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清初庄廷鑨《明史》案涉案江浙文士

2017-05-30张毓洲

关键词:文字狱明史

[摘 要] 庄廷鑨《明史》案主要打压清初的江浙文士,这些文士博学多闻,节操高尚,构成了当时江浙地区一道亮丽的文苑景观。《明史》案发生后,他们成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多惨遭屠戮,著述被禁毁,事迹湮没。但通过搜稽勾勒一些文学文献、史志和文人笔记等零星载述,仍能还原以《明史》案受害者李令皙等13位名士为代表的明清易代之际江浙的人文盛况及文学生态。

[关键词] 《明史》案;文字狱;江浙文士;文学生态

[中图分类号]I209,K82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008006

被清代著名學者全祖望称为“江浙两大狱”之一的庄廷鑨《明史》案(或作“庄氏史案”)是清初第一起规模大,牵连广,杀戮血腥的文字狱大案。《明史》案的受害者及牵连者,多是明末清初江浙遗民,或是具有遗民意识的名士。他们博学多闻,著述繁富,尽管遭到文字狱案的打击,著述多被禁毁,但通过当时乡邦耆旧所编选之《同岑集》,及后世一些文学文献、史志和文人笔记等零星载述,仍能窥知昔日彬彬称盛的江浙人文风貌之一隅。而从诸人的悲惨遭遇中,亦可见《明史》案镇压士气,戕害文人心态,破坏文学生态,中断文学发展的令人心怵的悲惨事实[1]96101。谢国桢先生1930年所作《庄氏史案参校诸人考》一文,史料梳理考述详实,但其参校诸人涉及较少且论析简略。美国学者白亚仁2010年发表了《清人笔下的庄氏史案》一文,仍以庄氏史案史实考辨为主,但对涉案文士的文学成就亦未能充分关注。黄裳、赵园等学者的论著虽述及庄氏史案的牵连者,如查继佐、陆圻、范骧、吴炎、潘柽章等,但仍侧重于史学层面。本文以《明史》案受害者为中心,具体述考清初江浙一带的人文盛况。

1.李令皙

李令皙(?—1663),字霜回,苕城人。天启四年(1624)举人,榜名木实,后改名本实,最后改名为令皙,号是山石孏。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颇负文名,与姚孙业、魏耕、徐枋等知名文士相交游。曾任江阴知县,南明弘光时,迁礼部仪制司主事。明亡归里,不再出仕,于顺治八年(1651)发起并成立湖州地区重要的诗社——同岑社,筑是山园,与潘天行、沈宋圻、李夏器等人,诗篇酬唱,并选刊同郡文士382人之诗,取郭璞《赠温峤》诗“人亦有言,松竹有林,及余臭味,异苔同岑”[2]294之末句,名为《同岑集》。

他为《同岑集》作序,内中谈到选编缘由时说:“远近以诗教者,积帙充案。因与同学偶语:‘若罗吾苕霅间诗汇为一集,以寄臭味,亦一快事!”[3]125李令皙退居林下后,仍然远近闻名,请教诗法者络绎不绝,因而提出编选同郡同时人之诗,以满足学诗者之意愿。接着他在批判前代诗歌的基础上,阐明其诗歌主张:

夫诗自三百篇而下,汉魏六朝三唐两宋,风调各殊,体裁不一,不暇远引,近如高杨张徐,雄浑清越,非隽永可味者欤?一变而为成弘台阁之体,怀麓首唱,和者流易;北地信阳洗发浣花之眉目非不居然卓绝也,而正变云扰,谈者互有异同;琅琊历下好古力学起而乘之,而希声掠影者亦复充满天下;竟陵矫以清深幽渺,迨其末流,不失之纤,即失之寂。风骚之帜,一予一夺如此。总之,靡缛相师,性灵掩抑,求其直举胸怀,独妙闲旷者几人哉?[3]125

李令皙认为,中国古代诗歌越来越偏离《诗经》的追求自然,直抒胸臆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明代,诗人诗派虽众多,如吴中四杰、台阁体、茶陵派、前后七子、竟陵派,尽管他们在矫正诗歌靡缛等弊病方面做过一些努力,但不够彻底,最终导致了“性灵掩抑”、难抒真情的新的弊端出现,而未能真正继承风雅传统。从其批判中不难得知,李令皙是在默许或认同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诗歌主张;同时,他也追求一种郭璞诗超逸的风格和神韵的意境。

