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越窑青瓷熬药器具的发展研究

2017-05-30肖汪冬杜一宬梁文静

工业设计 2017年3期
关键词:浙东

肖汪冬 杜一宬 梁文静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403

摘 要:熬药器具是中医文物中主要器具之一,关于熬药器具器形的资料很零散,能够明确的器物数量有限。越窑青瓷熬药器具具有一脉相承的延续性和创新性,本文通过对唐宋熬药器具的研究并结合中医药的发展、陶瓷工艺的发展,主要从形制特点、纹饰着手讨论总结,试图理清浙东越窑青瓷的发展轨迹,并分析出唐宋熬药器具的造物特征。

关键词:浙东;唐宋;越窑青瓷;中医熬药器具

1唐宋越窑熬药器具的概述

浙东地区自东汉时期开始烧制青瓷,之后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庞大的青瓷窑系。唐代初期越窑器具釉色青黄,致密性较弱,胎体厚重,器型较大,浑圆饱满。唐代中后期的熬药器具的器形随着制瓷技术的发展,随着笨重的造型渐次淘汰,代之以轻盈雅致的造型,胎体器壁变薄,器形逐渐变小。五代时期的熬药器具与晚唐的越窑基本相似,无论是造型、纹饰、釉色,仍有很多是一脉相传的。

从出土的熬药器具纹饰上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单弦纹、双弦纹、阴刻纹或者腹部的瓜棱形。从釉色来看,五代之前大部分熬药壶的釉色以黄为主,器外通体施釉、均匀有光泽,其后的青瓷熬药器具以青釉为主,黄釉色的青瓷逐渐显少。

宋代越窑延续了唐代的制瓷规模,设置了官监,但随着越窑官监停费,越窑开始走向民窑。

与唐代越窑青瓷熬药器具相比,宋代青瓷熬药器具胎体、器形稍小,不似唐代熬药器具高大粗重。另一方面,宋代追求新美学,不仅体现在对于造型和釉色的追求,更多的体现在装饰上的沉静素雅。

2唐宋越窑熬药器具的造物特色

浙江地区药材丰富,中草药产地较广,种类繁多,药学方面的大发展促进了对中医医疗器具的发展。另一方面唐代政治地位的巩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为医疗器具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再而,医药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的完善,不仅强化了国家医疗的发展,而且不断规范了医疗器具的发展方向。唐代至宋代,越窑青瓷熬药器具的造物体系具有一脉相承的延续性和创新性,本文以熬药器具为例,对越窑唐代至宋代的青瓷熬药器具做以分析。

2.1唐、五代越窑熬药器具

唐代越窑在发展初期既已烧制熬药器具,造型和品种日渐丰富,除了延续烧制前朝的器形外,很多造型仍相继创新制作。在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其中“南青”越窑在唐代瓷窑中的地位较高,以青瓷为胜。在唐代的越窑青瓷中给文人留下的印象是青翠欲滴或是似玉类冰,如图1,3,这同样是对越窑釉色的赞美。但是另外还有一类釉色偏黄色的器具,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于釉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更准确的控制釉色中的成分。

就造型而言,熬药器具不是作为当时主要使用的生活器具,也受到主流器形的影响。随着中医炮制技术的发展,中药材成为片状等较小形状,因此熬药器具也逐渐由锅等大型器转变成熬药壶。如图1,唐代越窑喇叭口带銎药壶,其壶口为喇叭口,在唐代的酒具执壶中也是常有出现;早期的熬药器具形体较大且较高,通高18.2cm尤其是颈部较长。再如盘口壶造型的点彩急须,瓜棱形型造型在唐的中晚期开始流行,成为壶器具中较为有特色的器形。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唐人审美的改变,壶的造型也逐渐变小,如颈部逐渐变短,而銎柄有变长的趋势,笔者认为主要还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放置木柄,增加与木柄的摩擦力。中晚唐时期唐五代的时期的熬药器具有部分器具没有壶盖,这可能和当初盛行的折腹碗相关联,当时的碗除了具有饮食器具的功能之外,还常常置于壶的口上当盖。

