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嘹歌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探讨
2017-05-30李智丽
李智丽
[摘 要]嘹歌是传承千百年来壮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原生态的风貌详细记录了壮族先民在民族节庆、婚恋习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所蕴含的民俗风情,堪称壮民族的大百科全书。当前,随着时代的更迭变迁,壮族嘹歌陷入后继无人甚至濒临失传的境地,因此,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核心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享受到嘹歌的魅力,实现嘹歌的重现与再塑,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嘹歌;壮族;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中广大民众的生活、生产、思想、信仰等的浓缩体现,壮族历来以好歌善唱而著称,千百年来,壮族先民在历史的濯洗、积淀中,衍生了许多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壮族嘹歌就是其中宝贵的财富之一。壮族嘹歌主要流传于平果、田东两县,田阳、马山、巴马、武鸣等地也有传唱,是壮族五大文化遗产之一,早在2005年就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①。嘹歌“嘹嘹”数万言,以其原生态的风貌详细记录了壮族先民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堪称壮族民俗风情的大百科全书。本文拟通过对嘹歌中部分民歌的分析,从民族节庆、婚恋习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就嘹歌中蕴含的壮族民俗文化进行粗浅探讨。
一、独具特色的民族节庆
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民族节庆,或来源于本民族的生活习俗,或来源于本民族的历史神话或传说,民族节庆往往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最深根源的体现,正是通过各式各样的民族节庆,各民族的历史得以源远流长。广西壮族的民族节庆有“三月三”、中元节、牛魂节等,嘹歌中关于这部分的传唱内容很多。以农历三月三为例,三月三是壮族的扫墓日,五色糯米饭是必不可少的祭品,寓意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嘹歌·三月歌》中对五色糯米饭从摘枫叶到蒸煮均有詳细唱述,“二月二七摘枫叶”,二月二八“枫叶舂碎晒太阳”,三月初一“枫叶舂碎放水缸”,三月初二“枫叶煮水得乌浆,白花煮水得黄汤;紫苏煮水就变紫,红蓝煮来红汪汪”。然后“三月逢初三,家家蒸黑饭,分我一二团,拿去拜坟山”②。除扫墓祭祀外,三月三还是壮族的传统歌圩日,以平果县歌圩为例,20世纪90年代平果县模圩每到三月三就举办规模盛大的歌圩会,而《嘹歌·三月歌》就有专门描述平果县模圩歌圩景象的:“男:二三月花开,约朋友去玩,玩过一坡坡,在哪唱对歌。女:二三月花开,约朋友去玩,玩过一坡坡,模圩出对歌。”③又如《嘹歌·大路歌》:“男:桥要断由它断去吧,我们再砌一条新的桥;我们要砌一条弯弯曲曲的桥,去赶模圩歌圩。女:桥要断让它断去吧,我们再砌一条新的桥;我们要砌一条漂漂亮亮的桥,去赶来圩歌圩。”④并继续唱到还要去赶“山心歌圩”、“雷圩歌圩”等。以上的模圩歌圩、来圩歌圩、山心歌圩、雷圩歌圩都是平果的传统歌圩盛会,在闹歌圩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男女对唱,或是祈天乐神,或是倚歌择偶,或是感恩生活,此起彼伏,甚为壮观⑤。又如,七月十四中元节也是壮族的一个重要节日,家家户户分别用各色纸裁成的“冥衣”、“家具”以及冥币等祭奠祖宗,《平果嘹歌·长歌集》中就有“七月里来逢十四,家家买纸剪神衣。穷家剪小像燕子,富家剪大满簸箕”,“七月十四鬼节临,金纸银纸剪衣巾,枕头蚊帐样样有,烧纸烧钱给双亲”①等,以特殊的艺术形式向我们展现了壮族人对亲人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二、与众不同的婚恋习俗