李令皙颇有诗名,明末成书的一些著述中已载录其诗。如,明季刘侗所撰《帝京景物略》和郑元勋所辑《媚幽阁文娱二集》均收录其《报国寺双松歌》。在清代,李令皙的诗仍受到关注,如,清代卢文弨所辑《常郡八邑艺文志》收录其《孤山观涛有感》,以对仗工稳,境界宏阔取胜;陶元藻《全浙诗话》卷三十一转引《乌青文献》谓其《咏落花》以物比人,有浓郁的迟暮摧残之痛感。《同岑集》卷四选李令皙诗38首,题材各异,有怀古、纪游、写景、怀人诸作,抒写性灵,意境旷远。如,《栖贤看梅》云:“翠竹寒流是旧盟,相看无语似含情。怀人夜雪孤舟冷,招隐湖亭双鹤横。古干远浮清嶂老,空林昼锁白云晴。只愁羌笛随风起,谱出江城五月声。”[3]184作者通过寒天栖贤寺景物的描写,烘托孤寂清冷、旷远凄凉的氛围,尾联化用李白的《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点明题旨。凄落的心境与苍凉的景色交织,渲染出作者浓郁而强烈的悲愁情绪。《初夏山居》云:“一枕蘧蘧昼起迟,唤人诗思树头鹂。石荒短阜僮锄嬾,苔滑闲庭客屐知。买鹤计粮添半口,画山停笔误成眉。茶分僧饷烹初熟,啜向阶前双桂枝。”[3]184通过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展现出一幅慵懒闲适,自得其乐的山间闲居图。《登天香阁》云:“危栏睨群动,午梦慵如醉。飒矣凉风生,山山落空翠。”[3]185午梦方醒,似醉酒般懒洋洋的作者,睡眼朦胧间斜观,远处高高的栏杆似乎在晃动,这时有风飒然而至,漫山遍野落满了被风吹凋的绿叶,作者此时顿感清爽了许多。同样写闲适,作者于此诗更着意在意境上取胜,飒然而至的凉风,无疑增添了诗境的灵动色彩,加上满山绿叶的点缀,又增强了色彩的鲜明度和美感。这样融情于景,也使作者登临天香阁的惬意和喜悦跃然纸上。再如,《自智者寺度岭至三洞,途次得绝句》云:“俯瞰群峰螺黛横,溪边水碓慢流声。回头忽听儿童语,笑我松杉顶上行。”[3]185作者从山顶俯视,盘旋横卧的高耸青山,缓慢转动的河边水碓,尽收眼底。山下儿童的笑语,既烘托出山之高险,又暗喻作者老当益壮的登山豪情。由上述诗作可略知李令皙诗歌的精深造诣。正因为李令皙在当地威望高又有真才实学,文名远扬,所以,庄胤城坚决辞退了其次子庄廷钺极力举荐的无甚文名的为庄史作序的人选费韫生,而属意于他。李令皙因庄氏史案牵连遇害后,他所主持的同岑社中止活动,走向解体,所编选的《同岑集》也成了禁书,以至原版无存。

