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裤瑶铜鼓舞及服饰图案探究
2017-05-30蒋书琴
蒋书琴
[摘 要]铜鼓舞是白裤瑶人民庆祝节日的主要方式之一。它由最原始的演奏方式发展到现在,已经被改编创新成五种新型铜鼓舞:木桶舞、竹筒舞、鼓槌舞、簸箕舞和制衣舞。在表演铜鼓舞时,白裤瑶男女通常会着盛装并佩戴一些首饰以烘托节日气氛。在这些服饰里,暗藏着许多细小的图案,而这每一个图案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并且能与传统铜鼓舞和新型铜鼓舞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作用相契合。
[关键词]白裤瑶;铜鼓舞;图案;探究
一、白裤瑶铜鼓舞
白裤瑶作为庞大瑶系之中的一个分支,主要聚居在广西南丹里湖瑶乡和八圩瑶乡及贵州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是一个深居山林,与外界沟通较少的瑶族。白裤瑶虽然人少(人口约3万多),势单力薄,但骨子里却十分顽强,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推崇至极。至今为止依然遗留着一些原始风俗,鲜少与外族通婚。
在白裤瑶历经沧桑的民族史中,沉淀下来的不仅仅是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伴随而来的还有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铜鼓舞。最开始,在混乱的战争年代,铜鼓以及木鼓都是作为战鼓使用;后来为了纪念逝去的亲人,铜鼓舞成为了葬礼仪式上自娱自乐的表演性活动。而现在,在铜鼓舞非遗传承人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白裤瑶人民学习并创新了铜鼓舞,它早已成为了本民族庆祝五谷丰登以及重大节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铜鼓舞的表演形式是由一男子击打皮鼓在中间模仿猴子表演,旁边一排铜鼓伴奏组合而成,在经历时代的沉淀后,逐渐演变成各种充满生活意境的新型铜鼓舞(祭祀时仍用传统铜鼓舞):木桶舞、竹筒舞、鼓槌舞、簸箕舞和制衣舞。
二、铜鼓舞服饰图案解析
在举办重大节日的时候,白裤瑶民们往往盛装出席以烘托气氛和表达尊敬。男子的盛装相较便装更为华丽些,图案更为丰富,女子则佩带一些自己制作的挂饰和手串等。我们都知道,少数民族特别喜爱在服装上绣制很多动植物和各种纹饰图案,这些纹样跟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白裤瑶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民众不能像文人那样自由的书写自己的情怀;但白裤瑶民众能歌善舞,手艺精湛,可以用肢体语言和手上功夫把自己所思所想呈现出来,这就是他们的聪慧之处!所以,服饰上的所有图案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并且能与传统铜鼓舞和新型铜鼓舞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作用相契合。
(一)家园意识
白裤瑶男子服装分为便装和盛装,对于下装而言,便装时仅仅着及膝肥裆白裤,用两寸宽的黑布在膝部镶边;而盛装时,会在大腿至膝部绣五条长短不一的红色竖条,白裤顶端绣着“米”字纹样,裤腿用绣有“米”字图案的橘红色两寸宽布带镶边,再配上橘红色绣花绑腿。由于这五条红印类似人的五指,所以一直流传着很多传说:相传瑶族的祖先为了保卫他们生活的家园,跟敌人浴血奋战,最后寡不敌众,迁居到了今天的瑶寨重新开始了新生活。后人们为了纪念祖先们对待逆境顽强拼搏和对自身权益及尊严不屈捍卫的精神,将鲜红的手印绣在了男子的白裤上。无独有偶,白裤瑶女子服饰背后绣有“瑶王印”的特殊图案,据说是模仿当年被莫家土官抢走的印章来警示白裤瑶后人,纪念这一段被凌辱欺压的历史。在笔者看来,这种“回”形图案暗藏着两层意思:第一,隐喻“城墙”之意,保护着白裤瑶人民不受外界的侵害;第二,代表“回家”,诉说着经历过对外战争的白裤瑶人民深深的思家之情。
舞蹈服饰是为了舞蹈内容而服务的,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服饰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通过舞蹈更能直观的体现出来。白裤瑶传统铜鼓舞的诞生不仅仅是为了娱乐生活,更是一种传递民族精神的载体,这其中也承载着深刻的“家园”思想。在貴州荔波县的白裤瑶人民看来,猴鼓舞是为了缅怀祖先的迁徙之苦和纪念在此过程中猴群的护送之功编排而成。由于瑶族长期动荡的历史和迁徙,导致了瑶民们对于“家”有着强烈的归属感,所以这些传说都是围绕“保卫家园、纪念祖先”而展开。抛开这些关于铜鼓舞的传说,笔者认为在舞蹈中舞者双手持棍的样子也像是在模仿战争中抵御外敌入侵时的情景。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将其动作演变成模仿猴子的形态以取乐观众。
不论出现哪种说法和议论,“家园意识”是绝对站得住脚的。因为这不仅仅是瑶族人民,更是整个少数民族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绝对主题!
