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野下的西藏地区民歌研究
2017-05-30黄维
黄维
[摘 要]西藏地区的民歌是由藏族和多个少数民族(族群)共同创造的一种多元的音乐文化。目前对于西藏民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藏族,甚至把藏族民歌等同于西藏民歌,对门巴族、珞巴族、夏尔巴人等的民歌少有涉及,或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对西藏地区的民歌展开研究,探寻藏族、珞巴族、门巴族三个西藏古民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民歌的形态特征与其差异性。同时,探究在高原文化的大背景下,在民族间频繁交流与融合过程中,三个民族的民歌所体现出来的共性。
[关键词]多元文化视野;藏族民歌;珞巴族民歌;门巴族民歌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劳动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丰富而璀璨的民族文化。西藏是一个由藏族、门巴族、珞巴族、怒族、纳西族、回族等民族以及夏尔巴人、僜人等未识别族群所组成的民族大家庭。西藏地区的民歌是由藏族和多个少数民族、族群共同创造的,同时也融入了周边邻省、邻国的音乐文化,是一种多元的音乐文化。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藏族、珞巴族、门巴族三个西藏古民族的民歌。藏族在整个西藏自治区的七个地市均有分布。藏族民歌按其结构可以分为“鲁”体和“谐”体,其中“鲁”体又可分为“拉鲁”——山歌和“卓鲁”——牧歌。“谐”体品种较多,有堆谐、康谐、果谐等。西藏自治区内的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包括林芝地区的墨脱、察隅、米林、朗县,山南市的隆子县等边沿山区,是中国目前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民歌歌种有“夹依”“亚力”(宗教歌)“百力”(习俗歌)“月”(出征前的战歌)。西藏自治区内的门巴族主要聚居于西藏的错那县、林芝县、墨脱县三个地区。其民间音乐统称“萨玛”,分情歌、山歌、酒歌、歌舞曲。
目前关于西藏地区民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藏族,甚至有将藏族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等同于西藏地区民歌特征的错误做法。目前,對于西藏地区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鲜有涉及,或未进行深入研究,从多元文化视角对西藏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对比研究目前也没有开展。本文正是从多元文化视角对西藏地区的民歌展开研究,探寻藏族、珞巴族、门巴族三个西藏古民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民歌的形态特征及其差异性。同时,探究在高原文化的大背景下,在民族间的频繁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三个民族的民歌所体现出来的共性,有助于实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满足不同民族的文化需求。
一、藏族、珞巴族、门巴族民歌音乐形态的差异性
(一)音调结构
音调结构是一个地区或者民族音乐旋律的抽象和概括,与该地区或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特别是方言关系密切。同时,通过音调结构的研究亦能观照当地人民的审美选择。
藏族民歌的音调结构,比较于珞巴族和门巴族最大的不同是:音域宽广,旋律大幅度的级进上行和下行。音域的跨度可以达到14度、15度之多,这种宽音域的上行和下行在昌都地区、那曲地区的牧歌中尤为多见,与当地宽广、辽阔的高原环境有着深刻的渊源。
谱例1所示的西藏昌都地区山歌《阿米哟》,句首的“喊腔”不断上行级进,达到全曲最高音:降b2,再逐渐下行至d1。整首山歌音域达到13度之广。
珞巴族民歌是将诗歌和一定曲调组合而成的一种歌唱形式,音调结构比较简单,旋律性不强,以吟诵为基础。旋律音高随歌词声调的变化而变化,带有吟诵调的特点。音域较窄,不及西藏其他地区如昌都、那曲等地的民歌音域宽广,很多歌曲在一个八度以内。
谱例2《呷金呷》是流行于西藏南木林县土布加乡的珞巴族民歌。整首歌曲音域只有八度,由三个乐句组成。旋律简单,三个乐句的音调结构、节奏节拍都非常相似,并且都以珞巴族典型的衬词“呷金呷”结束。音高对语言有较强的依赖性,体现出“依字行腔”的特点。
门巴族民歌与珞巴族民歌在音域方面有着共同的特点,即音域较窄,多不超过一个八度。旋律进行以级进和三度、四度跳进为主。旋律多为多段重复或者变奏重复,旋律进行多倚音装饰。
