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螺旋视角下闽东创新型人才共享策略研究①

2017-05-30张晓霞袁科峰

中国商论 2017年32期
关键词:创新型

张晓霞 袁科峰

摘 要:本文以三螺旋为视角结合人才共享理念,剖析闽东创新型人才共享存在的认识不足、制度保障欠缺、共享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并从政府、产业、大学三个螺旋角度提出闽东创新型人才共享的策略。

关键词:三螺旋 人才共享 创新型

中图分类号:F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1(b)-184-03

1 三螺旋理论与人才共享诠释

1.1 三螺旋理论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埃茨科威茨和荷兰学者雷德斯多夫将来自于生物学领域的三螺旋概念应用于政府、产业、大学三者关系的研究,并提出了创新研究新模式——三螺旋理论。他们认为“政府——产业——大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过程中既保持相对的独立自主状态,又存在着相互关联、互为影响的密切关系,在这三股力量交叉作用之下创新活动不断推进,并且呈现出螺旋上升式的发展态势[1]。

1.2 人才共享的实质

人才共享的实质是指在不改变人才原有身份的情况下,通过有偿使用、平等协商、利益驱动、市场定位、政府引导等形式,使同一人才可以同时属于多个单位或多个地区,其智力资源由多方共享[2]。人才共享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资源开发、使用、管理的新模式,它利用柔性的人才流动模式,突破遏制人才流动的单位、部门、地域、户籍等种种束缚和障碍,实现了人才的良性流动和效益的最大化。就目前来看,国内学术界将人才共享模式大致分为委托共享、借用共享、购买共享、项目式共享、候鸟式共享等五种模式[3]。

从三螺旋理论视角来看,人才共享是“政府——产业——大学”三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并逐步形成了自我调控的驱动机制和约束机制。其中,市场需求是激发人才共享的动力源泉,而约束则是调控人才共享过程的“遥控器”。

2 闽东创新型人才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闽东地区的人才流动模式相对比较落后,创新型人才共享存在认识不足、制度保障不完善、缺乏协作机制等问题。

2.1 用人各方对人才共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闽东上下对于人才问题的重视已经比较到位,宁德市出台了多种引进人才的措施和办法,积极吸纳各类人才。但从课题组调研的结果来看,政府层面较为注重人才引进的数量和质量,企业重视人才是否适用以及人力成本,高校则看中人才的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在现有的体制机制下,用人各方之间的人才共享数量相对较少,几乎是“一潭死水”[4]。比如笔者所在的宁德师范学院从2010年至2017年到县乡基层挂职以及到企业挂职的人才只有10多人;企业中的人才到政府、高校任职(兼职)的则更少;而政府中的人才也很难流动到高校和企业当中。总体来看,用人各方对于人才共享的认知有待进一步加强。

2.2 用人各方对人才共享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由于对人才共享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导致用人各方对于人才共享相关的保障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严重滞后。政府在法律法规层面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成熟的人才共享机制和规则。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责无旁贷,但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很难有大的作为。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纵使求贤若渴,如若没有政府人才引进机制的保障,人才流失将较为严重;而没有本地高校的人才支持,则有舍近取远、本末倒置之嫌。

2.3 用人各方缺乏必要的共享协作机制

在调研中发现,闽东的政府、产业、高校之间几乎是各自为战,相知甚少。目前,政府还没有对辖区内的人才进行梳理、建立覆盖全地区人才资源库;本地高校的人才引进和学科专业建设也跟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完全适应;企业的人才遴选也忽视了本地高校的优势,盲目在外追求“高大上”。总体来看,三者间严重缺乏沟通与交流,尚未形成区域人才共享协作机制[5]。

3 制约闽东创新型人才共享的原因分析

制约闽东地区创新型人才共享的障碍总体可以归纳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

3.1 客观因素

3.1.1 區位因素

闽东地区是革命老区,虽地处东部沿海,但由于临近台湾,曾是对台前沿,为防止战争的破坏,各种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速度相对落后,这些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引进以及人才的“落地生根”。

3.1.2 产业因素

闽东产业多为传统产业,比如食用菌、茶叶、果蔬、海洋养殖等传统农业,以及电机电器、化油器、不锈钢、船舶修造、保健器械等传统工业;高新产业相对较少,仅有新能源、制药、核电、镍合金等几个大型企业集团。据2016年宁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局的创新型人才引进的名单显示,仅有宁德时代新能源、力捷迅药业、核电、广生堂药业、青拓镍业等6~7家企业进行人才引进,总人数36人。

3.1.3 资源因素

从福建省范围来看,闽东地区人才引进的数量和力度并不占优势,总体呈现总量较小、人才层次相对不高等劣势。究其原因:一是地方政府所能给予的薪酬待遇、上升空间、子女入学、住房补贴、人才柔性流动等政策资源相对其他地区而言没有太大优势;二是由于产业资源不够发达,人才集聚的现象不明显,企业相互挖角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相对较多且集中,但由于各方人才共享政策的缺失,导致闲置的高校人才资源无法盘活。

3.2 主观因素

3.2.1 观念认知因素

人才共享是“政府——产业——大学”三方共同努力、相互作用的结晶。然而,由于闽东地区人才共享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政府、高校、产业均未能体会到人才共享所能带来的效率和效益价值。即便有某个主体单方面的努力,其他方面不予配合,其收效甚微。

3.2.2 体制机制因素

就目前来看,人才相对聚集在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组织机构当中,但这些组织机构受到传统体制机制的影响,再加上相互间缺乏交流的平台,三方之间的人才流动是极少数的现象,可谓障碍重重。

