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化视角下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

2017-05-30杨红兵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33期

杨红兵

摘要结合芜湖市商务文化中心中央公园的实际项目,对城市新区绿色开放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进行探讨,从生理、心理以及精神3个层面全面展现该公园人性化设计的独特之处,以期为其他城市绿地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性化景观设计;城市公共绿地;生态新城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33-0175-05

Design of Urban Park and Green Space from the Respective of Human Nature—A Case Study of Wuhu City Business Culture Center Central Park

YANG Hongbing

(Wuhu Geotechnical and Survey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Wuhu, Anhui 241000)

AbstractBased on the actual project of Central Park of Wuhu City Commercial and Cultural Center,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humanized design of green open space in urban area, and presented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k's humanized design from three aspects: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It hop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urban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Key wordsHumanized landscape design;Urban public green space;Ecological new city

城市公共綠地是承载各类物质生活和精神文脉的生态基底,但近年来盲目的城市扩张带来空间划分不合理、交通组织混乱、忽视人行为尺度等一系列不可持续的现实问题,城市家园沦为充斥着钢筋混凝土的荒漠,人们无法在这种环境下获得身心再生。如何根据城市居民的生理特点、行为习惯、精神需求对城市公共绿地进行设计,让其成为特色的人性空间场所,重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空间环境,延续城市场所文脉,成为当下园林景观设计的议题之重[1]。

1人性化景观设计

1.1人性化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

人性化设计是指在不破坏原有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按照人自身的生理构造、行为需求、心理状况和思维方式等,对被设计物进行优化提升,使其更适应体验者参观、使用需求。对于景观来说,人性化设计就是站在人本主义的高度对景观设计进行统筹式的研

究实践,综合协调群体而不是个体的人,统筹生态资源与社

会效益,使人与自然、社会在一种动态发展中达到和谐统一的融合,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2人性化在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1.2.1

对个性化的表达。人性化的开放空间关注社会群体的普遍需求,从不同方面的细微之处体现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而个性化的景观表达则是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方法创造出不同于同类景观的特色和自我风格。个性化也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它可以根据不同地域、习俗、年龄、性别的人选择不同的功能和风格。如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场地需求:儿童空间的设计尺度更小,色彩风格更活泼,铺装及设施材质的选择上需更加注重安全性,整体环境空间呈流线型等;成人空间的设计尺度更大,色彩风格比较平实,空间的功能分区更加明确,注重环境的宜人性和通达度;老年活动空间需要有清晰的标识系统和沟通交流的场所,在植物的选择和搭配上倾向于保健康复功能(图1)。

1.2.2

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城市公共绿地是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场所,要能接纳每个人,这些人不仅包括身心康健的人,也包括所有因疾病或行动障碍需要特殊照顾的人。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程度能够体现出社会文明的发展,这样尊重人性的设计可以体现在诸多细微之处,比如在地铁或公交站台设置缓坡,以便于残疾人轮椅的通行;在建筑门前的台阶两侧设置带扶手的坡道;在景点和服务设施附近采用明确统一的标识系统;人行道两侧避免种植有毒带刺的植物等(图2)。

1.2.3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以人为本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是基于生态性原则的实践。人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因此人类本能上就具有向往自然的需求。人类发展进化至今却仍然保留着自然的动物性,这不是说人类社会还处于原始文明时期,而是人类作为动物的特性没有改变,仍然有本能的求生渴望和对危险环境进行本能的防御、自我庇护,除此之外,人们更加向往纯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和绿意盎然的植物(图3)。城市生态系统保障着居民的幸福和健康,人们不可避免地与周围其他有机环境产生联系,因此必须深层次地理解城市居民与绿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纽带,重新认识自然、发现自然,才能探索出和谐的城市人地关系。

1.2.4对人文精神的传承。如果说西方园林景观注重轴线对称的建筑美,那么中国园林景观则偏爱曲折蜿蜒的意境美。城市开放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的尊重,而且体现在对人文精神的传承。城市景观是富有灵魂的,它通过空间的组织、植物的搭配、山水的营造、建筑的布置来向人们传递某种情感或精神,使人们在这种意境中找到文化归属感,达到内心与环境的共鸣。景观的施工工艺可以跟随潮流不断更新,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将亘古流传,只有精神层面的人性化才能唤醒人本主义的回归(图4)。芜湖市商务文化中心中央公园的设计以“山水间的绿飘带”为主题,将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铸造适应地形特征的大地艺术,以此来传承展现中国古典园林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艺术精髓。