(二)积极的生活态度
白裤瑶服饰上有大量的动植物以及山水河流的图案,例如:女子背面“章印”四个角落的山与鸟的共用纹样;绑腿上的鸡仔纹样;儿童帽上龙纹样的银饰和蝴蝶纹样的银配饰;主要在裙角出现的太阳花纹样;女子百褶裙上的河流图案;女子背部下襟、绑腿和男子腰带处的鸡仔花纹样等。细细想来,这都是生活中的场景,也是白裤瑶民们生活环境的描绘。男人上山打猎、妇女洗衣做饭、儿童追逐嬉戏等,在他们生活中能触及的所有美好事物,都能被一一刻绣在服饰上。
论及“鸡仔花”,可以说是白裤瑶服饰的一大特色。在《南丹白裤瑶民俗与风情》中有这样的论述,“白裤瑶认为雉(原鸡)是最有准信的灵物,是光明的使者,太阳的东起西落都是因为雉的叫唤所致”,“在白裤瑶心中,雉是善良的,具有包容兼顾的亲和力。他们认为能像雉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即是人生的乐趣;能像雉一样受人喜爱,即是人生的光荣”①。不仅如此,他们还认为鸡是最勤劳的动物,与世无争,每天都过着安然自乐的生活,就如同白裤瑶人民所期望的那样。所以人们通过“鸡”纹案表达了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新型铜鼓舞中,大部分都是描绘生动生活场景的舞蹈:木桶舞、簸箕舞、制衣舞和竹筒舞。也可以说,这些舞蹈基本涵盖了白裤瑶妇女的日常劳作生活。例如:簸箕舞还原了妇女们在晒米以及挑选大米时的生活场景。从舞蹈中,我们可以看见舞者蹲在地上,将手中的簸箕左右上下摆动,然后右手扶着簸箕,左手从簸箕的中心向外有节奏地做着翻手的动作,体现出她们的勤奋和对待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值得一提的还有制衣舞,虽然动作简单,但其中却蕴含了丰富的意义。白裤瑶男女的衣服都是由妇女们亲手完成,从画形到染色到缝绣,甚至是染料的调配都凝聚了她们的智慧和汗水。据资料显示,制作一件女孩的花背心通常要用上20到30天,而一条看似普通的百褶裙甚至要花费5到6个月的时间。可以想象得出其中的复杂工序和缝制的艰辛。现在走进白裤瑶村寨,仍然可以看见一些妇女在自家门前或者村子里的空地上轧棉、纺纱、织布、染布、刺绣、制衣。
在白裤瑶人民的心中,平淡的生活比奢华的生活来得更为珍贵。他们热爱生活,享受劳作的充实感和幸福感,并且将这种勤恳的品质和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以至于一走进白裤瑶村寨就能感受到一种祥和安定的舒适感,让人流连忘返。
(三)通神佑人
白裤瑶人民认为鸡是灵物,就连结婚都是按照鸡的生活习惯进行:在半夜鸡叫头次的时候新娘换好服饰,在鸡第三遍鸣叫后迎亲的队伍便可以向新娘的家人交换刀和伞准备返程。傍晚的时候,当鸡准备进笼,新娘和接亲队伍则必须已经赶到新郎家所在的村口。在新娘进屋后,还要用熟鸡蛋来占卜新娘的為人。甚至根据煮熟后鸡眼睛的睁闭凹凸状况以及男左女右的顺序来占卜这对新人在以后家庭中谁会处于主导地位及他们去逝的时间先后。由此可以看出,白裤瑶人民相信鸡是可以通神的,能帮助人类占卜一些未来无法预测之事。所以他们将鸡纹样绣在自己的服饰上以示崇敬之情。虽然图案有些抽象,但是白裤瑶人民却能一眼认出哪里是鸡头哪里是鸡尾。
除此之外,笔者在资料中查询到,在过去,贵州荔波以及广西巴马、都安等地的瑶族喜欢用鸡蛋来观测人的健康和农作物的收成状况等。例如:在贵州荔波,瑶族鬼师将鸡蛋煮熟后为人判断病情。如果蛋内空心,就是心痛的表现;如果蛋黄向左边倾斜,就是左眼患病,向右倾斜就是右眼患病。?譹?訛在巴马,瑶族有用鸡蛋选择墓地的习俗:由两三个人拿着鸡蛋到山坡上,然后往下滚,鸡蛋滚到何处被碰破便定何处为葬地,若鸡蛋滚不破则另选山坡再滚,直到蛋破为止。?譺?訛由此可以证明,鸡对于瑶族人民有着“神”一般的存在感。
在白裤瑶村寨里,一旦有老人死亡,就要举行尤为独特的丧葬仪式:砍牛、打铜鼓、跳猴鼓舞。他们认为这不仅仅表达对死者的悼念,更是一种众人参与的祭祖活动。因为在白裤瑶民们看来,个人和集体都是以祖先为纽带的。可以说,猴鼓舞就是一种娱人娱神的祭祀性舞蹈。而在过去,铜鼓是不能随便使用的,在启用之前,要杀鸡放炮,然后在埋铜鼓的地方举行起鼓仪式:“铜鼓呀,我们把你来敬,请你开口说话,求你告诉祖先,保佑我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仪式结束后才能将铜鼓取出去参加葬礼。不难发现,白裤瑶民认为铜鼓是神灵之物,可以传达他们美好的愿望。所以,不论是在葬礼上跳猴鼓舞还是打铜鼓,都是白裤瑶民表达对祖先的一种尊敬和追念之情,他们更是将它作为一种实现愿望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
服饰作为舞蹈的第二肢体语言,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这支舞蹈的背景以及背后的意义。作为服饰上的点缀,图案往往因为体积太小而被人所忽略。其实,真正能体现舞蹈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本民族精神的,却是这凝聚着人类智慧的小小的纹样。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不仅有着不一样的服饰,就连服饰上的图案都各有千秋。白裤瑶服饰纹样千姿百态,是承载着民族审美和民族情感的文化符号,在当前这个复古风盛行的时代,笔者希望能将这些有重要意义的民族符号与现代化服装设计相结合,用先进的设计观念去重新审视这些传统的图式纹样,让白裤瑶服饰在国际化道路上绽放亮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