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项目管理的“项目管理”

2017-05-30赵静蕊

项目管理评论 2017年2期
关键词:管理科学委员会项目管理

赵静蕊

2016年12月15日,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国际工程建设投融资高峰论坛上,举行了揭牌仪式。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的初衷是什么?未来将开展哪些工作?将对中国项目管理领域带来哪些深远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对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强茂山进行了专访。

立足本职 聚焦科技

记者:首先祝贺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是怎样的一个组织?它成立的目的和宗旨是什么?

强茂山: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是由项目管理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者自愿组成,依法登记成立的从事项目管理研究、交流和服务活动的专业化、非营利组织,隶属于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受中国科技部领导,中国民政部管理。成立项目管理专委会旨在推动中国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促进项目管理在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交流、分享和实践应用。

记者: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成立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有什么考虑和重要意义吗?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的组织架构是怎样的?将采取什么样的运作方式?

强茂山:当前中国正处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政府在构建和完善项目治理环境;企业通过项目为组织增添动力;个人以项目的贡献建设职业生涯。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为项目管理提供了发展的机遇,这一切都将以项目的形式落地,即项目是组织发展的原动力。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项目管理的战略性思维、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实践应用都还有明显的差距,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且需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正是基于这个背景,在众多专家学者和行业资深人士的高度共识和呼吁下成立的。

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是国家一级学会的下属机构,具备公益属性,将设“顾问委员会”“各领域专家组”“项目学院”和“秘书处”,以发展和服务会员,计划通过为会员提供增值服务获得运营经费,保障专业委员会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在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下面成立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主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又将为其上级学会——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带来哪些价值和影响?

强茂山:中国管理科学学会是中国科技部领导下的一级学会,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设置在其下,能为项目管理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广阔的平台,推动中国项目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发展,助力中国企业的项目管理实践走向成熟,形成中国项目管理理论体系与标准,并向世界傳播中国项目管理经验和思想。

项目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将为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同时,也将发挥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多学科协同的优势,与其他专业委员会一道推动中国管理科学发展。

记者: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的主管单位是科技部,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未来会在科技项目管理和重大科研项目管理方面有所作为吗?

强茂山:是的,科技项目管理和重大科研课题是项目管理重要的应用领域,既具有项目管理的通用性,又有其独有的特征,科技项目管理将成为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

记者: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近期会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中长期发展目标是什么?

强茂山: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近期的主要活动包括:(1)发展初始会员,建立会员制度;(2)组织行业专家开发“中国企业项目管理能力模型”,筹备每年一度的“项目管理最佳实践论坛”,选拔和培养优秀的项目管理师资力量,开发线上线下标准化课程,以服务于会员。

中长期发展目标包括:(1)发展企业会员和个人会员;(2)建立会员服务体系;(3)征集、评定,建立中国项目管理案例库;(4)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和应用环境,发展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为项目管理科学体系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点击现在 筑梦未来

记者:美国总统奥巴马不久前签署了《项目集管理改进与责任法案》(PMIAA),对此您有什么看法?该法案的签署会对国际项目管理领域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强茂山:第一,反映了项目管理学科的发展。近年来逐步构建起了由3P构成的项目管理理论体系:单一项目(Project)、项目集(Program)、项目组合(Portfolio)是企业运营和发展必需的三个层级,各层级的管理内容、目的、要点、目标不同。单一项目是以项目内工作间的“逻辑”为管理链,通过资源的调配管理,在既定的进度、费用、质量目标下完成工程(产品);项目集是以客观存在关联的一群项目“项目间的逻辑”为管理链,在满足其前端符合需求和后端获得收益的目标下为组织构建核心能力;项目组合则是将项目和运营统筹考虑,以资源(或狭义理解为投资)为管理链,在满足资源链不断的目标下对项目及运营进行识别、排序和资源配置,实现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二,体现了项目管理学科的价值。项目集(program)管理是面向“能力构建”的管理,通过对本身相关的一群项目的启动、执行和管理,构建组织发展的核心能力。这里的“组织”不仅可以指代企业,也可以指代国家,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非常重视项目集的制定与执行。我国提出的“一五”“二五”直至“十一五”计划中的“计划”一词,用英语表述就是Program(项目集),可见项目集管理价值的普世存在。

第三,适应了组织发展的阶段。任何组织对项目管理科学的应用,都是从强调竞争发展的单项目“单打独斗式”管理,发展到注重多项目间分享共赢的集约化发展。《项目集管理改进与责任法案》(PMIAA)适应了当前发达国家美国的发展阶段,因而能够签署通过。随着世界的发展,各个国家逐步从欠发达到发展中,再到发达国家,项目管理的3P层级管理必将得到广泛应用。

记者:作为布道者,您在工程项目管理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耕耘了三十多年,能否请您谈一下现代项目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重大里程碑?

