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之乡观戏记
2017-05-30肖宜悦
肖宜悦
[内容提要]浙江温州早在宋代就产生了被称为“温州杂剧”的南戏。戏曲形成后,这一地区演出活跃,被视为我国戏曲的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经济发展迅猛、商品贸易繁荣。在这样一种以商品经济为主导的大环境下,温州的传统文化保留会是怎样的状态?戏曲的生存现状如何?戏曲演出在群众生活中占有怎样的比重?本文以2017年初对温州戏曲现状的一次考察为基础,回答上述问题。
[关键词]温州 南戏 戏曲之乡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第三版课题组于2017年2月12日至16日,对温州戏曲演出现状进行考察。
到达温州的第一天,有幸赶上了浙江省京剧团在东南剧院演出由温州市艺术研究院院长、一级编剧施小琴编剧的新编传统戏《雷峰塔》。演出现场座无虚席,观众以中老年为主,但也不乏年轻人。《雷峰塔》是一出老戏,自清乾隆年间方成培创作的传奇剧作问世以来,被各种地方戏曲剧种改编上演,成为戏曲的经典剧目。新编《雷峰塔》选取了原剧后半部的故事,以一把红油雨伞为“戏核”,将青蛇救白蛇于雷峰塔下设为主要情节。全剧以武旦扮演的青蛇为主角,既不失原剧故事曲折、引人现力。扮演家奴寿山的丑脚演员建山,身手伶俐,动作敏捷,表情丰富,极具感染力。其他演员各司其职,较好地配合了主要演员的表演。舞台美术简洁明快,为演员的表演留出较大空间,达到了点染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演出时气氛浓烈,观众凝神贯注,不时爆发热烈掌声。
2月14日在参观了温州博物馆参观展出的古戏台、戏曲乐器、戏曲古抄本、戏曲石雕、戏曲木雕等戏曲文物后,由温州市艺术研究所陈峰书记和永嘉昆剧团团长徐显眺先生陪同,入胜的神话色彩,又赋予新意,突出了舍己救人的主题。整场演出充分发挥了浙江京剧团擅演武戏的艺术特点,令观者耳目一新。
次日,在施小琴陪同下到地处中雁荡山深处的乐清县赤水烊村,于钱氏宗祠观摩温州市瓯剧团演出的瓯剧《金手钏》。赤水溪烊村钱氏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钱镠五世孙宋代光禄大夫钱循道的后裔,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定居此地。钱氏治家有方,子孙后代名人辈出。钱氏家族以重建宗祠为契机,广泛联系海内外钱氏后代,不仅将宗祠建成全村祭祀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同时努力将其打造成一个家训文化的教育基地。在我们到来的前一天,赤水垟刚举行过新祠堂落成典礼,请温州市瓯剧团演三天戏是典礼中的一项。钱氏宗祠为仿明清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琉璃瓦覆顶。正殿供奉着钱氏祖先,正殿对面为戏楼,两侧为厢楼,装饰富丽堂皇。戏楼与正殿之间的大厅摆放条凳,可容纳观众七八百人。离开演还有一个多小时,祠堂里已经坐满了前来看戏的观众。
《金手钏》亦是施小琴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书生王文龙家道中落,岳父李元春欲退婚事,岳母私下赠银让其前来完婚,不料当夜银子被盗,无法迎亲。李女悲痛欲绝,欲寻死,经其母苦劝,到白莲庵带发修行,约定三年后王文龙将前来迎接成亲。王文龙赴考遇贪官排挤陷害,被人冒名顶替而落选,与家奴寿山借居灵隐寺。穷途末路之际王文龙,悲愤难当欲行自尽,被当朝刘丞相所救。刘丞相了解原由后将功名归还于王文龙,使其合家团圆。剧中批评了岳父李元春的嫌贫爱富,赞扬了岳母的慈爱、小姐的善良和家奴的忠诚。对书生王文龙先苦后甜的人生轨迹的描述,较为符合中国百姓传统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这也是此剧受到观众欢迎,成为剧团常演剧目的重要原因。钱氏宗祠将此剧作为点演重头戏。剧中的王文龙由国家一级演员、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方汝将扮演。方汝将工小生,扮相英俊,吐字清晰,唱腔委婉,表演生动传情,极具表参观永嘉昆剧展览馆、苍坡李氏宗祠古戏台、岩头镇广场仿古戏台、岩头东宗祠堂古戏台。
