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1+1+n导师制”的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构建“1+n”柔性课程体系的探讨

2017-05-30闭闲刘结玲

科技风 2017年25期
关键词:导师制柔性课程体系

闭闲 刘结玲

摘 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层次和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各高校也逐渐探讨更切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柔性的课程体系。本文基于“1+1+n导师制”对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构建“1+n”柔性课程体系进行探讨,提出构建的思路。

关键词:1+1+n导师制;“1+n”柔性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层次和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体系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各高校也逐渐探讨更切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柔性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探讨职业教育模式,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根据专业特点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有效课程体系。

一、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校企双主体育人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将课堂的理论教学和企业的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体现主体的双元性,突出高校与企业两个主体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校企双主体共同参与教学和管理,使得高校的专业设置更具灵活性,也使得高校的教学计划更具全面性和实践性、教学的过程更开放和动态、高校文化更加多元化等达到双赢的目的。

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松散型合作模式和紧密型合作模式。松散型合作模式的主要形式有订单式培养模式、工读交替的“1+1+1”培养模式、设置特色专业模式等。这些模式主要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的,是当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以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为主要特征,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紧密型合作模式主要有国际合作校办产业模式、依托行业的教育集团模式及市场导向型的技术服务办学模式,它们都是通过校企股份制、集团化的形式办学。在这些模式中设置适合的专业教学体系,将专业分模块,设置各个模块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完成各项目标所需的学年年限、主要的教学场所、师资、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组织形式、获取主要的技能证书等。当然这些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无法根据根据个性化需求进行个性化教育定制,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1+1+n导师制”的课程体系建设。

二、“1+1+n导师制”和“1+n”柔性课程体系结构分析

“1+1+n导师制”中的第一个“1”年级辅导员,第二“1”是班主任,“n”是指根据不同学生个体差异及自身需要,通过双向选择,选择专业导师、学业导师、创新导师、创业导师、就业导师、榜样导师、毕业论文指导导师,甚至毕业后的学生生涯持续指导导师等。这些导师可以是高校的指导老师,也可以是企业聘任的指导师。从进入大学开始,高校就有组织、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训练,通过参加比赛和实训项目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1+n导师制”贯穿于学生在高职院校的三年及其就业的整个教育过程。

“1+n”柔性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化需求而建立的课程包,既有学校通用能力的课程体系,也有由各校企合作的企业共同建设的岗位能力课程体系,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课程,在修满普通学分的同时,获取弹性学分,最后完成大学的全部课程。

三、基于“1+1+n导师制”的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构建“1+n”柔性课程体系的探讨

以学生为施教的主体,寻求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共赢,建立利益共同体,建立合适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柔性课程体系是推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一)校企双主体共同构建“1+n”柔性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双主体共同构建“1+n”柔性课程体系。“1”是指通用能力课程体系,“n”是指由若干企业共同建设的岗位能力课程体系。“1”沿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学生通过“1”的学习,获得专业所需的必修学分。而“n”则采用若干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设计的育人模式,学生通过选择“n”的学习,获得专业所需的弹性学分,从而也符合了构建高職院校“1+1+n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个性化育人。

(二)重视柔性课程系统中“n”的建设,推动行动化教学和导入学生评价多元化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柔性课程体系中“n”的建设,将枯燥的课程行动化,使课程灵活生动,例如案例教学、工作任务法、引导问题法等,组建校企联合课程开发团队,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真实工作任务作为载体,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注重学生对完整工作过程的体验,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展真实的实训。以真实的工作情景为学习任务,让学习小组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在实训的过程中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判断,形成反馈和评判的标准。授课内容、任务由简单到复杂,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此外,导入学生评价的多元化,以行业岗位从业人员标准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鼓励学生获取弹性学分。

(三)结对共建师徒培养模式,构建共赢的教学环境

当前许多高校都引入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模式,这里我们所说的结对共建是指,在学徒制的前提下,建立的一对一的结对,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完成“1”通用课程的学习以后,在“n”岗位能力课程中,通过双向选择,选择企业中的相关岗位人员作为师父,边学习边参与岗位的工作,最终以工作和学习表现作为获取弹性学分的评定依据。同时高校也为企业的人才培训提供相应的技术和场地支持,构建共赢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2014.6.22.

[2]吕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

[3]翟秀军.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15.

课题项目:本文是2017年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研究课题:基于“1+1+n导师制”的高职创新人才“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71C049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也是广西中青年科研课题(2017KY12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导师制柔性课程体系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