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性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探索

2017-05-30韩悦庆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23期
关键词:湖区景区公园

摘要以遵义新蒲湿地公园为例,从自然、生态、历史与文化角度解读湿地公园营造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和思路。根据贵州的气候特点与特有地形、地貌,提倡可大力建设与推广中、小型湿地,探索形成一套特有的地域性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地域性;海绵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23-0151-05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Model of Regional Sponge City—Taking Zunyi Xinpu Wetland Park as an Example

HAN Yueqing

(Yonghe Group, Hangzhou, Zhejiang 311200)

AbstractTaking Zunyi Xinpu Wetland Park as an example, some methods and ideas in the process of wetland park construction were interpreted from natural, ecologi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According to the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unique topography and physiognomy of Guizhou, it was hoped that medium and small scale wetlands could be vigorously constructed and popularized, in order to explore a unique regional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model.

Key wordsCity;Wetland park;Regionalism;Sponge city

作者简介韩悦庆(1976—),男,贵州德江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研究。

收稿日期2017-06-30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的死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海水区。简明定义,城市湿地指分布于城市(镇)地域内的各类湿地。湿地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其最大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较其他湿地还具有以下特征:①为城市提供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②调节区域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③为动植物提供独特的生境栖息地,形成物种多样性;④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⑤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项目概况

遵义市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降水较丰。多年平均气温15.2℃;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低气温-7.1℃,年平均降水量1 086.2 mm。年平均降水天数(≥0.1mm)为184.6 d,年平均日照1 160.5 h,年平均最大风速11.8 m/s,全年以东风为多,夏季盛行南风。年平均相对湿度80%。

遵义新蒲湿地公园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新蒲镇文武村,距离市区约150 km,是遵义市新蒲新区作为一座新城建設发展的重要工程之一。按照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特色城市理念,利用原有的农用水渠(图1),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水系开挖,结合水生、湿生植物的搭配栽植,营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生态、绿意盎然的湿地景观。

整个公园被规划的3条市政道路所包围,整体为低凹地势(图2),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辟为湿地公园。这是以湿地功能利用、湿地科普宣教、自然生态保护为主题,融入地域文化元素,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开放式城市湿地公园。规划面积167万m2,其中约53 hm2为山体区域,保留原有的大量马尾松林,同时建造两座市公共建筑(青少年宫和科技馆共占地约7.3 hm2);水域面积约33.3 hm2,正常库容量约50万方,相当于一个小(2)型水庫;绿化种植区域约66.7 hm2,广场园路等占地约60万m2,木质平台、栈道占地约1.3万m2;整体呈“U”型。

该项目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仿照海绵型公园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整个园区充分围绕原有灌溉水渠进行湖区的开挖,从而利用水资源,在诸多景点的打造上依水而建,着重打造亲水临水的景观带或亲水的平台、亭台楼阁等园林建筑,并以之为媒介,将遵义特有的文化、民俗进行融合、拓展。

2自然与生态性

为了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必须将湿地的整治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从不同层面、不同元素着手,如地下水位、不同层次的土壤结构、不同层面的构成材料等地下状况,及其动植物在地面上形成的痕迹、动物的活动习性、景观要素的变化规律等外貌特征,达到由表及里的规划深度。规划紧紧围绕“水”的主题,将湿地公园作为生物与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联系周边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共同形成新的景观整体。

因此,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要将构成湿地整个物质循环圈中的各种要素,如水体、农田、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状况、生态系统等作为规划的基本要素,融入形成整体性的领土景观规划要求之中。尤其是湿地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元素,无论其状态如何,自然的或经过人工处理的,都应作为规划中的最重要元素,以构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类型及景观特色框架。

2.1湿地土层结构改造

整个U型区域基本为原有农用水渠,且两侧多为荷花塘,利用原有荷花塘的淤泥和当地主要的黄黏土。在开挖区域,黄黏土作为最底层,上层反复摊铺淤泥;如回填区域先行反复碾压黄黏土,再反复摊铺淤泥,形成蓄水良好的介质,同时也为水生植物创造良好生境。充分利用现有介质,不使用防水毯及防水卷材等人工材质,也能更好地保证蓄水质量与效果。