一路上徐显眺团长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永嘉昆剧的发展历史和特点。据徐团长介绍:永嘉昆剧又称温州昆剧,流行于以浙江温州为中心的浙南地区。明万历年间(1573-1619)昆剧传入温州后与当地的戏曲声腔互相融合,逐渐形成有地域特色的昆曲剧种。早期的戏班和知名演员不详,清嘉庆年间,有秀柏、霭云等班社。清同治至民国初年为永嘉昆剧的鼎盛时期,班社多达三四十个,最有名者为新同福与新品玉,著名演员有叶良金(艺名蒲门生)、杨盛桃(阿桃儿)、徐郑、炳虎(叶啸风)、邱一峰(小生水)、高玉卿、杨永棠、杨银友等。抗日战争时期,永昆艺人日渐凋零,观众锐减。1951年,合并新同福、新品玉、一品春、南春班社零散艺人,成立温州地区巨轮剧团。1954年,剧团划属永嘉县,称永嘉昆剧团。此时,剧团拥有生脚杨银友、旦脚周云娟等一批著名的表演艺术家。50年代赴上海演出《荆钗记》《琵琶记》《绣襦记》等赢得一致好評,昆曲名家俞振飞观后曾有“南昆北昆,不如永昆”之赞。1957年,温州戏曲学员训练班为永嘉昆剧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使永嘉昆剧的传承得到较好的延续。现在又有一批学员在上海戏剧学院培养,毕业后可为永嘉昆剧的传承发展增加新的力量。1999年,永昆为参加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排演了南戏古典剧目《张协状元》,当时已经59岁的林媚媚成功地扮演了张协这一舞台形象,演出后名震剧坛,赢得专家和观众一致赞誉。林媚媚现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永嘉昆剧的音乐唱腔丰富,有来源于南北曲曲牌的(风入松)、(六么令)、(玉芙蓉)、(锦堂月)、(川拨桌)、(香柳娘)、(青云才子)、(泣颜回)、(番竹马)等;有来源于明清小曲的(五更转)、(傍妆台)、(四大景)、(九连环)、(寄生草)等;有来源于其他剧种或取自民间乐曲的(汉东山)、(大八板)、(百家春)、(孔雀开屏)、(双凤舞)等;有来源于宗教音乐的(三宝赞)、(七星赞)、(佛前灯)等,地域特色鲜明。声腔曲调,既有与苏昆同牌同调,也有同牌异调和独有曲牌。演唱中不受传统联套宫调规律限制,可以同宫异调联套,甚至在某一曲牌中间转调,呈现极大灵活性和丰富性。由于唱腔曲牌宫调多变,所以每一种宫调的唱腔都有同宫调与之相配套的曲牌。以唢呐过场为例,就有(上字过场)、(尺字过场)、(小工过场)、(角调过场)、(六字过场)、(正宫过场)、(乙字过场)等名目,各调的演奏方法也不相同。
永嘉昆剧脚色最初有小生、正生、当家、花旦、大花、小花。外加鼓板和正吹即可演戏,称“八脚头”,后发展到十三脚。表演艺术古朴、自然、明快,既有比较规范的程式,又讲究生活真实。生、旦、净讲究苏白,丑脚道白多用温州方言。
永嘉昆剧的剧目大小约有120多个,其中既有早期的南戏,如《荆钗记》《白兔记》《屠狗记》《琵琶记》等,又有《金印记》《绣襦记》《牧羊记》《西厢记》《燕子笺》《一捧雪》《双熊梦》《紫钗记》《长生殿》《金锁记》等传奇名剧。此外还有《对金牌》《钟情记》《女贤良》《错中冤》《惠中缘》《紫金鱼》《合明珠》《双义节》《花飞龙》《花琵琶》《花荆钗》《戏牡丹》《恶蛇报》《悬岙猿》《飛龙凤》《双莲桥》等42种独有剧目。永嘉昆剧团成立后在“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和创造移植的新剧目有《罗衫记》《杜十娘》《审诰命》《彩楼记》《雪里梅》《百花赠剑》《补锅》《秦楼月》《田螺女》《海上渔歌》《风雪摆渡》《焦裕禄》《党的女儿》《平原游击队》《洪湖赤卫队》《红霞》《游乡》《琼花》等43种。20世纪80年代后创作改编移植的剧目有《飞龙传》《墙头马上》《百花公主》《浮沉记》《凤求凰》《白蛇后传》《斩娥》《春草闯堂》《牲祭》《贵人魔影》《婉娘与紫燕》《嘉富村琐事》等12种。从永嘉昆剧上演的剧目看,既传承了昆曲传统剧目的精华,又与时俱进,创作或从兄弟剧种中移植改编了适合温州观众欣赏口味的新剧目。
