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6月1日南京地区一次雷雨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2017-05-30陶星孙文婷

科技风 2017年22期
关键词:雷雨大风

陶星 孙文婷

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1722079

摘要:强对流天气由于其突发性和短时强风、强降水、强雷电等伴随现象,常常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猝不及防的严重影响。本文采用常规天气图、探空数据、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对南京一次初夏突发的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捕捉、分析,希望能对后续的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服务有所帮助和指导。

关键词:雷雨大风;多普勒雷达;边界层辐合线;探空分析

2017年6月1日晚,南京南部地区出现了一次雷雨大风天气,这次天气发生突然,来势凶猛,过程中南京溧水站测得每秒21.8米的瞬时强风,并造成溧水区部分春季种植的行道树被吹倒,以及工程围挡被强风破坏的情况,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同时该过程发生期间正处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晚间航班进港高峰期,也给民航运输带来了比较显著的影响,地面强风导致的风切变,造成部分航班复飞或备降。这次雷暴大风,是一次较为经典的初夏强对流天气过程,仔细分析这次过程,有助于气象从业者更加理性地认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要素,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层结条件下强对流天气的特点,从而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做好气象服务。

一、天气形式背景

08时,500hpa高空图上,南京地区位于槽后高压脊前部,槽底已经抵达海上,长江中游则有断裂的横槽维持,至20时该横槽仍在维持,大致位于湖北西北部至浙江中部一线;08时的700hpa形势图上,南京站位于一个冷式切变线前,湖南地区还有低涡活动,而到了20时,该低涡切变已经显著南压到湖南中部到浙江中南部一带;而在850hpa的形势图上,匹配的低涡切变线在08时即在南京以南,20时更是南压到了武夷山地区;而在地面图上,主要的辐合则维持在长江下游,14时甚至有低值中心为999.3hpa的闭合等压线形成。由上述分析可见,当天的天气形势,高中低层的槽线有明显的前倾倾向,前倾槽意味着高层冷空气移动速度快于底层,在高层冷空气已经抵达的情况下,地面仍为暖的低值中心控制,上下层的温度差拉大,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加大,无疑为对流天气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对流条件分析

上图为2017年6月1日08时南京站(58238)的温度对数压力图,从图中可以分析出以下几个特征:

(1)当日底层水汽条件较为丰富:由图可见,在地面至700hpa区间内,当时的温度露点差都比较小,底层相对深厚的湿层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相应地,抬升凝结高度LCL和自由对流高度LFC都比较低,不需要太强烈的触发,便能引发对流活动的发展。

(2)中层干冷侵入的层结条件:500hpa有干冷空气侵入,气温达到9℃,对应1000hpa处25℃左右的气温,高低层温差达34℃,气温的垂直递减率较大,而且上图为早间08时的探空数据,中午随着地面气温的升高,高低层间的温差还会继续加大,显然满足了对流发生的层结条件;另外,根据过去的研究,中层干冷侵入的层结条件,有利于雷暴大风天气的发生,这是因为,对流活动发展起来后,在中层与干冷空气混合,降水粒子会有显著的蒸发过程,而蒸发过程会吸收周围空气中的热量,导致环境空气变冷变重,从而产生明显的下沉运动,这个下沉运动落到地面,就会形成地面的短时辐散式强风天气。

(3)较大的CAPE对流有效位能,底层较小的抑制能量:底层抑制能量的存在,对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抑制能量的压制下,弱对流活动无法发展,为强对流天气的发展蓄积了不稳定能量;另一方面,由于抑制能量较弱,强对流天气一旦发展并冲破抑制后,之前蓄积的不稳定能量就可以充分快速的释放出来。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又获得了EC细网格预报6月1日20时的对流有效位能分布,可见安徽中部至江苏长江以南地区为高CAPE值区,南京南部地区则有高值中心,中心附近的对流有效位能大道1800J/kg以上,而根据经验性的地面强风估算公式w=sqrt(CAPE/2)以这个能量估算的地面大风风速可达30m/s,而实况溧水站实测最大风速达到了21.8 m/s,并不排除局部出现接近30 m/s风速的可能。

二、触发因素

众所周知,边界层辐合线是雷暴发生的重要触发因素,为了探究此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因素,我们获取了泰州、常州以及南京机场三个站点的雷达回波资料,企图从中找出触发此次对流活动的边界层条件。

上图为6月1日14时,泰州站的雷达探测图,图中可见,在泰州东北侧有一条细长的弱回波线,而在速度图上,则对应有相对的较大风速区(浅绿色),我们判定该细长的弱线状回波,是由于风速辐合导致积云堆积的结果,來源可能是小股补充南下的东路冷空气,也可能是所谓的海风锋。

17时02分,之前的弱的辐合线还维持并推移到了扬州至江阴一带,同时在辐合线的附近开始出现对流活动;至19时,对流明显加强并抵达常州,近地面开始出现大风速区。

20时10分,对流单体继续加强并抵达溧水,前沿已经出现了阵风锋,速度图上出现近地面大风。

20时50分,地面大风继续,并出现了速度模糊,极大风速超过20m/s。

根据上述多部雷达的连续监视,我们认为,本次对流天气的触发因素,主要是苏北沿海的风速辐合,自东北向西南移动,抵达沿江苏南高CAPE区域时触发对流活动,对流触发后,其前沿的出流气流又形成新的边界层辐合线,继续触发后续的对流活动,形成了对流活动自东北向西南的传播模式。

三、小结

本次过程,是典型的初夏高层冷涡匹配底层边界层辐合线产生的雷雨大风天气,但是移动及传播方向与西风带常见的从西向东不同,因而特别容易被忽视。传统的探空分析,配合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以及对边界层辐合线的监测,有助于预报员更好地把握对流天气发生的背景条件;而更加精细的短时临近服务,则要依靠值班人员对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实时关注和充分理解,这也是广大气象预报人员需要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雷雨大风
强对流过程雷达产品指标特征分析
广州市雷雨大风灾害风险区划
朝阳近30年生长季高影响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1981—2013年辽宁省雷雨大风特征分析
淮安地区雷雨大风特征分析
日照机场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及预报方法分析
“4. 17”广东雷雨大风冰雹天气成因分析
辽宁省一次区域性雷雨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影响满洲里的一次雷雨大风天气分析
江门海事局开展渡船防抗雷雨大风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