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再生思想的高校校园建筑改扩建设计原则探究

2017-05-30阚斌杨旭东

工业设计 2017年3期
关键词:设计原则哈尔滨

阚斌 杨旭东

1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2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高校校园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其环境问题历来为学者们所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以高校校园建筑为研究对象,利用再生思想和现有的校园建筑研究成果,分析大学校园建筑改扩建过程中的原则问题。研究表明:高校校园建筑的改扩建是建立在中国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而提出的。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探索性的梳理出体现地域特色、传承校园文脉、强化校园活力、整合教学资源、尊重使用者需求和土地集约利用六项设计原则,以期为高校校园建筑改扩建设计提供一点理论层面的指导。

关键词:再生思想;校园建筑;改扩建设计;设计原则;哈尔滨

1再生思想及其相关问题解析

1.1再生思想

所谓“再生”思想,是一个适用领域非常广泛的理念,它最初源自生物体自我修复再生的能力和机制,具體指生物体的整体或器官因创伤而发生部分丢失,在剩余部分的基础上又生长出与丢失部分在形态和功能上大致相同的结构的修复过程。“再生”因其过程所具有的延续性和发展性而对其他领域的人为活动而产生了极大启发意义。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事物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资源浪费愈发严重的当代社会,这一思想以其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涵而在各个领域都受到较多的关注。

1.2再生思想与再生设计

由约翰·莱尔(John·Lyle)等人提出的再生设计是对再生思想的一种拓展,其更多的是用来指代“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守恒,是一个流动的物质循环过程”。从这一定义来看,其根本的观点是说大自然没有废物,即自然界中存在的所有的物质都是能够被利用的。

再生设计作为对再生思想的衍生,二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其共同之处在于,再生思想和再生设计都强调“存在的都是有用的,都应该能够持续的利用”、激发自然的自循环能力、帮助和尊重修复以进行不断的生长、强调可持续发展。而二者的区别在于,再生思想更多的是强调了生物体的这种自我修复和再生长,再生设计则更强调人为的创造无的可持续利用和修复问题。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再生设计更适合于人为创造的产物,特别是对旧有或建成环境的空间和物质形态而言。

1.3建筑的“再生”

对建筑来说,“再生”意味着在建筑部分的老化、受损、失去原有功能时,在遗存基础上再次塑造空间结构、延展空间功能;积极地、尽可能地发挥原有的空间特质。在延续旧有空间价值的情况下,赋予其新的生命、价值和功效。与生物体上的再生有所差异的是,建筑的再生不仅是实现原有功能的修复,还要能够发展出新的功能与价值,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和扩展。

在高效校园建筑改扩建设计中借助再生设计的理念实现再利用,主要是要求设计者借助建筑本体的内在本质与外在环境,转化并延展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节奏。同时,还要以追求建筑的地域性、丰富性为基础,使其成为延续建筑再生性能的养料。在设计成果中,应该能看到原有的建筑继续发挥它原来所具有的功能,同时令闲置的空间得到活用,并且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和特色。再生思想往往与适应性设计、可持续性设计等理论相互关联而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建筑群体的再生,不仅是功能上的改进,还应当在既有建筑的载体上体现出与时代、社会环境相匹配的时间感。

2高校校园建设现存的问题

2.1高校校园环境亟待恢复

随着对城市绿地系统需求的不断增加,城市居民对城市内大学校园环境的依赖也越来越高。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高校校园以其较低的建筑密度和相对优美的环境,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成为城市环境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科研场所紧张问题使得很多高校不得不在校园内增加新的建筑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也造成了校园绿化的较少和破环境生态的破坏,这直接导致了校园环境品质的下降。从城市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的角度,恢复校园生态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其不仅是城市环境建设的一部分,更是高等教育好的教化环境的迫切需求。

2.2高校校园文脉亟待延续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高校校园建设出现了旧有改造、异地置换和新建预留三种主要的发展模式,也随之出现了校园文脉断裂的问题。高校校园文脉作为一种历史、一种教化精神,是高等学校不断壮大、发展进程中核心的凝聚力和精神,更是一所高等学校的不可缺少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一旦失去,不仅会使学校失去历史和文化精神的指引,更会使学校失去传统和特色。因此,高校的发展文脉是最不能缺失的。但现实的状况是前述三种发展模式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脉缺失问题,其中以异地置换和新建预留模式尤为严重,部分高校甚至出现了文脉完全丧失的问题。因此,高校校园文脉的延续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2.3教学环境资源亟待整合和集约化

诚然,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发展和科研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学校的教学环境变得日益紧张,很多高校都出现了场地不足的问题。国家面对这样的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在城市规划中不断的给予用地上的扶持。但很多高校却没有从实际出发合理的进行场地使用,而是采取了先“占”,后“用”的方式。具体表现为毫无规划的先盖几幢建筑侵占用地,然后再想该如何使用,这种做法实不可取!国家将有限的城市用地留给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从需要出发,因此高等学校在占用过程中应尽量集约化、整合化,切不可乱占乱用,更不能造成教学环境资源的浪费,这与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扶植背道而驰。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教学环境整合和集约化对人类生态资源的一种保护,现存问题亟待解决。

3高校校园建筑再生性改扩建设计原则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高校校园建筑作为建成环境的一部分,对其进行改扩建设计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限定条件下来进行,从而确保环境的延续性、特征性和文化性。鉴于建成环境的诸多现有条件的限制,因此往往在改扩建时难度均较大。高校校园建筑更是如此,其不仅首地域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校园文脉的限制、教学资源的限制,更受到不断变化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教育资源使用者要求的限制。这里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对高校校园建筑再生性改扩建设计原则进行探讨。

