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族衣冠六百年思辨

2017-05-30夏添彭迪李婧

关键词:汉族服饰民间

夏添 彭迪 李婧

近年来,学界对于“汉族服饰”的研究自1987年以来日趋递增:袁仄对中国汉族服饰史的探讨立足于国人“衣”生活,梳理了20世纪中国服饰的历史流变;[1]包铭新从实物图像出发,一方面探讨了1840至1949年间的中国近代女装风貌;[2] 另一方面,他对照性地选取男装服饰实物为样本,整理了男性民间服饰近400年的发展变化;[3]刘瑞璞以服装结构、工艺为切入点,解析汉族服饰的构制技艺;[4]廖军、许星则以设计文化、历史为依托,对中国传统服饰品类进行设计学方面的思考与探索;[5]并且针对服饰大类下的容妆(发型、化妆、文绘身、脸谱、胡须)以及与容妆相关的粉黛、妆台、镜子和梳篦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6]。但是目前研究汉族服饰仍倾向于以王公贵胄与士大夫阶层为样本,对普通民众的服饰往往寥寥数笔或简略不表。崔荣荣、牛犁以“汉族民间服饰”为线索,选取明代以来581年间(1368~1949年)男性、女性主服,服饰品,妆饰为研究样本,从“服饰变革”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影响入手,总结出我国民间社会结构由一元的统一走向多元的裂变和社会风俗平等化、多样化的趋势,填补了汉族民间服饰文化史研究的空缺。[7]

1 详实的研究样本

1.1 实物标本及收藏馆所

崔荣荣教授在《明代以来汉族民间服饰变革与社会变迁(1368-1949年)》(以下简称《明代以来》)中作为论据使用的各类服饰品研究样本,均来源于全国收藏有明清时代及民国时期的服装、鞋靴、服饰配件、妆容品的国内外博物馆和传习馆,其中明清传世服饰实物标本主要来源于山东省博物馆与江南大学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反映同时期服饰文化的陶俑、传世着装人物画作等佐证研究资料则较为分散,主要来源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收藏有大量明清时代的人物卷轴、绘画艺术作品的博物馆(研究样本与收藏情况如表1所示)。

1.2 绘画、传世照片与档案

立足存世服饰实物,利用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上的人物服饰形象、社会场景与民间风俗活动等的形象刻画,结合同时期的地方志、史料、笔记、小说、档案中的文字记载,开展对比研究,成为了研究汉族民间服饰变迁轨迹的可靠方法之一。《明代以来》着眼于研究民间各个社会阶层平民服饰的历史沿革。因为各个朝代的《舆服志》在记载封建统治阶级权威服制之时十分详细,而对非士大夫阶层的百工艺人、商人、农民的服饰则浅尝辄止,这给《明代以来》搜集散佚的服饰图像、文本资料造成了一定难度。服装与服饰品的变迁能够客观反映出文化、經济、政治、社会风尚的发展与变化。《明代以来》在前3章厘清断代服饰的演变脉络之后,以较大篇幅探讨了社会风俗、流行时尚、生活方式等。明清时期的世情小说刻本插画、版画、油画,以及民国时期的广告图像、画报、杂志、传世照片均能为考证服饰风尚提供直观的证据(如表2所示)。中国照相技术在民国时期得到广泛普及,照片以日常记录和特别纪念等形式走进社会各个阶层,涵盖了普通百姓、学生、明星名媛、政府官员、军警人员等各界人士,记录了民国时期人们的着装状态。[8]

2 多元的文化视角与立体的研究维度

2.1 多元的文化视角

在透视汉族民间服饰与社会风尚的关系之时,作者反复强调了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切入,因而不同于“百科全书”式的罗列,其侧重于考察独特的服饰现象隐含的思想审美与文化观念。从惯性思维的固定文化视角跳脱出来,要求作者在审视特定服饰现象时“透过现象看本质”,紧扣问题的内核来深究服饰现象的构因。例如:针对明代初期衣装风尚由推崇淳朴、简约,向明中后期的奢豪、僭越转变的现象,“求新求异”的社会风尚是促成这种转变的重要因素。这种“变”体现在服装造型、纺织面料、纹样花型、妆容发式的潮流更迭和汰换速度上。作者认为社会财富的积累、手工技艺的繁荣、纺织技术的进步等为服饰风尚的迅速传播与瞬息之“变”提供了重要保障。其次,“变”表现在男女服饰性别混乱的“男女混装”现象之中,作者辨析“富贵公子,衣色大类女装”,“佻达少年,以红紫为服,以绫罗作被,衣罗绮”等“男女混装”现象,由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的“骤变”所致,并归因于明代政府对服装管制的松懈与民众思想的开放,并从历史发展规律来考证特殊现象。再则明代服饰之“变”体现在“奢华与僭越”的共生,“豪门贵室,导奢导淫”;贫困之家,“家无担石之储,耻穿布素”,穷奢极欲的物质享乐催化了封建统治的腐化及社会财富的消耗与浪费。