2.茅元铭

茅元铭,字鼎叔,潮州府归安县人,明代唐宋派散文家茅坤(1512—1601)之孙。“早慧,八岁通章句,十四补诸生,好读史,上下古今,声气所暨,皆四方奇俊之流。注名复社,同邑章上奏锷臣举砥行社,徐行道周举澹成社,茅元铭皆与焉。顺治末岁贡生,年几六十矣,授朝邑知县。”[4]63“以明经为学博,少有文名,试每高等。与章锷臣上奏、陈闇仙骝、吴大雍盘四子齐名。”[5]317《同岑集》收诗1首,《咏竹夫人》云:“不分承君体,终惭说抱衾。苍凉君子质,迟暮美人心。班扇捐同昔,湘云疑到今。岁寒曾昔誓,敢怨白头吟?”[3]160竹夫人,唐代已有,名竹夹膝;宋代始称呼为竹夫人,长约一米,是用竹编成的四周有网眼的圆柱形器具,用于热天通风散热以消暑。唐宋人陆龟蒙、苏轼等都写诗吟诵过。此诗是竹夫人如泣如诉地自述:炎热之时,尽心陪侍主人,为他带来清凉,主人也很体谅,而她已预感到几许淡淡哀伤,一旦天气变冷,主人便违背誓言,无情地抛弃了她。诗中运用班扇和《白头吟》诗的典故,倍增了竹夫人受冷遇的哀伤幽怨,同时突出了竹夫人尽管愁肠百结,苦不堪言,却能哀而不伤,冷静面对的可贵品质。清代浙江钱塘监生吴城(字敦复,号瓯亭)也有《咏竹夹膝》诗:“六月火云飞兀兀,赤脚踏冰不可韈。桃笙藤枕嬾昼眠,忽被一凉清到骨。谁截此君空复空,交纹叠翠何玲珑。招凉珠与延清室,相伴依依岂尔同。西风一夜吹瑟瑟,长门冷落知谁惜。频年自笑在家僧,莫虑欢情容易失。”[6]7293吴诗相对茅诗,以第三人称叙事,平铺直叙,议论空泛,缺乏真情实感,感染力不强。通过比较,茅诗之构思奇特,情浓意足,足见其诗歌创作不落窠臼,成就颇高。茅元铭参与编纂《明史》,牵连文祸,导致茅氏一门七人被杀。从此,明末清初四海闻名、鼎盛一时的茅坤家族一蹶不振,走向衰败。

3.吴楚

吴楚,字敬夫,乌程诸生,嗜吟咏,宗竟陵诗派,曾受到董说的称赏,与闵声合编《唐诗凌云集》。《同岑集》选诗3首,《晤沈人叔》活现出家为僧的沈人叔不修边幅而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表达了对相别三年的他仍能保持此种乐观知命心态的由衷赞叹。《将达玄墓》叙写作者前往游览苏州吴县玄墓山途中的特殊感受。看到虎丘桥畔矗立的嶙峋怪石,想起频频入梦的玄墓山上高挂碧空的明月和灿烂盛开的梅花,怎不叫人称心快意。然而,作者油然而生迟暮之感,平添了相见恨晚的惆怅:“五十余年才识面,青山应笑白头人”[3]191。如此令人心醉神迷的玄墓山美景生平还是第一次亲睹。《泛画溪》云:“亭馆倾危无路跻,斜阳芳草恨离离。黄鹂也自关情甚,飞向绿阴深处啼。”[3]191本诗送别怀人,情景交融,抒写了深切的离愁别恨,艺术成就较高。

4.唐元楼

唐元楼,字旗六,乌程诸生。《同岑集》收诗6首,描写山水景物细致入微,富含特殊的感受,善于营造一种深长悠远的意境。《晚雪渡村口》云:“积雪千林迥,移舟出辋川。有人寻酒舍,无路入荒烟。風定寒犹在,云平水欲连。不愁前去远,明月满空船。”[3]205作者细微地描绘了傍晚雪天特有的景色和场景,如烟云笼罩,路途晦暗等,这些描写都似乎给本诗浸染了朦胧的冷色调,酒家难寻的苦闷将不会得到消解。末句,作者笔锋一转,由于风停而涌出的一轮明月改变了一切,前面灰蒙蒙的空间顿时开阔明朗许多,寻酒家将不再艰难,登舟返回则更轻而易举。《游康庄园亭》云:“我梦梅花好,到来梅已稀。山随人意曲,风逐柳丝微。古道存碑篆,高情见钓矶。坐余浑未倦,落日照柴扉。”[3]205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笔法,梅花稀稀落落着实令人扫兴。但进园后,优美的景色使人陶醉,且引发了作者的思古幽情,最后流露出了倦意浑忘、游兴未足的憾惜。《夜雨武林客舍》云:“风雨孤城急戍楼,中宵鼓角动边愁。大江涛涌千山瀑,古木寒生万户秋。宋玉有情悲寂寞,向平无事浪遨游。悬知此夜关河远,几处征人叹敝裘。”[3]206作者展开想象,由物及人,将夜雨后的凄冷景象与戍边士卒的单衣敝裘联系起来,表达了深切的同情。诗中景物描写全为衬托夜雨生寒的氛围服务,也为全诗增添了低回曲折,深沉绵缈的韵味。另外,《登吴山遇雨示城居亲故》和《湖堤曲》二诗也能体物入微地描绘出景物的情态,清丽自然,极见功力。