2.2因地制宜,利用周边地貌

项目所处区位被3条市政道路包围,地势较周边道路低,形成凹型地貌,在营造内部景观的同时,借周围林冠线、山峦等远景,更增加湿地公园纵深景观与层次。

2.3对现有地形、植被的全力保护

加强对现有长势良好植被的保护、利用,如山体部分的大量马尾松林也是白鹭的栖息地;原有灌溉水渠两侧村民的荷花塘,不影响湖区开挖地段的,予以保留,进行适当调整融入大湖区。诸多村民的宅前屋后的大规格及树型独特苗木,经与征地拆迁部门和村民的协商,大部分予以保留,再利用其树型与位置特点,配置相应的局部景点与植物群落。

2.4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引进新品种,增加植物多样性

在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下,引进了少量北方苗木,如紫叶矮樱、金银木等,合理使用、搭配各类植物,保持自然群落的稳定性、乡土性和原生性时,引进少量新品种,增加植物景观的自然性、多样性,丰富植物群落,促进生态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2.5植物配置多样化,营造层次丰富、季相变化的立体景观效果

整个园区种植约260余种植物,因为映山红是遵义市市花,因此在大片绿地花境以春鹃、夏鹃等为主,配以金叶女贞、红叶小檗、南天竹、狭叶十大功劳、金山绣线菊、金丝桃、棣棠、迎春、紫荆、海棠等花灌木,形成繁花似锦,黄、紫、红等色彩的变化。局部浅水水域通过木栈道,穿梭水杉林、池杉林之间,有千屈菜等植物的衬托,感受鸟语花香、小桥流水、生态湿地的美好意境。

植物种植结合地形变化,根据不同水位高程变化及植物耐水程度的差别,选择种植大量的湿生、水生植物,构成城市湿地植物景观;由陆地、浅水、深水等不同地域,分别种植陆生、水陆两生、湿生、水生(沉水、浮水、挺水等水生植物)等多品种植物,如水杉、池杉、金钱松、乌桕、千屈菜等,水生植物类的如黑藻、苦草、金鱼藻、狐尾藻、睡莲、浮萍、水葱、再力花、香蒲、茭白、花叶芦竹、芦苇等30余种水生植物。形成湖区、驳岸延伸至两侧绿地多层次景观,丰富水面景观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植物多样性,对湖区不同水源的水质也能起到过滤与净化的作用。

在园路尽头及道路交叉口处等局部,利用大乔木、小乔木、花灌木、地被、宿根花卉、草坪等多层次组景,形成节点,可供游人驻足拍照及观赏。

同时根据离水面时近时远的小园路,在花灌木、小乔木等配置上,对水面的视野时而若隐若现、时而豁然开朗、时而密不透风的區域,临环湖路一侧则展现大片葱兰等单一地被的林下景观,清新怡人(图3)。

临水的亭、廊、榭等古建筑之处,种植垂柳、水杉、池杉、乌桕、红枫、鸡爪槭、迎春等,虚实相应的水面倒影,一景彼时皆知四季变幻。

45卷23期韩悦庆地域性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探索

2.6绿色大背景和大环境下,增加色叶树种,增加季相景观

贵州植被丰富,多以常绿植物居多,偶有银杏、乌桕、栾树等色叶树种,但不形成规模,所以以常绿乔木、落叶乔木、花灌木等在整个园区营造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加强现有植被管护的同时,增加银杏、无患子、乌桕、马褂木、红枫、鸡爪槭、早樱、晚樱等色叶树种,丰富景观带及林缘线景观,增加季相的变化。得益于遵义良好的气候条件,樱花落叶时间延长,在秋季成为色叶树种,形成独特的地域景观。

2.7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材料

在驳岸及湿地局部区域,用当地的千层石营造多级叠水平衡高差,绿地里或散放、或组石,形成石与土的镶嵌、融合的景致,与贵州的山地景观如出一辙,自然、和谐、统一。

2.8充分、合理、科学地利用水资源

从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出发,可研及设计之初,公园U型湖区两端上游分别是库容量为360万方的三坝水库与库容量60万方的合兴水库,两个水库及降水为湖区蓄水与补水的主要来源。绿地径流及渗水、道路的雨水系统全部排向湖区,且与园区污水系统完全分离,并通过灌溉系统的水泵及净化系统从湖区取水供应园区绿化养护用水,再通过土壤及生态路面的渗透,水生植物的生物净化及多级叠水,沉淀与过滤后的水质重新进入湖区,形成良性、可持续的水循环。