3.1体现地域特色

高校校园建筑的地域特色体现在建筑的形态、风格、空间格局等方面,它不仅是建筑本身特质属性的体现,也是建筑所处的大环境的历史、人文、环境气候共同作用的成果,具有强烈的身份标识意义。校园建筑的再生,依赖于场所精神的存在和延续,而场所精神建立在人对建筑体产生稳定而有特定意象的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在高校校园建筑改扩建的过程中,有效延续建筑群体地域特色,是延续人们对高校校园建筑的感知与体验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3.2传承校园文脉

大学校园不是一蹴而就的环境,而是大学从建成之初就形成,且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建成的环境。其不仅承载着学校的历史,还反映着学校的文化发展脉络,更表达着学校一直以来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和情怀。并且,一个地域环境中的大学校园还体现着地域文化和其所在的城市文化。这些精神层面的内涵和价值都以校园规划和校园建筑等物质化的形态表达出来。因此,在进行高校校园建筑改扩建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学校建设所需的教学和科研空间要求,还应该将这些人文因素充分的加以继承,并通过设计加以合理的延续,甚至是结合现代材料和技术进行新的演绎和尝试表达,从而达到校园历史文脉更大的辐射效果。根据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在进行现有的校园建设中,往往丧失了对旧有校园文化的传承,特别是一些异地置换和外迁的大学校园环境,几近于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千校一面”状况。针对这样的问题,高校校园建筑在改扩建设计中,首先应该遵循的就是传承校园历史文脉的原则,从挖掘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入手,进行“新”的教学科研空间的建设,以此来扩大学校的文化辐射意义,拓展校园文化的辐射半径,使学校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使校园的整体形态得以统一。

3.3强化校园活力

校园的主体是在其中学习、生活的广大师生,而非无生命的建筑,虽然改扩建设计过程中再生思想的实现需要通过针对建筑景观实体的一系列的设计手法来实现,但其最终的指向目标仍然是校园的使用者。因此,强化校园活力,提升校园活动的生命力是实现再生思想不可或缺的因素。首先,在校园的改扩建设计过程中,要对不同时期的建筑的历史内涵与建筑价值有充分的了解,理解与尊重原有的环境氛围,使其价值和作用在校园更新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做到这一点,在设计过程中采取谦逊的太,考虑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协调共生关系;其次,要从大局着手,梳理好校园内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避免使任何一个功能区域孤立、断裂,应建立有序而统一的整体环境,已完成校园环境的协调性。与自然界中生命体一样,保证了校园整体的协调性,才能够保证稳定的再生延续性。

3.4整合教学资源

具体来看,教学资源应当包括教学建筑设施、教学场地、为教学活动所设置的交通路径等等,其中教学建筑中的空间是最需精细化设计的部分,因为校园人群活动的动态性与复杂性常常导致教学建筑空间的严重不足或过度空置,这些都是未能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的结果,浪费的资源严重降低了改扩建设计对校园环境的再生作用。在“再生系统”中对资源的调配和运用是系统能否实现可持续再生的关键要素之一。而在高校校园建筑的改扩建设计中,建筑空间使用的关键之一在于对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调配和运用。因此,合理的整合教学资源,使所有的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是进行设计的首先要遵守的原则。

3.5尊重使用者需求

高校校园环境是为在其中生活、学习的使用者而塑造的,因此校园建筑再生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使用者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使用者的行为模式与校园的物质形态是否能够相符相契。这就需要借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来切实考量和呼应使用者的需求。从环境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尊重使用者需求的关键在于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视角探索人、环境和社会关系的优化问题。主要涉及到文学、艺术、社会、医疗、生态等多学科的内容。利用环境行为学的理论进行校园改扩建设计,有助于从满足特定活动的领地需要、提升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的质量、增进场所中使用者的交流程度和交流便捷性三个方面实现对使用者需求的满足的考量。简言之,就是从对校园环境使用的主体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满足、对学习活动需求和交往活动需求的满足方面予以尊重的原则。

3.6土地集约利用

在高校校园建筑改扩建设计中不能随意的占用土地,因为我们人类生存的空间是有限的。因此,所有生活、生产活动的空间占用都应该建立在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上来完成。高校校园建筑的改扩建作为社会行为导向的一部分更应如此。在具体的高效校园建筑改扩建过程中,土地集約使可以借助规划理念定位、竖向空间调节等方面入手来实现。从高等教育环境建设入手进行行为的渗透对全面进行土地集约利用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因此在高校校园建筑改扩建时采取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对教化大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结语

高校校园建筑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形成校园特征、彰显高校教化精神的重要内容。同时,其还是重要的教育场地资源。在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科研活动日益增加的当代社会,高校校园建筑也需要不断的增加以满足发展的需要。本文借助再生思想及其衍生出来的再生设计理论,对高校校园建筑的再生问题进行探讨,从解决高校校园建设中出现的校园建筑改扩建问题出发,提出体现地域特色、创成校园文脉、强化校园活力、整合教学资源和尊重使用者需求六个改扩建设计原则,力图从校园建筑实际应用的角度合理的进行建设,从而使高校校园建筑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得到不断的利用!

参考文献:

[1]郭真,王晓辉.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8(06):73-74.

[2]李相韬.普通高校建筑更新改造与再利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8:59-63

作者简介:

阚斌/女/1979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杨旭东/男/1978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猜你喜欢

设计原则哈尔滨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个去哈尔滨的人
哈尔滨“大雪人”落成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刘派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MOOC微课程研究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浅析多层住宅的设计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