3.2.3 政策扶持因素

在观念滞后和传统体制机制的双重影响之下,政府、高校、产业各方能够所能制定的人才共享相关扶持政策的完整度和保障能力都是十分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甚至形成了恶性循环。

4 三螺旋理论视角下实现闽东创新型人才共享的策略

根据三螺旋理论的主旨,要实现创新型人才共享,需要“政府——产业——大学”共同努力将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在深入广泛沟通的基础上建立三方联动的协作共享机制,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弥补各自之间的政策、体制、机制漏洞,制定适合闽东人才共享的策略(如图1所示)。具体有如下几个角度。

4.1 政府螺旋角度

政府是介于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拥有多种资源的重要螺旋。她一方面为企业和大学提供政策引导和资金帮扶,另一方面则起到调控管理功能,将企业和大学引入互利共赢之路。

4.1.1 体制机制创新

利用国家赋予福建省先行先试以及给予闽东“比照享受原中央苏区政策”等优势政策资源,创新体制机制,转变政府职能,主动扮演三螺旋中倡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通过制定各种地方性的人才引进规章制度,打破各个主体、行业部门、领域的种种隔阂与障碍,建立人才共享协调引导、利益补偿、风险分担、利益分配、激励、争端仲裁等机制,保障区域创新型人才共享战略的顺利实施[6]。

4.1.2 平台创新

一是构建人才共享公共服务平台。政府改革传统的人才服务模式,建立有利于人才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在线电子政务、人才招聘、项目对接、投融资、技术转让、创新创业辅导等创新型服务模式,满足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人才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二是构建区域人才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手段,通过整合梳理不同领域、地区、部门、行业内的智力资源,建立类型多样、层次分明、脉络广泛、管理规范的人才数据库。三是构建多方交流沟通平台。根据各方人才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多方交流协商会议,协调多方利益、互通有无,提高相互间的协作水平。

4.2 产业螺旋角度

企业既是人才的需求主体,又是人才共享机制的践行者,也是人才实现其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重要载体。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与政府、大学间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共享合作的良好效果,积极介入人才共享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4.2.1 创新人才观

一是重视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宁德一些企业经常出现“人才缺乏”现象,很多企业老板认为花钱引进人才要比培养人才容易得多,这样就造成了企业长期以来“重招聘轻培养”观念。从长远来看,企业应该“招聘”与“培养”两手抓,给予人才上升的通道以及自由发挥的空间。二是改掉不良习气。调研中发现,宁德地区电机电器、船舶修造企业的“山大王”习气较重,对于人才经常采取挖墙角、抢客户、恶性竞争等简单粗暴的做法,致使整个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仍然停留在多、小、散、乱的混乱局面。要想成为现代化的企业,必须通过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大学人才的多方协作,将这股风气加以遏制,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才能使区域产业走上正途。

4.2.2 创新多方合作机制

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离开政府和大学的支持则是很难实现。积极探索“官产学研”是其必由之路。企业可以利用政府及大学的资源开展硕士、博士等创新型人才的联合培养,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主动构建高水平的高校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研究生培养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等,积极配合政府和大学的人才培養需求,同时为自身网罗、储备人才;与地方政府及大学联合构建协同创新创业平台,带动企业激发自身的创新激情和创业热潮,增强企业内在驱动力;探索校企创新型人才共享,将自己的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员输送到大学承担部分教学和科研工作,提高大学师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7]。

4.3 大学螺旋角度

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社会则是创新型人才锻炼成长的“大熔炉”。普通人经过在大学的学习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但此时还不完全称之为人才,必须在社会“大熔炉”中进一步的磨炼、锻造才能百炼成钢[8]。

4.3.1 到企业去

是不是人才,必须到企业中实践才能得到验证。大学师生不能一头扎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对社会的变化和需求不闻不问。到一线企业去,不仅可以磨砺师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加社会阅历,还可以将知识与企业的现实需求相结合迸发更多的创新火花。这种行为既与政府的目标保持一致,又符合企业的生存发展要求。

4.3.2 到基层单位去

大学师生到县、乡(镇)等基层单位锻炼不仅能够充实基层工作力量,有助于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和客观需求,密切党群关系,更有助于满足基层所急需的各类人才;同时,这既是一次角色的转变,也是检验自身学识能否为民所用的试金石,更是大学师生广接地气的大好时机,对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修正人生目标、调整科研方向、开展创新创业等方面将大有裨益。

4.3.3 共建学习进修基地

大学利用自身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的特点,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在职学习进修、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服务。这种服务一方面可以及时更新政府现有人才的知识理念,拓展工作视野,提升工作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培养适用、实用的创新型人才;还可以敦促大学调整学科专业建设方向、课程设置种类,促使教师提高自身能力,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 何琪.区域人才共享:问题与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2(03).

[3] 郭庆松.人才共享机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佳选择[J].人才开发,2006(11).

[4] 宋刚,冯茹.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金普新区人才共享模式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1).

[5] 杜兴艳,王小增,黄培锋.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视角下的榕、鹭、泉三地高端人才共享机制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03).

[6] 秦寒.欠发达地区创新人才共享机制的困惑与出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05).

[7] 高文兵.官产学研结合:协同培育高水平人才的路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3(09).

[8] 刘英娟.“三螺旋”理论视角下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3).

①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FJ2016B110);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17R0089);宁德师范学院“服务宁德区域”专项课题(2013F71);宁德师范学院教改项目(2016年)。

作者简介:张晓霞(1984-),女,福建福州人,宁德师范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党委秘书,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创新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培养创新型播音主持人才的思考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项目探索与实践
构建创新型继续教育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