谱例3《对歌》是西藏列布门巴族民歌,乐曲由两个同头变尾的乐句构成,音域为十度,歌词包含四个段落。旋律进行以级进和三度跳进为主,多附点节奏型,加上倚音装饰,使音乐委婉动人。
(二)节奏节拍
藏族民歌根据节拍可以分为有板音乐和无板(散板)音乐两种,在有板的民歌中,三拍子用得较多,有时为求音乐的变化和对比,会出现混合节拍,其中“5+4”形式的混合节拍是情歌和对歌特有的节拍形式。在节奏方面,藏族民歌的节奏比较单纯、统一,但也有个别歌种包含复杂多变的节奏。如采用“昂叠”“喉颤音”的演唱方法演唱山歌时,悠长的旋律中常常带有许多细腻灵活的节奏。
珞巴族民歌演唱时多依字行腔,节奏对语言有较强的依赖性,没有形成固定的、明显的节奏型,民歌的节拍以散板为主,演唱时比较自由。
《当迪》这首山歌以自由的节奏展开,根据语言习惯,小节内部的节奏型体现出一种前紧后松的特点,实词部分节奏紧凑,衬词部分则节奏舒缓。
门巴族民歌演唱时对语言也有较强的依赖性,节拍、节奏型比较复杂多样,多用附点、切分及三连音、多连音,旋律进行比较曲折。节奏自由奔放,散板居多,有的歌曲不固定节拍数,依演唱的实际需要进行,反映了门巴族民歌节奏与语言的紧密相连的特点。
(三)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是乐曲发展内在逻辑的体现,曲式结构的繁简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音乐文化的发展水平。
在藏族民歌中,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及较高级的套曲结构都有存在,其中藏族山歌中采用一段体的数量最多,结构简单,结构形式比较清晰,乐句数量也比较规整,演唱多段唱词时,音乐可多次反复。二段体主要存在于藏族民歌的舞歌中。如“果谐”,常由变奏性的快慢段落构成二段体结构。三段体与多段体亦多见于舞歌中,由速度的变化形成曲式发展的基础,如昌都地区的锅庄,三段音乐速度变化分明,分别为慢板、中板、快板。大型仪式性舞歌“谐钦”的曲式结构,则为较高级的套曲结构。
相对于藏族而言,珞巴族民歌的曲式结构比较简单,以一句式结构为主,音乐表现手法的运用相对简洁,有时根据内容需要,进行数次重复或变奏,作品篇幅根据内容而定,可长可短,短可三四句,长可演唱数小时。珞巴族民歌演唱形式多样,以对唱为主,还有独唱和齐唱等形式。节奏型较为明显的民歌以一唱众和的形式为主,即常在领唱唱完后,众人齐唱“嗯嗬”“呷金呷”等衬词,这与他们部落生活习惯和群体认同意识是紧密相连的。
门巴族民歌曲式结构也较为简单,一句体、一段体居多,乐段多有三、四个乐句组成,篇幅比较精炼短小。
门巴族民歌《索玛》为一句体的曲式结构,引子部分则为一个散板的拖腔,节奏型具有典型的门巴族民歌的特点。
二、藏族、珞巴族、门巴族民歌的共性
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和民族语言使藏族、珞巴族、门巴族的音乐形态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点,但高山大川并没有阻断民族间的交流,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各民族相互影响的印记亦随处可见,这种交流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使三个民族间的民歌在音乐风格上显示出一定的共性。
(一)共同的音乐审美追求
藏族、珞巴族、门巴族之间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藏传佛教。宗教信仰是一个地区人们长久以来的文化选择,由此可以折射出三个民族之间长期以来的文化交流,以及在生活上的接触。当我们仔细聆听三个民族的民歌演唱时,除了唱词语言的区别外,在发声方法、音色和音乐表现内容上有着共同的审美追求。
在发声方法方面,三个民族的民间歌手、艺人,不论男女老少,通常采用以真声为基础、真假声结合的发声方法,在演唱时强调鼻腔共鸣,发声音域较高时,头腔共鸣感强。咬字部位比较靠前,讲究声音的悠长,音色的自然和清亮。
另外,三個民族长期居住在交通闭塞、生活环境艰苦的高寒地区,演唱民歌便成为他们心灵的最好慰藉。从音乐的表现内容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乐观、豁达的心态。
(二)旋律的装饰性与吟诵性
在藏族民歌中随处可见华彩性的旋律装饰,这与藏族特有的发声方法和发声技巧是分不开的。如前文提及的“昂叠”唱法,可以产生很多细碎的波动音调。还有“喉颤音”演唱方法,在旋律中加入装饰性音调和细碎的同音反复。珞巴族民歌也较强的体现出装饰性的特点,旋律中多三连音、多连音。
另外,如前文所述,珞巴族民歌音调结构比较简单,以吟诵为基础。而在藏族的宗教音乐中的诵经音乐与一些民间音乐乐种中,也体现出吟诵性的特点。在西藏民歌中,有一个特殊的歌种:百(战歌),它被民族音乐学家毛继增命名为“一音歌”。“百”的曲调大多是同音进行,偶尔加上二度,或者三、四度的装饰音,旋律性、歌唱性较弱,接近语言,具有很强的吟诵性特点。
