名的艺术家,被誉为“红土高原上艺术家的摇篮”。然而,学院近些年来的发展极其艰难。学院党委书记在剖析我院发展实际时就用“没落的贵族”来形容,令他感到非常欣慰的是所有教职员工都认真履行自身责任、在艰难中奋力拼搏。他总结一句话,在如此困境中教职工还如此坚守艺术职业教育岗位,不离不弃,这就是学院未来发展的精神力量,我们学院就应该把“自强不息”作为校训。学院最近4年来,各项工作突飞猛进,真正实现了跨越发展,正在朝着院党委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目标迈进。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学院党委把“自强不息”的民族优秀文化传播到全体教职工中,让所有教职工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各环节中去,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通过自身的努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特别是把“德艺双馨”作为艺术教育师生的共同要求提到校风建设的各个领域。通过校风,影响教风和学风,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抽样显示:85.96%的教职工认为自强不息理念完全符合我校教职工的实际;84.21%的教职工完全认为在长期的艺术教育中已经形成了自强不息的精神;84.21%的教职人认为多年来就是在自强不息的精神下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84.21%的教职工认为越是学校发展困难就越应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82.41%的教职工认为自己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待工作,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学生;91.23%的教职人认为“德艺双馨”是艺术教育者做人做事的最基本准则;82.46%的教职工认为“德艺双馨”的要求已经渗透到了学生的思想言行中,形成了良好的学风;87.72%的教职工认可专业教学中“德艺双馨”的要求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提在于把优秀文化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服务、教学、管理中,也正是通过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主体中,才形成自强不息的精神,以此自然而然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在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教学中融入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在师生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很少能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我院是艺术类院校,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人才培养方案中特别强调“德艺双馨”,这本身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以杂技学院为例,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杂技学院”是以1970年成立的“杂技科”为基础、在文化体制改革与学院资源优化整合后新成立的专业学院。杂技学院把“艺德”高懸办公室、教室、学生宿舍。时刻提醒杂技学院师生学艺重要,修德更重要。 “艺德”在杂技学院是这样描述的:“杂技演员的素养、德行,并不是单纯地指文化、艺术方面的素养,其中包括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素养。所谓艺术至上,戏大于天。作为一名杂技演员,最基本的应该具有以下‘戏德。第一,强调‘艺品与‘人品的一致性,做人和演‘戏互溶互鉴,相辅相承。第二,刻苦一生、献身杂技的精神。第三,尊师、敬友和爱徒的品德。第四,舞台是‘圣地,即所谓‘外场活儿讲究规矩、一丝不苟的品德,来不得半点轻慢之举。第五,救场如救火”。正是在这种艺德的要求下,杂技学院培养了纪律严明、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杂技专业学生,学生也成为了“云南省‘中国梦·云南情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演出活动”中标单位之一的我校主力演出阵容。在演出中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普通民众。也正是在这种教育理念的主导下,杂技学院院长蒋波被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和云南省教育厅评为“2013年云南省教书育人楷模”。通过对杂技学院教职工问卷调查显示:83%的教职工非常认同杂技学院提出的艺德;83.33%的教职工完全认为自己一生都献给了杂技事业;75%的老师完全认为自己践行着杂技学院提出的艺德,并把艺德与品德放到同样的位置对待;66.67%的教职工完全同意“艺德”要求的就是尊师、敬友、爱徒;66.67%的教职工完全赞同舞台是圣地,讲究规矩、一丝不苟、不得轻慢;75%的教职工认为“救场如救火”完全符合自己的实际;说明杂技学院已把诸如敬业、规矩、爱徒、尊师等中化传统美德灌输到绝大部分教职工身上,言传身教,以达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杂技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78.75%的学生完全认同杂技学院提出的“艺德”含义;78.75%的学生也认为自己的一生可能都要献给了杂技事业;78.75%的学生认为自己把艺德与品德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认真对待;73.75%的学生完全同意尊师、敬友、爱徒的杂技“艺德”要求;77.5%的学生完全赞同舞台是圣地一说,要讲规矩、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轻慢;78.75%的学生认为自己明白“救场如救火”的道理,并按此要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不难看出,杂技学院的学生已经接受的“艺德”的熏陶。从教职工与学生调查问卷的对比中我们发现,杂技学院教职工高尚的艺德已经影响到了学生。调查结果的各项有着很大的相似。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重点之二就在于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进入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中,言传身教,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更好。
(三)通过节目表演,表达表演节目的传统文化主题、培养演员传统文化修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办法特点要求学生以表演节目登上舞台,展现自己才能,传播节目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从中让学生在排练和表演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接纳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节目表演让受众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接纳优秀传统文化,以达到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目的。我院公演的节目、实习实训基地的节目数不胜数,这里仅罗列三个节目以餮大家。