在装饰工艺方面,唐代越窑整体上间接朴素,多在器物的肩部或者腹部等部位用弦纹装饰。瓷器较金银器具而言,表面朴素装饰较少,如唐代出土的四款药壶,其主要装饰为单弦纹和复弦纹或者腹部为瓜棱形造型。由于熬药器具经常需要火上加热,壶体底部为黑色碳灰,较多的纹饰刻画的缝隙中常会有污渍,影响日常的安全卫生和清洗使用,以作为医疗器具装饰显得较少。点彩,承前代之技法,由点式装饰发展成为大片彩斑装饰,此种装饰方式在熬药器具中鲜少。

唐晚期的越窑的瓷器达到了当时的全盛时期,取得很大的成就。晚唐时期是越窑制瓷手工业大发展时期,所以产品品种、造型、釉色等,远超前代。为了适应高要求烧造工艺,除垫具类继续沿用外,间隔窑具、匣钵类的制作不但讲究质量,而且能按各种不同的器物,制作了许多因物制宜的各类窑具。

五代的战乱时期,社会动荡,给医者提供了更多实践的机会,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中医学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医疗器具的发展进步。越窑在五代时期延续了唐晚期的风格,又作为吴越的官窑生产贡瓷,在釉色和制瓷技艺方面得到提升。

“陶瓷制品的造型、装饰、釉色都同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有关,往往从某个侧面反应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全盛的历史时期,中医学和医药器具在唐代也进入繁荣的阶段。与汉代和魏晋相比,中医不再是贵族们的专属,隋唐时期,实用医学的大力发展,给百姓带去更多就医机会,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良好的保障。

2.2宋代越窑熬药器具

越窑随着唐五代的繁荣之后,逐渐为宋代其它各具特色的窑场所代替,越窑的影响力也逐渐的衰弱,最终在北宋末逐渐淡出。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宋代药壶较为稀少,如图5北宋越窑莲纹带銎药壶更显珍贵。在北宋,《和剂局方》中的煮散方剂大约占到一半,正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及“应汤者皆用煮散”的现象。由于中医药材中“散”的大量使用,使得药材的使用量减少,用水量也随之减少,对于器形而言,胎体变小,显得小巧精致。

“装饰的功能在于美化器物,因此,裝饰手法和形式是根据器物的造型和需要而定的,通过工艺手段,使装饰纹样图案与器物相互协调,产生整体美的效果”。整体上看,越窑发展至北宋初期具有纹饰之美,青瓷熬药器具有着朴素古雅的风格,没有过多追求华贵和繁缛的装饰。

莲纹是佛教中高尚境界的体现,流传悠久。如图5,北宋越窑莲纹带銎药壶由瓜蒂形钮盖、带有銎柄圆形鼓腹组成,另外盖面饰有两层莲瓣纹,腹部也有双层莲瓣纹装饰。此款药壶在造型上体现了宋代清瘦典雅的风格,整个壶体装饰是莲纹,传统寓意吉祥。工匠们将莲花纹饰通过刻花的技法装饰在药壶的表面,以提升器具的美观价值。莲纹的兴衰不仅与统治者的好恶相联系,而且与工匠们的创作思潮相关联。在宋代初期,越窑作为官窑,产品精良,装饰美观,越窑青瓷装饰艺术也大量出现了以莲为题材的纹样,如莲子纹、单瓣或多瓣莲花纹。北宋晚期制作青瓷的工匠们,对莲花纹样已失去了原先的创作思想,因此在青瓷纹样的刻花中不如北宋早期制作工整、精细。

3结语

越窑繁荣于晚唐,鼎盛于五代,衰落与北宋晚期。唐代至宋代的越窑青瓷熬药器具造物一脉相承,唐药壶简约高大,五代药壶朴素实用,宋药壶的典雅精致。在表面装饰唐代的熬药器具更倾向于釉色的考量,而宋代熬药器具更多体现了工艺精湛、花卉纹饰适度。

在如今,国家为中医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中医药法》的出土和不断完善,逐渐使得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总体形势,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对于熬药器具的发展和研究,在当代也是良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林士民.越窑瓷器装饰艺术之研究[J].东南文化,2000(05):68.

本文系由江西省研究生创新资金项目资助:YC2015-S367。

作者简介:

肖汪冬/男/1991年生/江苏南通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工程

猜你喜欢

浙东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新浙东报〉史料选编》编辑经过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白居易“春日投简唱和诗”的心理蕴含和处世哲学
浙东沿海地区台风脉动风速时程模拟研究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宁波北仑明港高级中学 崛起在浙东海滨的特色高中
浙东传统村落祠堂及文化研究综述
农村人民公社初期的媒介传播网络——以浙东地区为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