永嘉昆剧展览馆利用了苍坡郑氏祠堂,其中有一座面积较小的古戏台可演出昆曲折子戏。祠堂正殿供奉着郑氏祖先,两边的厢房和前院均开辟为展览室,陈列着永嘉昆剧的服饰、道具、乐器、剧本、剧照、获奖证书等。苍坡李氏祠堂亦有一座古戏台,布局和建筑形式和郑氏祠堂中的戏台相似,但戏台规模较大。岩头镇仿古戏台建在丽水湖岸边的广场上,岩头东宗祠堂古戏台建在丽水边的东宗祠堂对面。这几座古戏台均在苍坡古村落范围内,这里传统文化深厚,又是旅游区,永嘉昆剧团将此地作为演出和展览基地,经常为当地群众和游客演出昆曲传统戏,对于传承昆曲艺术,展示昆曲的艺术魅力,培养昆曲观众,起了积极作用。
晚间,在岩头镇水西村文化礼堂观看永嘉昆剧团演出的传统戏《折桂记》。水西村文化礼堂也是一个新建的祠堂。水西村居民以郑姓为主,2009年村民集资修建了这个祠堂。祠堂正殿供奉着郑氏先祖,正殿对面为大戏楼,戏楼和大殿中间的大厅和两面厢楼走廊为观众看戏的地方。这里既是村民从事祭祀活动的地方,又是本村居民聚会和文化活动的中心,所以有了“文化礼堂”的官称。
《折桂记》是一个失传多年的传统剧目,由施小琴根据老艺人口述的故事情节加以重新创作,永嘉昆剧团搬上舞台。此剧演中秋之夜,丫环佩芝被主人李员外玷污,怀孕后产下一子。李夫人蛮横,将新生儿夺为己子,取名李明,将佩芝打入灶房,母子不得相认。十八年后,李明中了状元荣归省亲,却不认生母。雷公、雷母闻知不平,欲将其击毙,佩芝以命护之,因此感动天神,将佩芝击活。李员外全家感动,将真相告知李明,母子终于相认,合家团圆。此剧通过演绎农耕时代一个乡绅家庭生活,展现主仆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因果报应,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警示意义。全剧情节曲折,故事感人,念白唱词通俗易懂,演员表演生动传神,加之乐队精湛的伴奏、崭新的服饰、讲究的装置布景、高保真的音响,吸引了满堂700余名村民从头看到尾,使他们在自己家门口欣赏到一场在过去大城市剧场中才能看到的精彩大戏。
2月15日上午,在温州市艺术研究所黄慈贴副主任陪同下参观平阳木偶戏传承中心,并观看了精彩的木偶演出。平阳木偶戏传承中心主任林宣永介绍了平阳木偶戏的历史和发展情况。据林主任介绍:平阳木偶戏历史悠久,早在南宋时期平阳民间就有木偶戏活动,如南戏《张协状元》第53出就有一段借鉴木偶戏“舞鲍老”的场面。平阳木偶戏的主要表演形式为提线木偶。“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两尺。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枪弄棒,笔走龙蛇,把盏挥扇,妙趣横生;脚分赤、靴、旦3种,勾牌与关节间有长约3尺的提线。随着木偶舞台演出区域的扩展,平阳木偶戏提线表演占据整个舞台空间,提线可达6尺,难度极大,但表现力大增。提线一般为16条,据木偶动作需要取舍,做特技时可增加到30余条,表演细腻传神。
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前身为始建于1919年的“乐声社傀儡公班”,新中国成立后曾分别改称为“新民提线木偶剧团”、“平阳县提线木偶剧团”和“平阳县木偶剧团”,2012年经改制由差额事业单位转为全额事业单位,并更名为“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现有演职人员35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9人,中级以上职称12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名,省级非遗传承人7名。