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17-05-30余万林张晓杰

高教学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余万林 张晓杰

(山东理工大学 商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摘 要:校企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降低企业知识错配,提高人才配置效率。文章在分析金融人才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创新和应变能力、责任心和执行力、开拓进取与承压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的基础上,构建以学生社会和经济的贡献能力及职业竞争力为目标,以金融知识和理论为基本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和感知能力为两翼校企合作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执行层面应重视四层次工作机制建立。

关键词:校企合作;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5-0151-03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n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can play the advantages of both college and enterprise. It can also optimize the training mode of professionals, reduce the mismatch of enterprise's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rofessionals' allocation. Based on analyzing the abilities which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should equipped, such as the abilities of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and strain capacity,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execution, pioneering and pressure bearing capacity,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constructs training mode of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which puts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contribution on both social and economy as well as the professional competitiveness as the target, puts the financial knowledge and theory as basic, and puts the ability of using knowledge and the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perception as twin wings.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implementation level, we also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our-level working mechanism.

Keywords: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training mode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有用的专门人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哈佛大学主要从构建课程体系开始,对学生开展通识教育,设立核心课程,促使学生知识的综合化,其核心课程的设置成为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美国研究型大学基于研究的研讨班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课程,也要求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批判性的看待问题,并认为这是大学创造力的核心。麻省理工大学重视一年级新生的探究式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探索、课内与课外密切结合,有效训练新生的学习方法;国外高校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法国和德国的高等学校,大都采用和企业的合作教育,使学生在企业有一个较长时间(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锻炼过程,这些学生的工程能力很强,加拿大高校通过和企业的合作教育,对学生进行重新价值教育,提高“创新熵(innovation quotient)”,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领导才能。

对学生的高素质,即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更需要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从有用性来看,要求我们人才培养必须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必须贴近市场、贴近企业需求,跟踪和分析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模式。

但从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来看,无论是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培养方式,还是学生实践技能、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竞争意识的培养都与当前创新性、国际化、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存在差距。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的提出,为我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有效思路和途径。

校企合作,可以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知道,我们绝大部分老师从本科、研究生、到博士没有离开过学校,尽管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锻炼和市场的检验,与市场的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市场的打拼過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技巧,形成了有效的市场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他们对市场人才的要求、对人才的需求有着得天独厚的认识。因而,发挥校企合作培养优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入企业(市场)的力量来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可以实现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人才培养目的。从市场中来,就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和安排要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引入企业的一些实际做法;到市场中去,就是培养的人才最终要由市场来检验,是否符合市场的要求。在这个过场中,企业的参与能进一步的实现这一目标。

从高等教育的知识传承过程来看,不论是自然科学知识还是社会科学知识,其获得需要两个过程来完成:一个过程是从专家或其他专门知识来源汲取知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体系,第二个过程是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构成知识和经验的完整的学习过程,如果仅仅只有学校的学习,知识无法升华成为智慧和创造力,而且,知识获取和知识系统建立是交叉进行的,是网络化的过程。因而,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传承能力的高等学校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巧的企业专家相结合,实现校企合作培养,符合现代教育与传承的基本规律。

二、校企合作培养有利于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金融业的繁荣、全面创新和一体化,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中最具魅力和变幻无穷的热门行业进一步得到认可。在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善以及人们财富的进一步积累,企业和居民的个体金融决策和金融市场的迅速成长已经取代政府的单纯监管或者调控行为,成为金融活动和金融深化的中心。经济转型和开放引起的微观金融主体决策需要和相应金融服务的快速上升,对金融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这一需要,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等学校也做出了相应的变革,一方面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对金融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但是,已有的较为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完成新形式的需要,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期,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有用的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即是用人单位招聘到毕业生后,也不得不进行长时间岗位培训,加大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人力成本的增加。其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中的知识错配和人才市场信息不对称。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可以缩短市场和人才培养之间的距离,让用人单位提前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用人单位岗位能力要求和人才培养知识的高度一致,实现知识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的提前介入,可以让用人单位较长时间了解和熟悉学生,有的放矢,有利于用人单位人才选拔和使用,大幅度降低人才错配导致的成本上升,提高人才配置效率。

三、校企合作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校企合作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按照以下思路来设计:金融人才能力需求分析→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与内容设计→培养效果评价。最终目的是在人才培养中实现人才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结构体系与用人单位对才要求的知识结构体系相匹配,减少错配。为此在校企合作中,对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应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优势互补。

(一)金融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人才培养,首先要回答的是市场对金融人才需要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知识结构体系,金融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通过对各种金融机构不同岗位的调研和探讨,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金融人才应该具备专业能力、创新和应变能力、责任心和执行力、开拓进取与承压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

1. 专业能力。金融人才的专业能力既包括全面的金融各业务技能,也包括对宏观经济环境、相关行业趋势及市场变化情况的分析和预测,熟悉财务和法律相关知识,熟悉金融行业各项产品及属性,熟悉基层各项业务流程和风险,能处理好发展业务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2. 创新和应变能力。首先是创新能力,客户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在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用一定的创新来满足客户千变万化的具体需求,要敢于承担风险,采取新措施和尝试新方法来赢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其次是应变能力。基层金融从业者每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如何去应对和处理这些问题,按部就班肯定不行,需要从业者具有应变能力。他们需要根据每一项具体情况提出灵活变通、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法。