婚恋习俗也是一个民族特征的基本要素,一些独特的婚恋习俗在部分农村地区依然保留。嘹歌中的大量婚俗歌,很好地展现了壮族地区男女恋爱婚姻的一些习俗特色。如关于男女定情的,《嘹歌·日歌》有:“男:情妹送新鞋,拿来摆神台;早晚不点灯,新鞋放光彩。情妹送腰带,扎带出门玩;骑马人下马,过路人停看。女:情哥送新笠,拿来摆神台;早晚不点灯,新笠放光彩。情哥送竹笠,戴过皇帝街;官员望出神,士兵看发呆。”②《平果嘹歇·长歌集》有:“听讲妹娘勤纺纱,妹的花巾有几沓,大家都想下信礼,阿哥也想捡油渣。”③又如《嘹歌·唱离乱》:“进圩赞哥灵,进城赞哥乖,哥买情笠妹妹戴,大官见了也走开。男:讲灵是妹灵,讲乖是妹乖;进街帮哥选鞋样,长短胜过剪刀裁。”④以上歌中涉及到的布鞋、花巾、腰带、笠帽等,在壮乡均是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尤其是女方给男方送鞋、男方给女方送笠帽更是普遍,若男子脚上穿着绣有图案的鞋则暗示已有对象,而女子头上戴着缀有五彩丝线的精美笠帽则暗示已有情人,其他男女青年若见到此标志还来追求挑逗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而遭到鄙视。再如,哭嫁一直是壮乡的婚俗之一,且该习俗在桂西某些壮族农村地区至今依然流传。《嘹歌·哭嫁歌》便有唱道:“鸡啼一更妹叹气,鸡啼二更妹赖哭。伤心好比父母死,难别双老与亲族。鸡啼一更叹长气,鸡啼二更哭出声。离别伤心不吃饭,龙肉打汤也难吞。”⑤如《平果嘹歌·长歌集》中:“叫我情友来厅堂,花巾盖头当新娘;叫她同我喝新酒,她却赖哭在客房。”⑥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壮族男女婚后还有“认同年”“不落夫家”的婚俗⑦,前者指男女婚后一定时期内仍不受婚姻束缚,能结交一个甚至几个意中人而不必受到舆论的干涉,而后者则是指女子出嫁后长住娘家直至怀孕生育。明清时代,壮族地区“改土归流”后,传统的“倚歌择配”因被统治阶层认为有伤风化而受到严禁,婚姻开始施行汉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些壮族男女在婚姻得不到自由的情况下,逐渐形成了“认同年”“不落夫家”的习俗。《平果嘹歌·长歌集》中就有唱不能结成连理的已婚男女在歌圩上“认同年”后男女双方的互相叮嘱:
男:信钱莫要放枕头,最好放在箱里收,怕妹夜里睡着了,老公翻身做小偷。
女:妹礼莫放枕头下,最好放在箱底压,小心你妻偷去了,街日拿去换棉纱。
男:好话留在榕树底,床底养鸡不敢啼,我俩秘密我俩懂,回去莫给老公知。
女:好话留在石头边,守口如瓶莫乱传,回去莫跟嫂子言。⑧
三、虔诚神秘的宗教信仰
壮族地区在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地理环境的制约使得壮族人与外界文明的接触很少,普遍敬畏神灵鬼魂,也使得宗教信仰在壮族民俗文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嘹歌中记载了壮族先民诸多虔诚而神秘的宗教信仰。如对龙的崇拜,《嘹歌·房屋歌》中有唱:“左龙右虎对得直。龙虎两边来保佑,主家世代乐安居”、“六条金龙垫高楼,六条金龙镇宝地”、“琉璃瓦片镶屋角,柱子雕龙又画凤”⑨等,形象地道出了新宅从选址、下地基到装修中人们祈求龙神保佑的虔诚心态。又如关于姆洛甲的神话在壮族地区源远流长,在壮族民间神话中姆洛甲是壮族的始祖,由于姆洛甲掌管花山,因此她送花给谁家谁家就生孩子,“白花男,红花女”,因此民间又称她为花婆,壮族民间便普遍有供奉花婆以祈求儿女双全的崇拜仪式,《平果嘹歌·新歌集》中关于花婆的传唱也很多,如“神台上有花婆神,花婆就是观世音。观音送花送子女,不让人间打单身”,“花婆娘娘观世音,送子送女送聪明”①。《平果嘹歌·恋歌集》中也有:“妹家墙角神龛下,三十六朵山茶花。山花来把花婆敬,花婆送子送到家”和“我家墙角神龛下,四十九朵山茶花。诚心来把花婆敬,祈求送子送到家”②。以上,不论是对龙神的自然崇拜还是对花婆的图腾崇拜,均充分表明了壮族先民对自然万物和神灵鬼魂的强烈敬畏之心,以及祈望通过对这些神灵的祭拜,而求得美好生活的愿景。