表演以提线木偶为主,杖头、布袋、人偶为辅的综合表演形式。2006年,平阳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心被列为浙江省木偶戏保护传承基地和温州市文化建设示范点。剧团成立以来,创作演出了一批享誉国内为的优秀作品,如《断桥》《水漫金山》《花灯缘》《时针飞转》《蓝星星之歌》《神琴飞进大森林》《神奇的雀翎》《雁荡狗娃》《金凤凰》《知县 轿夫》等和特色木偶小品《舞狮》《车技》《耍猴》《济公》《智斗》《挑水谣》《异域风情》《徐策跑城》《贵妃醉酒》等。这些剧目以传统戏为主,兼有现代戏、儿童剧,题材广泛,适应性很强。
平阳剧团曾荣获国家级奖项15个,省市级奖项300多个,并多次进京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演出。出访过欧洲、美洲及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精湛的表演艺术受到了各国观众的热烈欢迎。1998年荣获墨西哥第十一届国际木偶节最高荣誉奖。近年来,中心广泛开展公益性送戏到基层、进校园演出活动,每年达150多场,活跃和繁荣了本地基层文艺舞台,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生活。2010年,被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2012年被授予“浙江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在现场,平阳木偶戏国家级传承人卓乃金的儿子、省级传承人卓晓军为我们表演了《徐策跑城》。此剧原为京剧大师周信芳的代表作,卓晓军用京剧唱腔边唱边操纵木偶表演,将周信芳苍劲的唱腔以及抓袖、撩袍、踢袍、抖袖、翻袖、托须、弹须、颤手、转身、倒步、蹚步、绕步、磋步等表演身段模仿的惟妙惟肖,展现了高超的技艺,令人拍案叫绝。
在平阳看过木偶戏,下午于到温州郊区驿头村观摩永嘉环城京瓯剧团演出的瓯剧传统戏《鸳鸯带》。演出在村头的驿山祖观进行。该村以程姓居民为主,据程氏家谱记载,程家为宋代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的后代。驿山祖觀为程氏家庙,据殿内大梁上的题记记载,该观创建于清乾隆庚戌(1790)年仲秋,民国十六年重建,1993年拆建,2008年扩建。大殿除了祭祀程氏祖先外,还供奉着陈十四娘、张协等当地百姓信仰的神圣以及土地神等。程家是名门望族,其地又位于温州近郊,经济雄厚,故扩建后的驿山祖观仿明清建筑,雄伟气派;内设正殿、戏楼、厢楼,雕梁画栋,豪华绚丽。
《鸳鸯带》是瓯剧、越剧、婺剧等剧种经常上演的反映古代爱情婚姻的传统剧目。环城京瓯剧团虽然是民间职业剧团,但音响、布景、服装并不差,主要演员的扮相、唱工也不差,但做工明显不如国营的温州市瓯剧团。在与该团团长进行了交流时得知:这个团已经成立30多年,前几年演出市场比较好的时候,除了开销演出费用和演员工资,还有盈利。最近几年市场略差,但尚能保持收支平衡。全团30多位演职员,平均工资6000多元,主演12000元。当问到民营剧团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团长坦言:还是经济问题。为了维持全团演员的生计,只能不断地演出。没有资金和时间排演新戏,演出剧目都是演出市场上的流行剧目,照搬照演,很难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更谈不上创新发展。当问到演员来源时团长介绍说:团里的演员均为随团学艺出身,没有一个是正规戏校培养的。有些是孤儿、社会上的流浪儿童,来到剧团学艺,解决生活问题。剧团培养学员,采用以老带小的办法,先从龙套学起,再演群众角色,再演配角,有艺术天赋的经过舞台磨练成长为主角,不适合演戏的学乐器。团长自己也是从小随团学艺,过去在乐队,后来干起了管理工作。