强茂山:因为学识和经历有限,不敢对我国项目管理发展历程妄作“断代分析”,个人感觉主要经历了下述重要的飞跃。

(1)学习引进、模仿实践。我国改革开放后百废待兴、需要资金和管理支持,在国家财政部的领导和世界銀行、FIDIC等支持下,从师资培训到通过其对从业者培训,恭敬地学习项目管理知识,并在国际专家顾问指导下模仿实践项目管理,典型的实践工程如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和四川二滩水电站等。在国际管理模式下的项目管理进度、费用、质量、绩效惊人,当时被称为“鲁布革冲击”。

(2)法规治理、建设业普及实施。基于国际项目管理模式在中国实践中的巨大成效,中国建设系统提出了系统的“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度”,并以法规的形式在行业内普遍实施,极大地促进了项目管理在中国的实践和学习提高。

(3)项目管理在多应用领域的普遍实践。随着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绩效的共识,逐渐从建筑工程领域拓展到IT、通信、制造、金融等各个应用领域,形成了广为认可的“一切都是项目”“一切都将按项目管理”的局面,实证了“项目管理是能最有效地整合资源,从而最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理念和技术”,所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和普遍应用。

(4)单项目管理走向组织级项目管理,着力点重在项目治理。项目治理是给项目营造健康执行的制度环境,确保项目管理正确、顺利进行,它包括以合同为方法对参与单项目中的多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设备供应等)治理;和以制度为方法对单组织中多项目的治理,由此确保以项目为引擎,动态借用多方资源,助推组织持续化发展。

记者:目前项目管理国际认证,如PMP、IPMP、PRINCE2等,都已经引入我国,其中PMP认证人数已经超过15万人,您认为项目管理可以为职业人士带来哪些价值?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您认为项目和项目管理对我国企业和经济发展具有哪些推动作用?

强茂山:你说得对,项目管理相关的持证人数与日俱增、迅猛发展。这证实了项目管理的价值,也揭示了社会、组织、从业者对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挚爱和追求。但业界(特别是实战界)也不要过分迷信各种证书或当持证者不能作为后又极端地认为其一文不值。大部分证书仅能证明持证者在理念和知识方面成为“专业人士(Professional)”,但可能因其缺乏经验和与实际文化、制度融合的经历不一定能做到正确或有效的作为。

不同认证资质的要求为从业者提供了其职业生涯建设的知识架构和成长阶梯。以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的资质认证为例,如上述问题所答,3P层级相应的资质PMP、PgMP和PfMP分别塑造了管理者从管好自己完成任务到管理一个团队来完成产品;到管理多个团队的项目为组织打造核心能力;再到将项目与运营联合协同管理以实现组织的持续发展。事实证明项目管理资质为从业者的职业发展和组织能力构建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切都是项目的环境下,项目成为一切组织持续发展的原动力。项目是一系列创新活动,需要以“临时组织”的形式集成组织内外拥有“先进成熟组件”的资源;运营是周而复始的日常性工作,所以以不变的“永久组织”形式达到“熟能生巧”。实践证明,以这两种组织形式协同管理的项目和运营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最高效且持续化地实现组织目标。

记者:在您看来,项目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强茂山:第一,在理念与框架层面,丰富和完善3P层面组织级项目治理;规范基于单项目的外部多组织治理(合同模式和采购机制)和基于组织的内部多项目治理体系(制度)构建;发展项目“商业论证”的理念和方法论,确保项目从“择事”的源头正确。

第二,在理论和实证研究层面,探索单项目管理模式、机制、方法和绩效间的机理关系,构建针对临时项目组织的微观管理模型;探索基于项目的企业管理中资源、能力、治理和竞争优势的机理关系,构建针对项目导向型企业(永久组织)的宏观管理模型。

第三,在方法论层面,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管理的创新日新月异。一是基于可穿戴设备的人机位置和行为感知技术;二是基于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决策系统;三是以过程知识为核心的使能(enablers)积淀与管理;四是智能化、智慧化的多业多目标协同发展的生态链构建。

猜你喜欢

管理科学委员会项目管理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
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征订征稿启事
跟踪导练(五)(2)
未来如何更高效地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编辑委员会
2015年《管理科学》总目录
《现代管理科学》杂志理事会成员名单
《现代管理科学》杂志理事会成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