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

2017-05-30许文浩

高教学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学生社团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许文浩

(扬州大学 校长办公室,江苏 扬州 225009)

摘 要: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以学生社团为载体,运用其传播主体和受众的双重身份,通过整合社团资源、加强社团指导、善用传播策略与技巧,来进一步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和认识深度。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社团;载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5-0157-03

Abstract: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e student community as carriers because of its dual identity of both communication subject and audience. By integrating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providing the community guidance and making good use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the accepta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 universities has been deepened.

Keywords: core socialist values; student association; carrier; spread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提出的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纲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1],在当前多元思想并存、各种思潮混杂的时代具有重大意义。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是总体行动指南,为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培育是为了践行,践行才能培育得更好,而两者的前提都是让大众了解。高校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作为社会进步发展的“发动机”,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愿组织的团体,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可以依赖的重要载体。

一、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现状与原因分析

高校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理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的认识,但实际状况远非如此。

笔者对Y大学W学院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进行调研,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2份,有效率97.3%。经过问卷分析,得出结果如下:完全没有听说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22人,占7.53%;听说过但只能部分说出其内容的有236人,占80.82%;听说过且能全部说出其内容的有34人,占11.64%。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了解的,但不够全面,能准确说出其含义的较少。

出现这种局面,根据笔者对填写问卷学生的访谈及工作总结,归纳起来,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不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看似简单的24个字,其实每一个都有着很深刻的内涵,在不同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且各自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源头和流变。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分成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各层次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构成一个价值体系,其和西方普世价值之间的差别在哪儿……这些深奥的问题,不是刚刚接触社会、感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所能解答的。他们对于政治知识的学习,绝大多数都是依赖课堂的灌输和碎片化阅读,且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很少有自己的思考,也很少有亲身体验。理解不透,自然认识不深。

(二)传播力量单一,缺少受众方参与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一项浩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层面的有效配合。但长期以来,高校都是依靠自身的课堂、报刊、网络媒体力量来传播,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传播主体还是局限在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和学生,没有得到全校上下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也没有形成全面深远的影响。现有的好的经验做法,也是各自为战,缺少互动与交流、分享与推广。最主要问题在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向广大学生传播的,是让广大学生遵循并践行的,可现在的传播模式恰恰缺少學生参与,很少看到学生在传播中主动作为、主动发声。这种自说自话的方式,只会离广大学生群体越来越远。

(三)传播途径比较单一,形式不够丰富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高校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上作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教材陈旧,严重滞后于时代热点,甚少热点话题的回应,难以提高广大学生的认同感。其次,课堂教学形式呆板,缺少互动与对话,任课教师只是官方话语的传声筒,缺少思辨和独立精神,易使学生产生疲劳,难以引起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最后,课堂教学之外,起辅助作用的征文、主题项目等活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形式雷同,缺乏新意,吸引力不够等问题。

《社会蓝皮书: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小粉红”(网络爱国青年的泛称)对互联网舆情影响巨大,在反台独、南海仲裁事件等涉及爱国表达的热点事件中,表现出“90后”强大的自我动员与组织能力[2]。人们常常以为“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喜欢叛逆与非主流,对主流价值观提不起兴趣。实则不然,当下青年大学生是富有高度爱国精神和强烈民族精神的,他们活跃于网络和社交媒体,自发组织起来抵制和反击一切带有侮辱或伤害国家形象性质的言论,成为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他们不是不想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只是对枯燥乏味、单调沉闷的传播方式不感兴趣。

二、高校大学生社团现状分析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将“学生社团”定义为“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3]。我国高校的学生社团伴随着上世纪初现代学制的建立而产生,有的还在历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笔,例如五四时期周恩来组织的“觉悟社”,毛泽东、蔡和森等组织的“新民学会”,都对当时社员素质的提高、进步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不仅吸引本、硕、博各阶段学生广泛参加,而且社团种类日益多样,包括兴趣爱好、科技创新、职业规划、理论研究等各种类型。必须指出,这些类型的划分仅是粗略的,就社团的主要表现特征而言,事实上,很多社团都是兼具其中两种或更多种类的特征。例如,以研究汽车制造为宗旨的社团属于科技创新类,但也含有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理论研究等方面内容。

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显著的作用。首先,社团组织的存在,可以让学生更自由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组织,找到归属感和存在感,有效弥补了班级组织特定性和强制性所带来的缺陷。学生很少能选择所在班级,却能自由选择社团。其次,社团组织,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学习的是专业技能,是必须要达到的学习要求,而社团是发展兴趣爱好场所,可以更自由地挖掘自身潜力。最后,社团组织是学生锻炼能力的重要之地。笔者接触的很多学生在谈到为什么加入社团时,都提到为了“锻炼能力”。从体量上来看,班级数量有限,班干部名额有限,且除了班长、团支书等班级主要干部,普通学生干部锻炼的机会并不多,更谈不上独挡一面。比较而言,高校学生社团多,主要负责人任用限制条件也少,普通同学有更多机会在这一平台上施展才华,锻炼自身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可以说,大学生社团已成为高校“第二课堂”素质育人的最主要载体。

