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粮食问题研究综述
2017-05-30黎飞刘德帅
黎飞 刘德帅
摘要从整体和局部2个方面梳理了抗战时期粮食问题研究成果,认为抗战时期粮食问题的研究集中在粮食生产、仓储、运输、价格、市场、贸易、供应、贪污、消费,粮食的管理政策,粮食危机产生及其原因、影响、应对措施以及产生的成效等方面。认为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提出加强其他学科理论的学习、史料的挖掘、思维的创新以及学术的交流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抗战时期;粮食问题;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S-09;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35-0256-03
AbstractThe research results of grain problems were sorted out from the whole and the local, it was thought that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study of food problems focused on grain production, storage, transportation, price, market, trade, supply, corruption and consumption, grain management policy, food crisis and its causes, impact, response measur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sults. Although it has been rich in research results,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Finally,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other disciplines, the excav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the innovation of thinking, and the exchange of academic knowledge were the key task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Food problem;Research;Review
糧食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与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紧密相连。正如“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国历来以农业立国,粮食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对象,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战争年代,粮食成为取得战争胜利的保障,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说。在近代反抗外来侵略战争中,抗日战争是重要一环。战时粮食供应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国内学者们对抗战时期的粮食问题进行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存在一些不足。对抗战时期粮食问题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抗战时期粮食问题。
目前,抗战时期粮食问题的研究主要关于国民政府、共产党的粮食政策,国共两党粮食政策比较,国统区、边区、四川、两广、湖南以及其他地区的粮食问题。笔者从整体和局部2个方面梳理研究成果。
1整体性的研究
侯坤宏[1]从战时粮食问题产生、粮食增产实施与成效、田赋征实的效果、节约粮食消费的方法以及粮食供应与人民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徐德莉[2]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军粮民食政策和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危机,但不能杜绝。郭从杰[3]论述了徐堪成为粮食部部长后采取措施调剂粮食供求,推进粮食增产工作。胡忆红[4]对抗战时期政界和学界对粮食统制问题的讨论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评价。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为了支持抗战,保证粮食的供应,国共两党分别制定了相应的粮食政策。
1.1国民政府的粮食政策
抗战时期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国民政府制定了粮食政策。郝银侠[5]从粮政机构与组织、粮食生产、田赋征实、粮价管理、粮食供应等方面阐述了国民政府的粮食政策,也对国民政府推行粮食库券制度进行了考察[6]。
粮食管制方面:魏殿金[7]探讨了国民政府粮食管制政策的演变、主要管制手段。陈雷[8]从战时粮食统制的必要、实施、成效和评价等方面讨论了国民政府的粮食统制政策。罗玉明等[9]阐述了国民政府为了应付1940—1941年的粮食危机,采取增加粮食供应的措施,缓解粮食危机。王红格[10]考察了经济部时期、全国粮食管理局时期和粮食部时期的粮食管制,并对国民政府的粮食管制政策做了评价。
粮食管理方面:陈雷[11]探究了战时国民政府采取仓库建造、粮食运输、粮食入仓及管理等措施解决仓储问题,以保证粮食的分配和供应。吴美芳[12]对国民政府战时粮食仓储和运输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此做出评价。陈学祥[13]从粮食管理的决策、行政、实施和体制评价4个方面对国民政府的粮食管理做了详细剖析。此外,刘珊珊、陈海懿、张生等对国民政府粮食供应、应对粮食危机的策略、粮食的生产做了探讨。
1.2共产党的粮食政策
相较之下,关于抗战时期粮共产党食政策的成果较少。李分建[14]从修养民力时期(1937—1939)和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时期(1940—1945)2个时期分别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的粮食政策。
1.3国共两党的粮食政策比较
张秀丽等[15]阐述了国共两党出现粮食困难的原因、采取的粮食政策,认为两党代表的利益不同,制定的粮食政策有所差异,带来不同的结果。郝银侠[16]认为国共两党的粮食政策差异为政策内容上的差异性、主体负担对象的不同性、实施效果的迥异性。而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粮政之相似性研究》[17]中则指出了国共两党实行粮食政策的相似之处有实施背景的一致性;实现目的是为相同性;政策实施过于迂缓的相似性。
2局部性的研究
目前学者们对抗战时期粮食问题研究的地域大致可以分为国统区、陕甘宁边区、四川地区、两广地区、湖南地区和其他地区等。
2.1国统区