2.9与大型公建项目的协调、融合

外型似波浪的青少年宫与山体及林冠线形成一体;体量和造型比例似失调一般的科技馆掩映在山體的马尾松林中。两大单体建筑独特的建筑外型与整个园区协调、统一,融为一体。

3历史与文化的融合与拓展

遵义是一座历史名城,中国革命的转折之都,然而新蒲还是一座新城。所以在景区、景点、道路等命名上,可延续红色文化,但不把红色文化作为主线,同时发掘遵义的历史,与湿地公园各区域变化的物相、生态环境融合,赋予新蒲湿地公园新的意义,使一座新兴的湿地公园镶嵌文化与历史的痕迹,使之除生态、景观、科教之余更显饱满。

发源于新蒲新区新舟沙滩村的沙滩文化是遵义人民引以为自豪的资本,曾有人用“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这句话来形容沙滩文化在贵州的地位。沙滩位于遵义县新舟禹门。从遵义沿326国道向东38.5 km,由虾子镇分路到达禹门。沙滩因洛安江中一片四面环水的沙滩而得名。沙滩一带,江水平缓清澈,两岸田园葱茏叠翠,绿竹环绕农家庭园,古柏林傲立禹门山,一派灵秀之气。从明末到清后朝,沙滩孕育了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名人,崇尚“渔樵耕读”,其学术成就影响深远。抗战时,浙江大学学者研究这一文化现象,称为“沙滩文化”。晚清以后的一百多年间,这里走出了几十位文人学者、两位外交官和大批有作为的官吏,从经学、文字学、版本目录学到地理学、天文学、农学、医学,都有颇高造诣。人们把这个学者群的成就称为“沙滩文化”。“沙滩文化”遗产的精华在于坚持办学、刻苦学习,购求图书、遗惠后人,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勇于革新开拓。

新蒲湿地公园通过一系列手稿及景点命名,向世人展示“沙滩文化”的点滴,增强公园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同时可以使市民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荣誉感。

在注重保护生态资源的同时,还注重遵义古今历史文化的展现,充分挖掘和提炼遵义的历史、建筑、民俗风情特色,继承和发扬遵义的文化底蕴,突出遵义特色。建筑设计方面,结合、拓展黔北民居特点;在景观的设计表达方面,采用抽象、含蓄的表现手法,将遵义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园内的桥梁、亭廊等景观元素中,如利用红砂岩作为桥梁的主要材料(图4),彰显红色革命老区的历史渊源,让游客真切感受到遵义独特的历史氛围。搜寻毛主席诗词和沙滩历史文化中代表性人物郑珍、黎庶昌等的文字手迹(图5),结合公园道路、建筑、景点等的命名内容,在亭、廊等古建筑的匾牌、楹联等上逐一实际手迹体现,似乎今日之新蒲湿地公园是由历史长河中的古人、伟人与今日的建设者们共同建造,意融入形中,其意义深远。

根据每个区域的区位、物相变化、生物群落等特有景观效果,把湿地公园划分成清水问源、蒲涧叠瀑、波光鹭影、梦湖晨曦、竹深荷静、蒲地新天、碧潭映绿、游岚涌翠八大景区(图6),包括湖、溪、涧、塘、湾、滩、岛及楼台亭阁、廊园轩舫、舞台和广场等33个景点。有连接景区景点的道路9条、桥梁10座,同时设有多个入口、停车场和游览车站。游人在心旷神怡的游览之中,可饱赏湿地独特的自然风光,领略遵义丰厚的名城文脉,营造了一种甜美的自然生境,为游客提供一个感受自然、享受宁静的场所。

3.1碧潭映绿景区

碧潭映绿景区位于湿地公园东北部,占地约 28万m2,是湿地公园主要水源补给口。景区内长湖碧波,柔浪戏岛,有知春台、杉影岛、乐水舞台、清风亭、玉兰园等景点。通过两级叠水,大量水生植物、湿生植物等分级、减缓水流并过滤、沉淀杂质,形成湿地效果明显的层次丰富景观(图7)。