作者在考证清代汉族民间服饰的变迁时,总结封建王朝的兴替规律与服饰“由简朴至奢靡”的变迁规律相吻合。明代初期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至于明中后期的“锦衣华服,侈僭无忌”,这种规律周期在清朝得以重现。清代汉族民间服饰经历了“汉从满制”与“汉满交融”两个阶段,明、清之交的政治突变引发了汉族民间服饰的“变”,服饰发展呈现出双曲线状态;随着清末政治衰退与封建衣冠制度的瓦解,民国时期成了汉族民间服饰变迁的重大转折点。激烈的斗争和动荡中,新生事物对旧事物的淘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对服饰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形成了积极影响。

2.2 立体的研究维度

《明代以来》独创性地选取了女性社会角色作为考察汉族民间服饰与“女红文化”、“汉族才女文化”、“名妓文化”等女性在传统价值体系中的符号与印记的关系。女性社会功能的转变催化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服饰的自觉变革。从女性性别维度来考察明代-清代-民国时间轴上的女性服饰审美变迁支撑,并彰显了《明代以来》服饰研究维度的立体化,其中女性社会角色关系研究脉络如图1所示。

除女性性别维度外,《明代以来》在第四、第五章对汉族民间服饰与社会风尚,政治、经济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作者从社会风尚维度考察汉族民间服饰沿革,探明“求新求异”、“男女混装”、“奢华与僭越”三大元素构成明代汉族民间服饰“趋奢”的总体特征;深入挖掘了服饰现象背后的“心学”盛行与“市民文化”勃然兴起,并指出“戏剧”、“男风”对市民服饰心理的影响。民国时期“弃旧纳新”、“改革易俗”的大环境之下,西洋文化的侵袭导致了中国对西方服饰风格元素的借鉴和吸收,最终形成了“中西杂糅与混搭”的潮流与西俗东渐的服饰格局。

從政治维度来看:明代之初“汉唐衣冠服制”的恢复、强化,与明代末年“衣冠之治”瓦解、崩溃的两极起落模式,是中央集权政治控制的强势与凋敝的客观映衬;清朝初年满族政权采用极权强势推行“剃发易服”遭受了汉族人激烈反抗,继而改换“十从十不从”的折中政策,最终被维新派的革新直接葬送了封建衣冠制度;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先后共颁布了3次服制条例,吸收西式服制的同时也存续传统,形成了人人平等的服饰观念。

从经济维度考量:明代的“休养生息”经济策略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重商、拜金社会习气的蔓延与资本主义萌芽促成的商人地位提升密不可分;清代民间手工业与家庭女红生产渐成气候,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工业资本入侵,大量的洋货倾销中国;及至民国,浙江沿海城市作为通商口岸与国外贸易频繁,经济活动的活跃带动了服饰文化的融合,与内陆形成了鲜明对比。与此同时,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导致了服饰差别。

3 结语

本文对《明代以来》一书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评述,发现该书的研究立足国内外博物馆所藏的1368~1949年间汉族民间服饰实物标本,结合历史人物卷轴、传世照片、档案、世情小说文本和插图,针对汉族民间服饰变革与社会变迁论题进行了多视角、多维度的研究。该书以27.6万字的篇幅详尽阐述了绵延600年的汉族民间服饰变革,在以广博的知识飨宴读者的同时也发人深省,为保护性挖掘汉族民间传统服饰文化夯实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袁仄,胡月. 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M]. 北京:生活范潦閫沸轮榈辏?010.

[2]包铭新. 近代中国女装实录[M].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包铭新. 近代中国男装实录[M].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4]刘瑞璞,陈静洁. 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图考,汉族编[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

[5]廖军,许星. 中国设计全集. 第5卷,服饰类编. 衣裳篇[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许星,廖军. 中国设计全集. 第8卷,服饰类编. 容妆篇[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崔荣荣,牛犁. 明代以来汉族民间服饰变革与社会变迁(1368-1949年)[M].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8]张竞琼,许晓敏. 民国服装史料与研究方向[J]. 服装学报,2016,1(1):94-100.

Reflection over Han Folk Costumes in Six Hundred Years

――Reviewing “The Folk Costumes and Social Changes of Han Nationality since Ming Dynasty (1368-1949)”

XIA Tian PENG Di LI Jing

(Textile and Apparel College,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Hunan 411104,China)

Abstract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Folk Costumes and Social Changes of Han Nationality since Ming Dynasty (1368-1949) compiled by Cui Rongrong and Niu Li.By examin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es of modern folk costumes of Han nationality,it is found that the samples selected in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research framework structure are detailed,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is diversified and the research dimension is three-dimensional. In that book,the art of Han folk costumes is effectively integrated with culture,economy and society in various levels and angles,and the line of research is clearly formed,which is the significant supplement to the writing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Han folk costumes culture.

Key words: Han folk costumes;society change;traditional culture

猜你喜欢

汉族服饰民间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国家视野中的河湟汉族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