2城市公共绿地

2.1城市公共绿地的概念与特点

城市公共绿地是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具体分为以下五大种类: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2]。芜湖市商务文化中心中央公园作为政务区一处公园绿地与附近居民生活行为密切相关,它具有场地布局的公共性、服务设施的大众性、景观的异质性、生态物种的多样性等特点,为民众搭建一座城市中与自然对话的桥梁。

2.2城市公共绿地的功能

城市公共绿地在改善城市景观面貌的同时也执行着一种绿色的基础设施的职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大环境下,以往城市建设中所采用的功能单一化、形式工程化并缺乏生态策略的灰色基础设施日益凸显出弊端。而城市公共绿地作为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可以从整体上多元化地处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它可以使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威胁时变得富有“弹性”,保障城市秩序正常运作和居民身心健康。除此之外,它能发挥净化空气、改善微气候、美化市容、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等基本功能。

3以人为本构建城市公共绿地景观

3.1生理层面——注重景观的宜人性和实用性

从人的生理需求角度出发创造适宜人居的城市公共绿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并结合人工材料创造生境良好的都市绿地,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创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环境,在快节奏的城市新区中开辟出舒缓身心的慢生活空间。运用到城市绿地景观的具体实践包括:尊重景观的地域性,运用乡土植物、乡土材料、乡土文化等乡土景观元素来提高绿地的生态适应性与文化归属感;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源,实现土壤、水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并开发新能源技术;让自然做功,用与自然的过程格局合作共赢的方法为城市居民提供最佳的生态环境。

作为城市的高密度开放空间,公共绿地还需具有实用性。这需要设计师对项目场地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开辟出疏密结合、动静相生的园林景观空间,为不同需求的人提供一处综合性的交流活动场所。城市公共绿地景观的人性化设计更多地体现在设计细节上,例如景观空间的设计需要以人的尺度作为衡量标准,各种服务设施需要满足大众的使用需求[3],铺装材质的选择更加注重安全性能等,对于特殊人群还需针对不同需要分别加以考虑,如为方便残疾人通行,在公园内实行无障碍化设计。

3.2心理层面——行为心理学指导下的景观设计

在罗伯特·阿追的行为理论中,人对所处的环境有3种最基本的需求,即安全、刺激和认同。首先,场所中的每个人都需要有相对独立的领域以满足自身安全感的需要,因此在进行种植与空间划分上需注意“私密性”;其次,创意性强的作品能够激发人们探索新事物的渴望;最后,只有那些富有人文情怀的城市景观方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使人们在充满压力的工作之余找寻到如家般温暖的归属感、依赖感。利用环境行为学相关知识,积极创造边界空间,提供人们逗留、休息、交谈的场所[4],满足心理层面的景观人性化需求。

3.3精神層面——以更高层次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精神层面上的人性化景观不同于生理和心理层面,通常难以直接表达,它可以理解为人由眼前的景物触发油然而生某种情怀的心理过程。清风、细雨、鸟鸣、花香……这些感官上的丰富体验都会令人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城市公共绿地的景观设计要让人对所见之物油然而生出一种特定的情感,进而由“情”上升至“意”的层面,由“景”上升至“境”的层面,达到由“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的蜕变,在环境的整体意象方面显示出浓厚的人性味[5]。

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需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设计者只有充分了解该城市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并且能将这些特征通过具体的景观元素完整表现出来,使观赏者内心深处产生家园感和归属感,才能达到公共绿地设计的最终目的。

4实例分析——芜湖市商务文化中心中央公园

4.1项目总体设计方案

4.1.1项目区位。该项目位于芜湖市城东新区,是芜湖市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集行政、商务、休闲、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战略要地。项目具体范围包括神山路以北、赤铸山路以南、戈江北路以西、徽州路以东的地区,总设计面积6.6 km2,其中中央公园部分约48.0 hm2(图4)。设计将城东新区建设成充满活力与现代感,绿色生态与红色人文交相辉映的开放型新城区;形成人性化设施完善、多样化、多功能的宜居场所;打造山水文化中的城市休闲空间。

4.1.2设计目标及指导思想。该项目设计理念是“山水间的绿飘带”,其意为站在神山上,仿佛看到一条“山水之间的绿飘带”,从神山上飘然而下,将大自然赋予的“真实片断”带到生活的公共空间里,让人们能够在咫尺间体验大自然的力量和时空变化之韵律。设计旨在以穿梭于山水之间的绿飘带为背景,营造体现天人合一、自然回归、大地艺术、人文展台的大型都市公共空间。实现生态和人文空间互相映照,打造人文与自然结合的带状城市公园。