大型歌舞演出项目——《梦云南》,是投资千万元倾情打造的民族百老汇中国第一秀,展现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反映中美两国人民共同反抗法西斯结下深厚友谊的大型主题歌舞。《梦云南》是我舞蹈学院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群众演员都是舞蹈学院学生,每年轮流一批学生参与对外商业演出,受众为全国旅游团队,最低票价180元,观众来处世界各地,也不定时有组织地为我院全体师生供应免费观摩票。学生在演出排练中感觉到了中美的传统友谊,感受到了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民,感觉到了善良的中国人民,学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重要的是向国内外更多的受众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演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对参演学生问卷调查显示:86.05%的参演学生感觉到历史上中美两国人民抗击法西斯的友谊情怀;81.4%的参演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品质;81.4%的参演学生感悟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本性;83.72%的参演学生感受到了民族危亡下的自强不息精神;79.07%的参演学生感受到了自强不息、热爱和平、团结统一等民族精神的熏陶;86.05%的参演学生感受到了民族精神的教育;90.7%的参演学生认为在排练和演出中所受到的民族精神教育是非常牢固的;93.02%的参演学生认为在排练和演出中受到的民族精神教育有益于自己的道德修养。这说明思想道德教育在实际体验中的效果更好,体会更深刻。可以看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从直观的感受来得更深刻、更牢固。
大型歌舞演出項目——《丽水金沙》是戏曲学院的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戏曲学院表演类专业学生每年轮流一批学生作为大型歌舞演出项目——《丽水金沙》的群众演员参与商业演出。《丽水金沙》展现了浓郁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气息。《丽水金沙》集中了纳西族、傣族、摩梭族、彝族、藏族、白族、傈僳族、苗族的民族风情,并将这一切以“原生态”的表现方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参演的学生要求了解认识各民族生活习惯、民间风俗、历史文化,以达到在演出中更好地展现各民族的独特文化和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开发祖国边疆的风貌。参演学生能感受到各民族团结、尊重、平等的历史文化,从而培养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把历史上中华各民族和谐精神传播给国内外观众。调查显示:65.31%的学生认为在排练和演出中学到相关民族的历史文化内容很多;65.31%的学生认为在排练和演出中学习到的相关各民族历史、文化内容的印象非常深刻,终生难忘;65.31%的学生感受到了相关各民族和谐相处的优秀传统;69.39%的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统一的整体;65.31%的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各民族平等、相互尊重的文化氛围;71.43%的学生认为通过排练与演出,各民族团结、平等、尊重启发自己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对待同学、同事、他人也应该如此,对自己有很深刻的思想教育;从中也可以看出,在亲身体验的排练与演出中,学到的知识更多,学到的知识更牢固,体验到的优秀民族文化更深刻,受到的思想教育也更深刻。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到学生的专业训练与演出中,效果更好。
综合我校在实习实训基地艺术剧目参演和观演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文化载体中体验式的学习,学习到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更广泛,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深刻,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持久。学生受这种教育所起到的作用也许远比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作用更大更远更深。
我院艺术表演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在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有独特的优势,比较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学生更易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体验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这种探索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对于所有高校而言,学生处在社会价值追求多元化时代,单纯的说教式的优秀文化讲授灌输很难起到真正的实效,非艺术类高校要像我院一样规模化进行艺术表演不可能,但有组织地进行小规模的多种格式(文艺演出、微电影等)的艺术展示是有可能的,在体验中得到的文化熏陶最真实,在体验中感受到的思想道德修为最牢固。我院为主参与的云南省教育厅主导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正是这种独特优势的实践。这种实践完全可以在全国高校推广。
总之,在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异常激烈和大学生价值追求多元化共存的当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广泛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最有效果的方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我院的探索有其独到之处,也不失为一种示范。高雅艺术进校园对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优秀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的统一。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大学生中深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赢得作为社会缩影的大学生群体,赢得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Z].
[2]云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征求《云南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通知[Z].
[3]沈少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点[J].山海经,2016,2.
[4]李荣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文化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