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举行
2017-05-30
2017年7月27日至28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和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协办的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烟台举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中国外文局局长张福海、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受邀作大会演讲。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主持会议。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重大命题,极大丰富和拓展了对外宣传的内涵和外延,为新形势下开展对外宣传指明了方向。总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对外交往中亲自讲中国故事、发中国声音,引领和推动对外宣传走向世界。对外宣传工作要肩负使命,创新进取,努力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要着力推动话语体系创新,不断增强中国故事的感染力影響力;要着力打造多元传播主体,为讲好中国故事壮大力量;要着力构建立体传播格局,拓宽讲好中国故事渠道;要把握分众化传播趋势,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准性;要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为讲好中国故事夯实文化根基;要加强外宣理论研究,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智力支持。
在作《如何对美国人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演讲时,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结合亲身实践,介绍了他本人对美国人讲好中国故事的做法。
“中国‘高峡出平湖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崛起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在‘中国威胁论不绝于耳的喧嚣和此起彼伏的争论中,难免有人对中国另眼相看、心存疑虑。” 叶小文说。
他认为,我们要努力到全世界去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尤其要能够、要善于对一些隔阂甚深、抱有偏见的人去讲好中国故事。
他同时指出,中国人有岿然独存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有辉煌的当代发展,应该有文化自信。但自己优秀不等于他人都承认这种优秀,岿然独存并不是孤芳自赏,新的辉煌也不是一枝独秀。文化自信不仅在于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块头有多大,实力有多强,和平发展的愿望有多诚,还在于他人是否信服,即有没有“他信”。
叶小文表示,对美国人民讲好中国故事,要有长期打算,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连续不断地去做工作;要针对不同对象,力求工作成效,坚持锲而不舍,注重日积月累。
中国外文局局长张福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明确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明确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这一论断的提出,是对对外传播规律的精妙点划,既为我们指明了对外传播工作的方向,也为我们传授了对外传播的工作方法。作为对外传播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国外文局为对外传播而生,为对外传播而兴,拥有近70年的对外传播历史,新时期更应该坚守使命、继往开来,持续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指出,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现代国际传播新体系,下一步更应“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增强国际传播的全媒化精准化。
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是对外传播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高端理论研讨会,是理论研究服务对外传播实践重要的交流平台,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本届研讨会主题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同时设有“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对外传播的精准化转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故事与国家形象传播”“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发展”“讲好中国故事的地方实践”等6个分论坛和“留学生与中国对外传播”“大学与中国对外传播”2个圆桌会议。来自中央及国家机关涉外工作部门、中央省重点新闻媒体、省区市新闻办、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行了专题演讲和交流。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教授唐润华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仅是中央级重点媒体的责任,也是各地方媒体的使命,烟台作为我国北方开放最早的沿海城市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外宣优势:“它作为一个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底蕴的城市,它的发展都是有很多故事可讲的,我觉得(作为)地方媒体来讲,在对外传播(方面)也是大有作为的。”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它(烟台)有很多很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更好的挖掘,做好了,也是一个城市外宣,甚至是一个国家外宣。”
分论坛上,各位对外传播领域的“大咖”,就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发展、中国故事与国家形象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地方实践、留学生与中国对外传播、大学与中国对外传播等热门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享。
会上,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还举行了成立仪式。针对“对外话语体系”话题,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表示,在崭新的时代,面对国家发展需要,外国语大学应该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努力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建设创新、阐释对外话语的使命和责任,在多元立体的大外宣格局中,来寻找大学的位置,完成好大学的角色。
就地方而言,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重要课题。北京市政府新闻办综合联络处处长肖峻峰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地方实践”专题论坛发言中表示,以北京曾经组织外媒进行垃圾分类处理专题采访为例,她感到讲好故事需要精准选题、精确方向,用精准采访,进行精准传播。
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地方处处长李加曙在主持论坛时表示,许多地方在城市综合营销、城市形象宣传中,总想着把所有的好东西、好亮点全部告诉受众,这样做反而让人印象不深刻、记不住。但是如果可以采取从一方面详细解说,如非遗传承、知名景点等,进行专题宣传推介,有可能更加让人记忆深刻,留下概念,盖上印记。
针对“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宏刚在专题论坛中,作了题为“‘一带一路的多元舆论环境和启示”发言,指出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阶层对传播认知不同。要理性分析国际舆论,博采众长,为“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持。要监测政府舆论场,精准传播,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要壮大民间舆论场,促进转化,带动舆论场的反转。
构建多元立体的大外宣格局,留学生是不可缺少的力量。圆桌讨论会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张昆作为点评人指明,对留学生讲的故事总结来看,可以划分为3个:一是中国的历史故事,像许多留学生没来之前,就知道蓬莱八仙过海、精卫填海等故事,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勾起他们的兴趣。二是留学生亲眼见证看见的故事,像许多人来到烟台之后,他们看到城市水平怎么样、百姓生活怎么样、地铁建设怎么样,以后回到家乡就会告诉其他人,进行宣传、传播。三是留学生亲身参与的故事,他们作为亲历者,本身融进和成为当地大学教育的一部分,讲述的故事更加生动、具体。“三个故事讲述起来,有历史的,有现实的,有真实的,有虚无的,有民间的,也有官方的,会形成一个系统、整体的传播,对提升国家和地区形象很有帮助。”张昆说,要从多渠道、多层面着手,让中国故事丰富起来,让中国故事传播开来。
据了解,本届研讨会共收到来自全国的326篇论文,其中12篇被评为优秀论文,150篇论文入选大会论文集,选题涉及中国故事与国际话语权、中国故事与舆论引导、中国故事与新媒体传播、中国故事与智库建设、中国故事与对外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案例研究、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地方实践等各个方面。来自中央国家机关、新闻宣传、涉外工作部门、智库研究机构、省市区新闻办等单位的领导、知名媒体人士和专家学者约450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