5.蒋麟征

蒋麟征(?——1663),字西宿,一字辕文,湖州府长兴县人,蒋仪仲之子,蒋姬载之侄。“诗文敏妙,风仪秀颖” [5]315《同岑集》收诗1首,《春霁》云:“华院閟清昼,闲庭袅孤香。翻经味玄偈,嗒然情已忘。疏林带余霭,轻露浥花光。孤抱一以抒,况复朋会良。琴樽自幽适,谈咏得微茫。何以续前游,一咏复一觞。前溪漾深碧,红雨扑人裳。遥睇村云卷,晴波曳绿杨。”[3]151叙写春雨初晴后幽静的寺院和其周围清新怡人的景色,以及文士们饮酒赋诗的悠闲生活,其中景物描写富有情趣,尤其后四句写映入眼帘的色彩交织迭现,烘托出人与物和谐相得的优美意境。

6.韦全祉

韦全祉,字元介,一字贞长,乌程人,崇祯戊辰进士韦明杰之子。《同岑集》收诗10首,总题《山岑读杜诗有感,遂至湖滨,临风悲歌曰:“异哉为今日咏也”,同赋十章》,模仿杜诗忧国忧民,感叹身世等写实笔调,风格上也肖似杜诗的“沉郁顿挫”,是学杜较成功的作品。其五云:“有德宝金城,猰·尚犹越。矧拥乱世财,坐汝保生卒。翩翩贾竖心,覆以鹵为窟。贾竖何足喟,大雅洎黄发。南村言利徒,食人尽皮骨。义旅剽无余,交关未尝歇。岂悟负而趋,阳文重唐突。智力竟如何,江鸣空朗月。”[3]150批判了奸商不注重行仁德,施惠于民,固其根本,反而变本加厉,一味盘剥人民,终于导致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悲惨下场。同时,作者也辛辣讽刺了他们的愚蠢行径。其八曰:“语君君不了,洒涕沾霜毛。命我二三侣,深耕去东皋。聊耕无厚获,赋分安所逃。岁宴仍天寒,短褐声颾颾。谁能为风欺,中夜起长号!”[3]150描摹出一个贫穷的白发老头被迫服劳役,内心凄苦无尽的感受:“聊耕无厚获,赋分安所逃”是对繁重赋税制度的强烈控诉。

7.张雋

张雋,字非仲,一名僧愿,又字文通,博士弟子员,江苏吴江人。殳丹生将其与董二酉、吴炎和潘柽章并称“吴江四子”,张云璈又称四人为“松陵四子”。他博学多闻,精通经史,喜藏书和著述,善与俊士名彦交接。《松陵文献》卷十有述其才学和名望:“少有学行,倪元珙督学南畿,拔第一。(及长)益厉志圣贤之学,操行方严,绳趋矩步,学者翕然宗之,有‘经师、‘人师之目。”[7]487488著有《西庐文集》四卷,收文128篇,另有《与斯录》,为专门研究古今儒学、理学发展流变的著作。其中,论述明代理学甚详,为上至宋濂下及王敬臣等46位理学家作传,论断简明,批评中肯,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存诗两首,一曰:“空楼独夜雨床床,却把平生细较量。灾异日新忧患短,悲歌不足寤思长。曾无入巷哀王烈,徒有抛娘学范滂。好个与斯题目在,轻讴缓板赴排场。”[5]316原本年逾古稀的张雋不想参与庄廷鑨《明史》的編纂,然无人能胜任明代理学家传记的写作,而对此学有专攻的他只好勉强应允。不过,他早已预料到参与庄史编纂可能招致大祸,故完成撰写任务后及早抽身,遁入僧舍,以求消灾。这首诗写于史祸发生前,他已身在孤冷的僧舍又为母守孝期间,追忆了应聘修书前的内心矛盾和最终慨然应诺的情形。诗中,敢于冒险的神仙王烈和勇当大任的名士范滂的典故的运用,充分表达了作者昂扬豪迈、一往直前的气概。其二,《寿沈玉汝》云:“借君居市胜居乡,打叠豪情避五浆。取次诗瓢行药砌,颼飀茗鼎近藜床。大欢著膝赢文若,小出持鸠却季方。二十年来樵斧梦,道山亭下薄荷香。”[8]491诗作写栖居乡间的沈玉汝日常生活的闲适情境,首联和颔联分别化用《庄子》中列御寇至齐国买浆和《世说新语》中陈太丘父子出行雅事的典故,既赞颂了寿主沈玉汝的高尚品行,也充满对其生活的欣羡之情。