三、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

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4]。个人认为,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举措。高校可以从整合社团资源、加强社团指导、善用传播策略与技巧等方面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全面提高学生的认识与践行程度。

(一)整合社团资源,打造“红色社团引领、兴趣爱好社团主打、其他社团有机参与”的组合力量

高校“红色社团”指的是学生理论社团,尤其是指那些以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团[5]。这些社团与时政结合紧密,以研究国家大政方针、指导思想为目标,对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治国理政思想为广大师生熟知掌握作出了积极贡献。可是,目前“红色社团”的发展面临一些困境。首先,“红色社团”力量不强,教師指导有限,社团成员理论水平不高,理解得不深不透,难以做到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其次,“红色社团”内部缺少协作,缺乏系统性。研究马列的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团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在重大时间节点、重大事件的活动开展上缺乏合作,使得本来就很有限的资源更加分散。最后,“红色社团”成员来源单一,未能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红色社团”成员多是专业学生,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甚少加入,且社员由于兴趣爱好、知识积累程度的差异,人才队伍缺乏连贯性。

由前文“学生社团”的定义可知,兴趣爱好是学生社团的天然属性。近来,高校一些手工手绘类社团,开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作题材。他们以手工手绘的形式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现方式,并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故事中寻找可资阐释的素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得到形象具体的表达。可以说,这些社团通过将兴趣爱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创新表达方式,丰富表现内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校要充分整合社团资源,发挥“红色社团”的理论研究优势,引领学生社团的思想建设水平,指导兴趣爱好类社团将自身兴趣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以更加形象立体的方式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积极吸收其他社团参与,运用各自特长优势,形成合力,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指导,建立常态指导机制,提升学生社团理论水平

高校学生社团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着指导思想不明确、制度不完善、管理混乱等问题,主要表现为社团发展目标不清晰,不知道往何处去;层次不够高,满足于开展低水平活动,缺少品牌;自身建设不到位,管理不够规范。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限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笔者认为,高校要从教育引导、常态化指导机制对社团加强指导,充分调动社团的人、才、物力量,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的集中体现。对学生社团来说,由于学生自身知识、阅历有限,了解这一丰富内涵较有困难,即使对于“红色社团”也是如此。高校要调动思政专家学者和相关教学科研基地的力量,对学生社团进行充分的教育引导,使其能够深刻理解,入脑、入心,并化为开展工作的有力武器,自觉运用到工作中去。

二是综合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建立常态化指导机制。学校要求所有社团进行政治学习,并明确承担政治教育任务的要求。选派优秀的思政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制定激励措施推动教师“真正指导”;运用线上线下指导、学生旁听、专题讲座、教学沙龙等形式,建立常态化指导机制。同时,分类对所有社团进行指导,理论型社团要重点指导,发挥其基础好、学习快的优势,逐步培养其自我指导并指导他人的能力;引导兴趣爱好类社团将自身兴趣爱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社团原来的表达形式为形式,注重题材挖掘,创新表达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善用传播策略与技巧,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知识体系,面对学生群体这一受众,更加需要注意传播策略与技巧的运用。以学生社团为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最大优势在于传播主体与受众重合了。在运用传播策略与技巧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一是灵活转换传播主体与受众的双重身份。学生社团要积极吸收高校方方面面的资源与营养,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厚积薄发,以做合格传播主体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与知识储备;同时要从受众的角度,整合、运用好所学知识与技能,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给大学生。只有大学生才真正了解大学生的所需所想,才能作出让学生满意的表达,真正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心中。

二是灵活运用传播策略。有学者指出“传播目的的表达要‘明暗结合”[6]。学生社团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也是如此。有的社团要旗帜鲜明,直截了当,像“红色社团”;有的社团要迂回曲折,打“擦边球”,不显山不露水地进行传播,像普通兴趣爱好类社团。在具体传播方式上,也要注意明暗结合。在重大活动、重要事件、大是大非面前,要坚决彻底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敢于发声,不做“沉默的螺旋”。在平常工作学习中,要善于结合大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活跃的特点,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学习的方式,如党代表选举、同学交往,来启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含义;把握学生学习规律和特点,利用课堂、作业、考试等学习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小组讨论、课外辅导等活动,见缝插针,寓教于学。

三是学会借用其他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要认真贯彻落实。李彬教授指出,“传播主体方面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者的可信度和权威度”[7],同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话语也有不同程度的权威。和他们主动建立合作关系,利用社会实践、实习等机会,邀请这些有工作经验的行业精英结合自身实际感悟,谈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给学生提供鲜活、有温度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Z].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12-23.

[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会蓝皮书: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R].中国教育报第5版,2016-12-29.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439.

[4]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Z].教育部官网,2005-1-13.

[5]紀亚光,吴荣生.论大学生“红色社团”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1):117-120.

[6]段京肃.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14.

[7]李彬.大众传播学(修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98.

猜你喜欢

学生社团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