这种艺术上的交流,也反映在其他艺术形态上,如戏剧。藏戏对门巴戏影响久远。如藏戏和门巴戏都称“阿吉拉姆”,门巴戏的称谓是对藏戏称谓的移植。门巴戏和藏戏的唱腔都称“朗达”,并且门巴戏的唱腔名称全部借用藏语。
在西藏的八大传统剧目中,门巴族、藏族人民家喻户晓,共同喜爱的藏戏《卓娃桑姆》,早在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察珠活佛等学者就明确指出,《卓娃桑姆》这个戏剧脚本,是五世达赖喇嘛的弟子门巴喇嘛梅惹·洛珠嘉措创作的。由此可见,门巴族、藏族之间的艺术交流由来已久。
三、西藏民歌的多元文化背景分析
(一)生活环境体现的音乐风格
藏族、门巴族、珞巴族三个民族的民歌在音乐形态上体现出的共性与个性,与地理环境、社会发展、语言有着深刻的联系,可以从民歌本身探究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虽都是生活在西藏的古老民族,但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却千差万别。藏族世居于喜马拉雅山以北的雪域高原,地域辽阔,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藏族民歌宽广的音域和大幅度上下行的旋律走向。门巴族和珞巴族则生息于喜马拉雅山东南的门隅和珞渝等地,地属林芝,素有“西藏江南”美誉,这里青山绿水、森林密布、群山环绕,与其他藏区如高寒高海拔的阿里、高寒缺氧的那曲等地有着巨大的差别,使得他们的民歌旋律曲折动人,音域较窄。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藏族和门巴族、珞巴族不同的音调结构,显现出鲜明的地域性。
与此同时,不同的社会发展程度、生产力水平使民歌的发展也体现出差异性。藏族在西藏自治区的七个地市均有分布,旧西藏经济十分落后,交通闭塞,封建农奴制一直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经济建设步伐、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使拉萨、昌都、那曲等地的商业、现代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藏族民歌在曲式结构上也复杂多样,有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及套曲等多种形式。而珞巴族和门巴族均居住在西藏边陲地区,生产力比较低下,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珞巴族直到20世纪中期,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墨脱也是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
(二)语言对音乐特征的影响
民歌的旋律音高与语言的音调,民歌的节奏与语言的节奏,民歌的乐句与语言的语句,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门巴族与珞巴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民间音乐依靠口头传承,其民歌带有较强的吟诵性的特点。在节奏方面,门巴族民歌的附点多为前长后短,与门巴族语言习惯相符。同时,没有固定的节拍数,多用散板,反映了民歌的节奏与语言的密切关系。
四、结语
同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民族语言等差异,使他们在音乐的音调结构、节奏节拍、曲式结构等方面显示出差异性,各民族的音乐带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但同时三个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上的频繁交流,以及他们共同的宗教信仰,对美、善的共同追求,又使得他们的民歌在音乐表现、音色追求、旋律装饰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共性。
从音乐现实发展的角度来看,西藏地区的民歌是由藏族和多个少数民族、族群共同创造的, 是一种多元的音乐文化。各民族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既相互学习、融合,又保留了自身鲜明的民族特征,自觉实践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学理念。另外,珞巴族、门巴族以及本文没有涉及的西藏地区其他族群夏尔巴人、僜人等,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老艺人年事已高,传承人缺失,很多古老的乐种日渐式微,搜集、保护、传承工作亟待解决。希望本文能起抛砖引玉之用,让更多的音乐学专家开展对这些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