3. 责任心与执行力。和很多位管理者的接触中,他们对金融从业者提出的首要要求就是“德”。其实,责任心是一个人“德”层面最基本的要求。每个岗位都需要从业者具有责任心,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严格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敢于面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遵守各项工作制度、恪守各项工作流程,关注问题细节,有踏实肯干的态度,有敬业精神。通过具体的行动去落实工作并体现出工作成果,指的是个人的执行能力。金融从业者应该将上级各项复杂的工作安排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细化出可执行的行动方案,通过坚定信心、迅速行动、坚持不懈等将工作落实到位。

4. 开拓进取与承压能力。金融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从事金融行业工作,都面临着各种绩效考核指标的要求,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爭压力,从业者需要具有开拓进取的意愿和行动,做事要有热情,应不满足已经取得的工作成绩,力求做得更好,将自己的工作作为一份事业去经营。同时,面临压力要保持平和、自信的心态,应学会自我调节和疏导,通过灵活变通来解决工作难题。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5. 沟通协调能力。金融工作是复杂性工作,它涉及到资金的流动和风险管理,涉及到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因此,常常需要内外协调与沟通。所以要求从业者在工作中要善于与别人沟通,始终保持亲和力,利用一切机会拓展人际关系网络;以积极心态对待人际冲突和矛盾,善于配合、协作,甚至乐于服从与执行,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

(二)培养目标与模式设计

金融人才培养,按照以上职业能力要求,可以把提高学生的社会和经济的贡献能力,提高学生的金融职业竞争能力作为校企合作培养的核心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以金融知识和理论为基本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和感知能力为两翼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体系,构造“一点两翼”的培养模式。首先,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必须掌握扎实的金融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知识,这是学生未来发展之本。我们调查发现,93%被访问者,强调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重要性,他们认为,金融业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不掌握大量的金融知识,不可能对瞬息万变的金融活动做出反应,也不可能对未来作出预判,因为金融本身就是研究不确定条件下的金融资产估价和做出最优决策的一门学科。不确定性是金融的基本特点,对于不确定性问题,只有通过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合理有效的科学工具和方法,才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同时,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在学生知识结构方面,都强调复合性。学生除过要有经济学、金融学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以外,还必须了解管理学、法律、计算机、数学、外语等方面的知识。其次,学生应该具有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在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中,不论是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是与国外金融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相比较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首先是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和理论,但不知道如何正确应用这些理论去分析现实问题,不知道如何去解决现实遇到的问题。实践试将理论知识升华为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理论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成自己的智慧。因此强化实践性的训练,是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校企合作,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平台。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中,注重于理论研究、从未走出过大学校门的专业老师无法胜任这一教学要求,校企合作培养,可以聘任大量业界专家主导学生的综合实训和实践性性课程,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所以,可以把由业界专家主导的金融综合训练为核心的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提高作为我们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翼”。第三,新模式应该注重职业素质和感知能力的培养。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主动学习能力、主动沟通能力、忠诚度、有责任、做事大气、抗压能力”这些词常常成为热词,经常被被访问者提到。这实际上是我们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填鸭式、单向性、被动型的学习方式的反映。所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强化互动性成为新的教学模式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我们在方案设计中,增加了“职业素质”课程,通过大量的互动式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担当能力等,通过岗位说明展播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感知能力,通过连续的专题讲座和阅读要求,来提高学生的对社会、经济、金融活动和现象的认识,提升学生的金融学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最终通过长期的训练,形成良好的金融感知能力和意识。因此把“职业素质和感知能力的提升”作为培养模式的另一翼。具体的知识模块如图1。

在确定新的培养模式后,必须按照新培养模式,制定可行的培养方案、培养标准、课程大纲、考核大纲、实践课程、实训内容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并规划选用和编制相关的教材。在教学方法上,应以专题讲座,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实训练习,案例分析,经验分享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的。

(三)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和反馈

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既包括阶段性的培养过程中的评价,也包括最终的市场评价。应该以校企合作机制为突破口,合作建立人才评价、跟踪和反馈机制,实现人才的持续学习和服务。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要注重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高校和企业,不论是在制度架构、运行方式和运行过程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何才能在合作过程中实现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解决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良好的制度是保证方案执行的目标实现的基础,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我们认为在合作过程中建立了四个层面的合作模式:第一层次:最高层次,合作校方——合作企业方通过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是双方的法律保障。第二层次:合作专业学院承担方——合作企业项目负责方。学院层面指定一名项目负责人,由其直接向学院主要领导汇报工作,并负责和企业方的全部合作联络。一般来说,学院的项目负责人是该专业的专家,具有较高的专业建设和专业理解能力。项目方负责人则是有多年金融行业从业经历的行业专家,有一定的教育培训经历,能洞悉行业发展前沿。双方是项目具体的执行机构。合作项目的成功与否,与这个层面协调关系密切。第三层次:校方任课教师和企业方任课教师之间的合作。合作院校和企业方在合作培养中,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校方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对金融经济发展前沿有较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企业方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经济感知能力。双方通过建立定期交流平台能共享双方优势,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对金融服务外包专业学生的培养。我们具體做法是,每个校方专业老师和企业方老师,结成对子,共同完成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我们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讨论会,进行沟通和交流。第四层次:管理交流。校方辅导员老师和企业方管理老师以及项目负责人进行性的进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企业方派专职老师,每个月对学生进行动态跟踪和评价,提出评价报告。

参考文献:

[1]胡铁,李荣香.基于“校企合作”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

[2]过勇.本科教育的组织模式:哈佛大学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6(1).

[3]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育,2006(3).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