8.董二酉

董二酉,字诵孙,张雋之表弟,因少时郡试赋《太湖赋》为人所称,遂有神童之名,学问渊博,多才多艺,兼善诗文、书法,又曾跟随张雋研究理学,成就亦高。与张拱乾、顾有孝同辑《吴江诗略》十卷。董熜《董氏诗萃》收其诗2首。其中,《登岘山寄友》云:“岘峰孤峙古城隈,天畔群山势欲迥。烟火万家分远树,碧波千顷憾层台。倚岩长啸松风寂,驻屐飞觞腊鼓催。想见薜萝人在眼,登高作赋伫仙才。”[9]594前四句写远景,从大处落笔,意象宏阔;次二句写近景,动中有静、以动衬静,情韵兼具;末二句赞颂砚山之静谧幽美,令人神往。《泛碧浪湖》云:“连山百里赴菰城,山尽平看碧水横。万壑阴生晴似雨,千峰日落暗还明。沿流转棹归云拥,傍渚牵庐宿鸟惊。幽兴杳然天地外,飘飘恰似泛蓬瀛。”[9]594极写碧浪湖周围连绵不断的峰峦山谷间晦明不定的奇丽景观和归途中的特殊所见,表露了作者游湖时轻快喜悦的心情。《谒三贤祠怀文通表兄》:“旧祠当大路,几度拜阶前。老树颓垣倚,空濠蔓草连。行人驰负担,吾辈守遗编。幸有西庐在,儒宗未失传。”[8]403三贤祠,沈义甫建于南宋宝佑元年(1253),旧址在震泽镇西,后徙普济寺东,祠内奉祀宋代儒林三贤:王苹、陈长方和杨邦弼。作者游览祠堂,颓垣蔓草,满目萧然,三贤及他们所倡导的理学倍受冷落,自然伤感不已,由此不难想见,能够继承三贤遗志、精研理学且成就甚高的表兄张雋,心情由沉痛沮丧顿时化作欣喜快慰。

9.吴炎、潘柽章

吴炎、潘柽章,皆为江苏吴江人。吴炎(1623—1663),字赤溟,一字如晦,号愧庵。潘柽章(1626—1663),字力田,又字圣木。二人博通经史,擅长诗文,明亡不仕,有私著《明史》之共同宏愿,又才望相埒,为当时名士。顾炎武赞道:“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继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10]115116吴、潘二人还是清初顺治七年(1650)由吴江著名文士叶恒奏、吴宗潜等发起成立的“惊隐诗社”(亦称“逃之盟”或“逃社”)的骨干成员,曾“以故国遗民,绝意仕进,相与遁迹林泉,优游文酒,芒鞋箬笠,时往来于五湖三泖之间”[11]340,留下了不少缅怀旧国旧君,洋溢着爱国情怀的精彩诗篇。后,二人惨罹《明史》案,惊隐诗社因遭此变故而解体,吴中一地的士气文风随之发生巨大转变。严迪昌先生指出:“吴、潘之遭极刑,‘逃社亦随之涣散,吴中劲节之气严遭摧挫,遗民诗风转入低沉,悲慨心音渐为淡化。极盛百年的吴门人文在康熙年间出现断谷现象,或者说进入了另一种组合结构,吴、潘之死及‘惊隐解体,实为转折点。”[12]266吴、潘曾仿《史记》体例合著《明史记》,也由于受庄氏史案牵连未成书而遭焚毁。潘柽章的著述今存有《国史考异》、《松陵文献》和《今乐府》等;吴炎遗著,南社著名诗人陈去病辑为《吴赤溟先生遗集》。