他认为:民营剧团在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满足基础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缺乏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长期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他说他之所以能将这个团带到现在,首先是温州的戏曲市场能维持全团人员的生计,其二是从小热爱戏曲艺术。希望国家和当地政府能出台支持民营剧团发展、改善民营剧团生存环境的具体政策,使民营剧团像国营剧团一样有创新发展、提高演出水平的能力。
从驿头村回温州市里的路上,司机特意绕道瓯江大道,让我们观赏了两岸的风光,参观了步行街和温州市文化中心的现代化建筑群,使我们这些第一次来温州的客人,除了领略温州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外,也感受到温州壮丽的现代化城市风貌。温州文化新闻部门对我们的这次考察非常重视,温州艺术研究院对行程进行了精心安排,温州电视台、温州日报的记者随行采访。回顾对温州戏曲几天的考察,使我们对温州这块戏曲文化的沃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第一:温州戏曲历史悠久,戏曲剧种丰富。现在这里演出的,除了古老的永嘉昆剧、平阳木偶戏外,还有近代形成的瓯剧、越剧、和剧,以及外来的京剧、婺剧、黄梅戏、河北梆子等各个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形态剧种的各类剧团近50多个,充分说明温州是一块适应戏曲生存的沃土,这里的戏曲观众对外来艺术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有很强的鉴赏力。
第二,这里传统文化生态保护的比较好,古戏台、旧宗祠得到很好的利用,为基层戏曲演出提供了较好的场所,戏曲演出不仅成为当地百姓不可或缺的娱乐形式,而且成为祭祀先人、供奉神灵等民俗活动的组成部分。
第三,当地的戏曲主管部门、创作研究单位、戏曲工作者传承、发展戏曲的方向正确,思路清晰,成绩斐然。我们看了四场大戏,有三场是当地剧作家施小琴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无论是《雷峰塔》,还是《金手钏》《折桂记》,在思想内容上表现的是我国人民传统美德,反映了广大观众惩恶扬善的心理诉求。在创作方法上遵循了传统戏曲单线结构、故事性强、人物f生格鲜明、语言通俗易懂的创作原则。舞台呈现简洁明快,突出演员的表演,不以大制作的灯光布景取悦观众。所创作排演的新戏既适合在城市现代剧场演出,又能在乡镇祠堂、庙台上演出,把雅俗共赏作为艺术追求,符合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规律。
第四,温州戏曲的发展存在着与其他地区参观温州市博物馆共同的问题,即政府如何引导、管理、支持民营剧团的发展。经过几轮的戏曲院团体制改革,像温州这样一个戏曲大市,属于国营的剧团只有永嘉昆剧团、温州瓯剧艺术研究院、平阳木偶戏传承中心,大量的演出团体为民间职业剧团。显然,只依靠国营剧团很难满足基层群众观赏戏曲艺术的需求。国营戏曲院团起着引领戏曲传承、发展的重任和创造演出新戏的艺术示范作用,满足基层群众观赏戏曲的重任主要落到民营剧团肩上。如何使这些民营戏曲表演团体除了维持演员生计外,在艺术创作上、人才培养上有所作为、有所提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级政府应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戏曲工作的一系列指示,制定出适合当地情况的具体政策,使传统戏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实现中国梦服务。
(责任编辑: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