3.2蒲地新天景区

蒲地新天景区是湿地公园主景区,占地约16万m2。景区内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荷接两岸,舟游碧水,有荷韵广场、桂花园、望荷亭、晨曦亭等景点。取“新蒲”之名,更强调其“新”城之新面貌(图8)。

3.3竹深荷静景区

竹深荷静景区位于湿地公园东部,占地约9.5万m2。景区内竹园幽深,水漾荷静,是赏竹观荷的首选之处,有翠竹园、清漪亭等景点。通过毛竹、金竹、红竹等竹类围合环湖道路(图9)。

3.4梦湖晨曦景区

梦湖晨曦景区位于湿地公园南部,占地约24.5万m2,是泛舟畅游的最佳水域。景区植有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红梅、绿梅,绚丽多姿、灿如云霞的早樱、晚樱,有抚石滩、樱花园、月镜台、临荷舫、掬水廊、叠翠亭等景点。

3.5波光鹭影景区

波光鹭影景区位于湿地公园西南部,占地约16万m2。景区内岸柳成行,水草繁茂,是白鹭等水鸟栖息的主要区域,有柳浪岛、云水涧、荷风阁等景点(图10)。

3.6清水问源景区

清水问源景区位于湿地公園西部,占地约9万m2,是湿地公园水源补给口之一。景区内由多级叠水分隔,流水潺潺,野趣天然,在观景台可凭栏远眺湿地公园。景区内有野趣园、和风廊、倚栏廊等景点(图11)。

3.7蒲涧叠瀑景区

蒲涧叠瀑景区位于湿地公园西部,占地约16万m2,景区内蒲草茂盛,叠瀑映虹。在此可观赏到千屈菜、薏苡、黄菖蒲、香蒲、茭白、再力花、花叶芦竹、水葱、泽泻、红廖、狐尾藻、蓝花梭鱼草等不同品种的水生、湿生植物。景区内有叠瀑溪、枫林湾、香蒲廊、湖心亭、伴月廊、鹭影廊、神怡轩等景点。

3.8游岚涌翠景区

游岚涌翠景区位于湿地公园中部,占地约23万m2。地被、花灌木、小乔木、大乔木等通过地势高低形成郁郁葱葱的植物景观层次。景区内大量马尾松林,树木葱郁,空气清新,是休憇的天然氧吧。有造型別致、与马尾松林林冠线浑然相接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及隐曳在马尾松林里的科技馆等建筑(图12)。

4其他

4.1景观视觉分析

4.1.1对外视线的开与合。山体及周边山脉、林冠线可作为整个湿地公园的背景,公园可远借山林之景,使整个湿地公园与山、林融为一体,形成通透的视觉线和半开敞的空间,延长景深,给人更加深远的视觉。

4.1.2

内部视觉体验的多样性。通过植物的巧妙搭配及古建筑的门、窗位置布局等方式,充分运用框景、夹景、障景、漏景等造景手法,创造出变化多端的景观空间,实现内部视觉体验的多样性。

4.2道路系统

园内以6 852 m的6 m宽环湖路作为一级道路系统连接各景点、功能区,既可作为电瓶车通道,也可方便市民自行车骑游。湖区设置有3处码头的水上游道,连接主要景点。同时,各景点之间通过碎拼、透水砖、点步景石等多种材质、多种形式形成的1.5~1.8 m宽的二级、三级小园路相互串联起来,时而近水可远眺,时而密林中穿梭。不论是坐电瓶车还是游船,或者是骑行、步行,都能让游人可以快速抵达各景区和景点进行观赏和游览。

4.3竖向规划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土方量控制,通过改造前后的高程分析图对土方体积的计算,尽可能做到土方平衡。并以湖区为核心,遵照水文资料的洪水控制参数,合理设置主道路、临水平台、栈道、小园路等高程,使临水平台与栈道可以亲水而设,道路依地势起伏变化尽量较少挖填方且满足公园设计规范。