4.1.3项目总体规划布局。根据对项目场地特点的结构分析,结合上述指导思想进行公园总体规划布局。以市政广场为中心,西侧设计林荫山地区、生态认知区、水生植物区、雕塑园区,东侧设计民俗园区、体育公园、婚礼园区,创造疏密有致、生态人文相得益彰的城市绿地景观空间,使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更好地融入周围环境。

4.2项目景观的人性化构建

4.2.1健全绿地生态,改善环境质量。芜湖商务文化中心中央公园旨在为城市新区打造一处全方位、综合性的生态系统,形成中心区内集中的市民活动空间。设计师根据场地特点筛选出4个景观因子:“河”作为城市水网的载体承担着过滤、净化、屏蔽、源汇等多种生态功能;“道”是绿地交通系统的核心表达;“丘”是顺应自然地形而产生的景观形式;“林”将成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中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该项目创新性地采用了“生态石笼驳岸”与“生态草沟”等海绵城市实践,让富有“弹性”的城市自身化解自然灾害,从而实现低养护成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植物选配上,生态野趣认知园选用本地乡土树种来“编织”出绿飘带(香樟、女贞等),当地野生的观赏性较强的草本植物被用于花圃,沿水岸两边种植部分耐水湿乔木(如垂柳和池杉等)及水生灌木(如野茭白、芦苇、再力花等),使园区的水岸更富变化(图5)。

4.2.2

注重心理需求,塑造积极行为。在心理层面,公园“立足传统,推陈出新”。在行为心理学理念指导下深入研究游人对周围环境的反映特征[6],以此为依据对场地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从公园入口空间到湿地认知空间再到亲水平台休憩空间,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将人们逐渐引入一方写意式的风景画境之中。道路的设计也具有明确的分级特征和完整的交通流线,自行车道上单车爱好者既可以听得到潺潺流水,也可以远眺密林景色,同时体验空间的缩放变化,从而达到“移步异景”的视觉变化;紧急安全车道穿插在自行车道和3m宽的人行道中,既不影响生态设计的理念,又为游人增添了一道安全屏障;人行道的设计连接起各个空间,营造相互多姿而趣味横生的景观体验(图6、图7)。

4.2.3

尊重场所文脉的延续与“人性化”共存的设计。传承和发扬地域传统文化,注重发掘本土元素并运用到现代城市公园的建设中,是大众的心理需求和文化发展趋势[7]。针对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景观中表达存在的矛盾,芜湖市中央公园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理念和策略,创新性地展示出使传统文化元素得到更好的延续和发展的不同载体和具体手法。景点项目方面,人们喜欢在自然背景中展示创作艺术,体验康体项目和农耕园艺,公园中有不同主题的雕塑展示园、名人文化园,这些都成为青少年的实践教育基地;景观特色方面,生态野趣认知园中的L型钢制廊架提供给游人一个专属的钓鱼空间,特色树阵分隔两边的区域,游人穿过树阵之后可以体验另一种空间;植物配置方面,各个分区用乔木串联起“绿飘带”的设计主题,除此之外,用常绿的背景林分隔城市道路与园区,围合成相对封闭的園区空间,更凸显了该园的生态、自然。

5结语

城市公共绿地的景观环境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和功能层面,应展现出属于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在人性化的视角下,城市公共绿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类理想与追求所注入的城市肌理中的关键部分[8]。要建设好青山绿水的宜居家园,必须运用人性化的理念和思维指导城市绿地建设,从芜湖市中央公园和其他优秀景观设计中汲取可行之

处,从而使城市开放空间形成安全感、领域感和归属感,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绿地环境。

参考文献

[1] 石永婷.营造场所精神: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人性化思考[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2004.

[2] 宁艳,胡汉林.城市居民行为模式与城市绿地结构[J].中国园林,2006,22(10):51-53.

[3] 张俊霞.城市绿地设施人性化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5.

[4] 李皓,弓弼,樊俊喜.浅谈人性化景观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营造:以西安大唐通易坊商业街景观改造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067-4069.

[5] 吉利利,郑新军.关于城市开放空间人性化的思考[J].今日湖北,2015(4):116.

[6] 方浩俊.公共绿地游人行为与人性化园林设计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3):1-4.

[7] 巴里·W·斯塔克,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五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8]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