四、休闲安逸的生活方式
壮族是农耕民族,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偏,传统的农业生产一直是壮民族的主要生计来源,“春来播种插秧,夏来耘田护秧,秋来开镰打谷,冬来收藏度年”是壮族人民生活的主旋律③,壮族嘹歌根源于壮族地区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其源起与传播与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繁衍生息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嘹歌中便有许多反映此类情景的民歌。《嘹歌·三月歌》便堪称一幅四季农耕的浓彩画卷,其中的播种歌、送肥歌、春困歌、春情歌、借犁歌、插秧歌、耘田歌、秋收歌均含了丰富的壮乡农事知识,如播种歌的“二三月过后,五鸟五样声;这只催下田,那只叫下地”④,春困歌的“四月水下田,牛脚沾泥浆;相遇亦招手,笠相碰偷笑”⑤,既向我们展现了人们春耕之时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场景,又揭示了稻作生产过程中要遵循的劳作习俗,还起到了很好的传授经验的作用。农耕时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牛作为主要的劳力在农耕民族的生产生活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田间的劳作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牛力来完成,壮族人对牛向来是非常看重的,很多地区的壮族人都有不杀牛不食牛肉的传统,而由于壮族人民生活条件历来艰苦,在经济匮乏的情況下,牛是农家很重要的一项投资,因此对牛的买卖也非常重视,《平果嘹歌·长歌集》中就有专门的买牛歌:“今天日子是亥日,早饭过后去赶圩,太平街上打一转,买头大牛来踩泥。大哥仔细看牛头,小弟认真翻牛蹄,看了牛角看牙齿,又问是否会踩泥。”⑥从以上短短几句唱词,我们可以看出农家人购买牛时的谨慎态度,也表达了农耕民族重视耕牛的心理。又如壮族在居住上也有自身特色,作为壮民族的特色建筑,干栏式建筑至今在桂西、桂北很多壮族地区仍很常见,而有资料显示,早从新石器时代始壮族先民的房屋居住就是干栏式,《嘹歌·建房歌》由九组歌组成,其中的“上高山伐木、踩泥打砖瓦、瓦窑喷雷火、平基安石磉、合柱上红梁、盖瓦开天窗”⑦等便是壮族干栏式建筑整套建造工艺的完整体现,极富民族韵味。
俗语有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嘹歌作为壮族民间的一种标志性符号,是壮族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壮族人民悠久历史的原生态写照,更是传承千百年来壮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随着时代的更迭变迁,壮族嘹歌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巨大的冲击和破坏,嘹歌和许多民俗文化门类一样陷入后继无人甚至濒临失传的境地。因此,深入研究壮族嘹歌的民俗文化传承,挖掘其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核心价值,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享受到嘹歌的魅力,实现嘹歌的重现与再塑,意义深远。对此,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农敏坚,谭志表.嘹歌嘹亮[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2] 蒋剑.壮族嘹歌歌圩文化及其审美内涵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