有关国统区作为研究范围的有罗玉明的《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粮食危机及其原因》[18]、《抗战时期国统区粮价波动规律浅析》[19],分别对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粮食危机、粮价波动规律进行了研究。陈雷的《抗战时期安徽国统区的粮食管理》[20]、《抗战时期国统区粮价上涨原因研究》[21]2篇文章对安徽国统区粮食管理以及国统区粮价上涨的原因进行探讨。王洪峻[22]对抗战时期国统区粮食价格波动及其原因、国民党粮价政策进行了研究,是一部研究战时国统区粮价的扛鼎之作。霍新宾[23]对广东国统区的粮食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陆大钺[24]从粮食问题产生及原因、国民政府的粮食政策方面对国统区的粮食问题做了论述。江满情[25]认为湖北国统区实施计援口粮的政策,不仅可以维系省政府的统治,而且大体上维系后方国统区民众基本的生态,从而支持持久抗战。邬琴兰、陆新征、王茜、唐佳娟和谢路明等对上述问题做了系统研究。
2.2陕甘宁边区
关于边区粮食问题的研究主要有:齐文娟[26]对陕甘宁边区粮食生产和分配的问题做了论述。黄正林[27]研究了边区粮食增产的措施,认为其成功解决了粮食问题。王海龙[28]探讨了边区粮食危机产生的原因,认为内忧外患的环境产生了粮食危机。此外,陈佳、陈泽明、张佺仁和赵平等人对边区的军粮供应、酒政与粮食安全、征粮法规和粮食工作做了阐述。
2.3四川地区
关于四川地区研究主要有:谭刚的《抗战时期的四川粮食储运》[29]和《抗战时期四川的粮食运输管理》[30]对抗战时期四川粮食的运输、储藏工作做了研究。汤梓军[31]对四川粮食机构的演进、粮食增产、征实征购、军粮民食保障等做了探讨,并对四川粮食动员进行了客观评价。杨国山[32]论述了重庆粮食市场发育不完善以及产生的粮食危机问题。李禹阶、廖小波[33]认为抗战时期重庆的粮食工业开始兴盛,呈现出明显的发展。此外,罗海燕、胡震亚、赵黎花、陈雷、叶宁等对上述问题有一定的研究。
2.4两广地区
陈祎等[35]对战时广西政府的粮食管理政策和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战时广西政府颁布的粮食政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军民的粮食需要,对支援抗战起到重要作用。王荣环[35]对抗战时期广西的粮食价格的变动、变动因素、管制措施做了阐述。张晓辉[36]论述了在李汉魂成为广东省主席的带领下,采取了增加粮食产量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陈志国等[37]论述了抗战时期广东罗定县政府从加强粮食生产和管理2个方面应对粮荒,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5湖南地区
胡忆红[38]认为湖南粮食行政机构从分散到整合,向着合理健全、权责分明、科学管理转变。李圣菊[39]阐述了抗战时期湖南省积极开展了粮食品种改良和推广工作,增加粮食供应,取得显著成效。潘红石和黄均霞对抗战时期湖南省粮食仓储和运输做了深入研究。
2.6其他地区
关于抗战时期粮食问题的研究范围除了上述地区之外,还有大后方、鄂豫、福建、晋察冀、江西、日战区、云南、浙江、安徽、山东、和阗、山西等区域。这些研究范围的成果主要针对抗战时期粮食市场、粮食仓储、粮食危机的应对、粮食政策、粮食贸易、粮食征供、粮食走私、粮食安全、粮食价格、粮食消费等进行了研究,与上文有相似之处,不再累述。
3几点建议与思考
自古以来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受到极大的关注。抗战时期,粮食问题日益严重,满足战时粮食需求是当时的重要工作。抗战期粮食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内容之一。研究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1加强其他学科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关于抗战时期粮食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历史现象本身的研究,也会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如在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抗战时期粮食的生产、运输、销售;在政治学的指导下研究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粮食政策、制度、法规制定的原因、依据;在社会学的指导下研究抗战时期城市粮食问题、乡村粮食问题,以及粮食问题引起的社会生活的变迁等问题;在心理学的指导下对粮食征购过程中各个阶级的行为进行解析。
3.2加强史料的挖掘,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
研究历史要坚持学术标准,即“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没有材料不说话。”既要重视原始资料,也要加强对其他资料的挖掘。目前研究对档案的利用不够。在我国一些省、市、区(县),如四川、重庆、山西、陕西、甘肃、新疆、云南、广西、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河北等的档案馆里藏有相关的档案资料。特别在重庆市档案馆藏有关于粮食部、重庆市粮政局、重庆市田赋粮食管理处、四川粮食储运局、四川田赋粮食管理处储运处、重庆市仓库管理委员会的档案资料。此外,还有一些民国时期的期刊、报纸等资料,发挥其价值。
3.3加强思维创新,拓宽研究领域
目前关于抗战时期粮食问题的研究内容多集中在粮食的生产、储藏、运输、价格、贸易,粮食的管理制度、政策,粮食危机的产生及其原因、影响、应对措施等方面。这些研究范围相对局限,应该加以拓展。如和粮食问题直接有关的有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土地问题等,可以研究粮食问题和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將真实的史实呈现给读者,另一方面可以关注现实问题,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研究范围上,以往研究的区域集中在国统区和边区的粮食问题,对于日战区、日战区和国统区、日战区和边区粮食问题的研究却很少涉及,应加强。
3.4加强学术交流,碰撞学术火花
关于抗战时期粮食问题的研究主要有郝银侠教授、罗玉明教授、陈雷教授、侯坤宏博士等。他们是研究抗战时期粮食问题的中坚力量,在目前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还有一批高校的师生也从事抗战时期粮食问题的研究工作。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研究者们的交流,可以定期举行相关学术研讨活动,让不同地区学者们的观点进行交流、碰撞,以推动战时粮食问题研究的发展。
总之,抗战时期间粮食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大工程,需要研究主体、中介和客体的有机结合,推动抗战时期粮食问题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坤宏.抗日战争时期粮食供求问题研究[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
[2] 徐德莉.抗战时期粮食伪造文书案与粮食安全[J].江西社会科学,2013(12):133-137.