整个湖区依照原有灌溉水渠的走向进行适当的扩大,也是周边地貌的最低区域。从最初可研方案角度,湖区的蓄水、补水等依靠上游的三坝水库、合兴水库及以后的城市中水系统。实际在完成湖区开挖的过程中,根据湖区处于最低地势的优势下,周围山体及市政道路两侧都比湖区高出10 m以上,坡度在1∶0.6~1∶0.3(图13),在市政道路对道路边坡进行稳定性和安息角处理后,倚公园一侧边坡覆土,依据园区内道路等各要素的布局,调整坡度至1∶1.5~1∶5.0,基本缓坡入水,同时设置大量植被覆盖(图14),整个湖区依靠降雨及地表径流,每次雨季连续降水10 d左右,即可蓄满整个湖区,还需湖区泄洪口及时泄洪,否则反而影响湖区驳岸的植被,形成内涝。从海绵城市建设角度出发,湿地公园湖区的形成,在局部区域已然形成小(2)型水库的角色,同时吸纳了周围地表径流乃至具备了上游泄洪的承载力。同时从园区灌溉用水通过水泵及净化系统,从湖区即可得到利用和满足,真正做到了渗、滞、蓄、排、用等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4.4景观照明

新蒲湿地公园位于新区城市中心,夜间入园观赏游览的游客较多,故而夜间灯光照明成为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其室外照明除满足照明的基本功能外,更多应提升美感和造景功能。根据照明环境与时段的不同、景观主题及所需氛围的不同,选择适当的灯光效果和冷暖基调。选择集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于一体的景观灯具,与湿地相协调与融合。

4.5铺装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该项目在园区内环湖道路、部分小园路、停车场采用高承载、防滑、路面无积水的彩色透水混凝土。彩色透水混凝土铺装打破了传统地面铺装二次加工的特点,只需将原材料送至现场,一次性浇筑成型,待正常养护7 d以后(常温状态),根据设计选定的黑色(图15),在面层喷涂一层保护剂,该保护剂一方面是颜色的区分,另一方面能增加面层的耐磨性,并增强骨料的黏结度。该项施工技术在遵义属首次使用,它无需二次运输,节约了劳动力成本,而且一次成型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铺材成本,是一种能够让大众接受的色彩多样、平整度好、高渗透性、高景观性的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材料。鉴于遵义雨量持续时间长,该铺装材料的运用能迅速排净地表水,使其进入园区雨水系统,补充湖区蓄水,契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透水系数K≥1 mm/s,防滑指标BPN≥80,抗折强度≥3.5 MPa,一系列指数均满足设计要求,达到实际效果,且与湿地公园的质朴、自然相协调。

5结语

贵州恪守发展与生态的底线,利用当地地形地貌的优势,融合一定的历史、人文元素,综合大自然、民居、景观、旅游等多方面,真正把景观扩展到大地景观的领域,与国家提出的全域旅游契合,也形成农旅一体化的新形式。同时,贵州本为多雨省份,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导致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依靠降水和地表径流自然形成的一些绵延数公里的水系,几百、上千甚或上万平方米的水塘或积水坑,不遇极端天气,不会干枯,完全可以在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结合总的规划以及周边自然景观與地貌、百姓民居集聚情况,或点、或面

形成街边湿地,这些自然产物稍加改造,形成袖珍型湿地公

园,构成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小细胞,而无需特地开挖土方,依靠自来水或中水供给要更加生态、自然,而且节约水资源。特有的新城湿地旅游景观效果,犹如街边绿地一样,给市民提供观赏、休憩、运动场所,形成新区提出的产、城、景一体的特有地域性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玲.湿地植物与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5-33.

[2] 王浩,汪辉,王胜永,等.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 邓辅唐.审定植物及其工程应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4] 俞孔堅,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 苏菲·巴尔波.海绵城市[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 伍业钢.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案例[M].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7] 遵义市东部新区新蒲湿地公园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Z].贵阳: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2011.

[8] 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蒲湿地公园洪水分析计算[Z].贵阳:贵州省遵义市水利勘察设计院,2011.

猜你喜欢

湖区景区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综述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在公园里玩
“摘牌”
湖区航道风速预警监测点布设研究
风景、地方与浪漫主义——华兹华斯的湖区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