10.查继佐、陆圻、范骧

查继佐、陆圻、范骧三人也是当时夙有文望的文士。查继佐(1601—1676),本名继佑,字伊璜、敬修,号与斋、兴斋,晚号东山钓叟,人称东山先生或朴园先生,浙江海宁人。《海宁州志稿》简明地交代了其生平及才学:“生有异才,诗文词曲皆作未经人道语。崇祯癸酉(崇祯六年,即1633年)举于乡,浙东授职方主事,后不复出,寄情诗酒,一时推风流人豪。晚辟敬修堂于杭之铁冶岭,讲学其中,弟子、著录甚众,学者称为敬修先生。平生有知人鉴,尝识海阳吴六奇于微时,及罹史祸,卒得其力。”[13]33543355“浙东授直方主事”是指查继佐曾于南明鲁王监国时积极参加抗清活动,并被授予官职。寄情诗酒,聚徒讲学,当是其抗清失败,归乡隐居期间的主要活动。查继佐因《明史》案牵连被逮,一年后在广东提督吴六奇的大力营救下免祸释归。自此,他醉心诗酒及声乐之娱。查继佐著述甚丰,有史学巨著《罪惟录》,杂剧《续西厢》、《鸣凤度》,传奇《三报恩》、《非非想》等。陆圻(1614——?),字丽京,一字景宣,号讲山,浙江钱塘人。自幼聪颖,六岁能试,有神童之誉,与陈子龙等结登楼社,赋诗作文,自称一体,号“西陵体”。陆圻受《明史》案牵连系狱,得释免死,以僧道终其余生。著有《诗经吴学》、《威凤堂集》、《西泠新语》、《诗集》、《洛神赋辩注》、《从同集》、《诗经易学》、《诗论》、《春秋九篇》等。范骧(1608——1675),字文白,号默庵,明代岁贡生,浙江海宁人。酷爱读书,为文有根柢,书法为人称道。《海宁州志稿》载:“性孝友,为文尚经术,放黜百家,人方之广川董子。书法效钟王。同乡先正吴本泰,一见称异,悉以书籍与之。环堵萧然,著述不辍。”[13]3358此外,他的人品高洁,清初举荐贤良方正,固辞不往。著有《点庵集》、《昭代尺牍小传》。

上述诸人,均为江浙能文博学之士,除查、陆、范三人外,因受聘编纂《明史》,均获罪遭极刑。他们身前留下的诗作或著述虽然吉光片羽,凤毛麟角,却弥足珍贵,为后人了解诸受害文士的才学及思想提供了难得的资料,由此也可窥知史案前江浙名士荟萃地区人文景观的概貌,间接了解文字狱屠戮扼杀文才之士,破坏文学生态的罪惡。

另外,直接或间接与《明史》案有关的知名之士还有黎元宽、茅次莱、吴之镕、吴之铭、李礽焘、吴心一、韦全祐、顾炎武、姚延启、陶铸、潘尔夔、费韫生、纪度、吴宗汉、周拱辰、陆璘、齐治、费夔一、朱铭德等人,前七人因参与编纂或列名参订被杀,后面诸人或拒聘、或被辞退、或无人告发、或不列名,得以免祸。

[参考文献]

[1]张兵,张毓洲.庄廷鑨《明史》案与清初江浙文人心态[J].社会科学战线,2011(5).张兵,张毓洲.庄廷鑨《明史》案与清初江浙文学生态[J].文学遗产,2011(5).

[2]聂恩彦.郭弘农集校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3]李夏器,等.同岑集[A].丛书集成续编:第116册[C].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

[4]杨凤苞.秋室集[A].续修四库全书:第1476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陈寅清.榴龛随笔[A].于浩.明清史料丛书八种:第6册[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6]钱仲联.清诗纪事:第11册[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7]潘柽章.松陵文献[A].续修四库全书:第541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沈眉寿,纪磊.震泽镇志[A].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3册)[C].上海:上海书店,1992.

[9]董熜.董氏诗萃[A].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古籍影印室.清代文字狱史料汇编:第2册[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10]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M].华忱之,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陈和志,倪师孟.震泽县志[A].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 第20号[C].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12]严迪昌.清诗史(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13]许傅霈,朱锡恩.海宁州志稿[A].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62号[C].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责任编辑]李献英

猜你喜欢

文字狱明史
晚清时期政府层面印刷管理途径探究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明史强志立当下 仰望星空展未来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中国明史学会屯堡研究分会正式成立
从曾静吕留良案看雍正朝文字狱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乾嘉考据史学发展的学术动因
万斯同在《明史》纂修中的贡献——天一阁藏万斯同稿本《明史稿》整理札记
清代文字狱受害第一人——诗僧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