[3] 郭從杰.徐堪与战时中国粮政[J].农业考古,2015(6):215-220.
[4] 胡忆红.抗战时期政界与学界对粮食统制问题的讨论与研究[J].历史教学,2015(4):44-50.
[5] 郝银侠.社会变动中的制度变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政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6] 郝银侠.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食库券制度之研究[J].抗日战争研究,2012(2):69-83.
[7] 魏殿金.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管制政策[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6):22-27.
[8] 陈雷.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统制[J].抗日战争研究,2010,34(1):22-31.
[9] 罗玉明,李勇.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统制政策述论[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2):128-134.
[10] 王红格.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食管制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1] 陈雷.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仓储管理[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4-58.
[12] 吴美芳.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储运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6.
[13] 陈学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食管理体制探析[D].湘潭:湘潭大学,2009.
[14] 李分建.抗战时期中共粮食政策述略[J].文史杂志,1994(4):20-21.
[15] 张秀丽,封学君.1940—1942年国共两党粮食政策比较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45-50.
[16] 郝银侠.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粮政之差异性研究[J].求索,2011(5):227-230.
[17] 郝银侠.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粮政之相似性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4):17-21.
[18] 罗玉明.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粮食危机及其原因[J].安徽史学,2008(1):78-83.
[19] 罗玉明,陈新征.抗战时期国统区粮价波动规律浅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3):71-73.
[20] 陈雷.抗战时期安徽国统区的粮食管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42-48.
[21] 陈雷,石上校.抗战时期国统区粮价上涨原因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14,14(9):21-26.
[22] 王洪峻.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粮食价格[M].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3] 霍新宾.抗战时期广东国统区粮食管理探析[D].广州:暨南大学,2001.
[24] 陆大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粮食问题及国民党政府的战时粮食政策[J].民国档案,1989(4):98-104.
[25] 江满情.论抗战时期湖北国统区的计口授粮[J].民国档案,2013(3):88-96.
[26] 齐文娟.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生产及分配问题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5.
[27] 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问题研究[J].抗日战争研究,2015(1):40-70.
[28] 王海龙.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粮食危机及其成因探析[J].黑龙江史志,2009(2):52-53.
[29] 谭刚.抗战时期的四川粮食储运[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2.
[30] 谭刚.抗战时期四川的粮食运输管理[J].抗日战争研究,2012(4):39-49.
[31] 汤梓军.抗战时期四川粮食动员研究[J].求索,2005(10):193-195.
[32] 杨国山.市场发育与粮食危机:以抗战时期重庆市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5(12):109-114.
[33] 李禹阶,廖小波.全面抗战时期重庆粮食工业述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2):181-188.
[34] 陈祎,秦彬.抗日战争时期广西的粮食经济政策[J].柳州师专学报,2007,22(3):62-65.
[35] 王荣环.民国时期广西粮食价格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36] 张晓辉.李汉魂与抗战时期广东粮食生产[J].军事历史研究,2017(2):86-95.
[37] 陈志国,倪根金.略论抗战时期罗定的粮食生产[J].古今农业,2013(4):76-83.
[38] 胡忆红.抗战时期湖南省粮食行政管理机构的嬗变与确立[J].民国档案,2013(4):62-69.
[39] 李圣菊.论抗战时期湖南粮食品种的改良和推广[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