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发展林下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2017-05-30赵新坤郭贤明王兰新
赵新坤 郭贤明 王兰新
摘要 分析了西双版纳林下经济发展现状:经济模式主要分为林下种植、森林旅游、林下采集和林下养殖4种类型,存在科技支撑不足、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人工林利用不充分、同一地块中所种植品种不同而管理模式不同等问题,制约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培育龙头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合理利用人工林、开展社区共管等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
关键词 林下经济;模式;西双版纳
中图分类号 S7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06-0228-03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forestry Economy in Xishuangbanna
ZHAO Xin-kun1,GUO Xian-ming2,WANG Lan-xin2*
(1.Xishuangbann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Mangao Management Bureau, Menghai, Yunnan 666200;2.Xishuangbann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Research Institute,Jinghong,Yunnan 6661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we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quo of under-forestry economic in Xishuangbanna,the main modes of under-forestry economic we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under forest planting, forest tourism, under forest acquisition and cultivation. But some problems had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der-forestry economy,such as lack of technical support, the destruc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inadequate use of artificial forest, and the same piece of land planting different varieties and different modes of management etc.. In this regard,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do a good job for developing under-forestry economy such as increas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cultivating leading enterprises,transforming the mode of operation,reasonable use of artificial forest,carrying out community co-management.
Key words Under-forest economy;Mode;Xishuangbanna
“林下經济”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林业新生事物,2007年我国首次提到了“林下经济”这一概念[1],到目前为止,“林下经济”尚无统一的定义[2-3],但总体来说是指借助林地生态环境,利用林地资源及荫蔽优势,在林下开展农、林、牧等多项目的复合经营方式[4]。发展林下经济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等特点[5],能够起到促进农民增收、巩固林改成果的作用[6],也有助于加快林业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林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3]。
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北部边缘地带,是我国最为典型和最主要的热带雨林分布区,是东南亚热带雨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老挝、缅甸及泰国等的热带雨林连为整体。有高等植物282科,1 697属,4 669种、亚种和变种,占全国种属的1/6,云南省的1/3。有陆生脊椎动物718种,约占全国脊椎动物种数的1/5,占云南省种数的1/3。研究西双版纳林下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可为我国其他地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1 西双版纳林下经济模式
西双版纳林下经济主要分为以下4种模式:林下种植、森林旅游、林下采集、林下养殖。
1.1 林下种植
这是目前最重要的林下经济模式,其中最主要的是林+茶模式、林+药模式。
1.1.1 林+茶模式。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主产区之一,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而林下种茶又是茶叶种植的一种主要模式,西双版纳大部分地区均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种植。这种模式主要在天然植被下,根据茶叶生长的需要,必须清除大部分林下植被,仅保留部分较大的树木为茶树提供一定的遮荫作用。
除在天然林下种植茶树外,西双版纳对人工林下的樟+茶、胶+茶、澳洲坚果+茶等种植结构模式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但均未得到有效的推广。
1.1.2 林+药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体现为砂仁种植。西双版纳1963年成功引进了阳春砂仁,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在全州范围内大面积种植了砂仁,使西双版纳成为我国重要的阳春砂仁主产区[7]。由于砂仁主要种植在沟谷雨林中,在给当地群众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生态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8-10],但砂仁清除后,林下植被能很快得到恢复[11-12]。
除砂仁种植外,林下种植石斛、重楼、黄精等在西双版纳也有尝试,但未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1.2 森林旅游
西双版纳具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从20世纪90年代起,西双版纳就在尝试开展森林旅游活动,到目前为止,共建立了野象谷、雨林谷、望天树和绿石林4个热带雨林森林旅游景区[13],森林旅游活动的开展,使森林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1.3 林下采集
西雙版纳林下野生资源十分丰富,林下采集的资源主要有野生食用菌类、野生蔬菜类、药材类、藤竹类等。而林下大量采集野生菌资源是西双版纳近几年来才兴起的采集活动,这一活动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大量经济收入,但无序采集也对资源造成了很大的破坏[14]。
1.4 林下养殖
林下养殖是当地群众的一种传统养殖模式。长期以来,村民所养殖的牛、羊等牲畜主要采用放养的方式进行养殖,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当地群众所养殖的大型牲口逐渐减少,这种养殖模式也在不断改变。目前,只有少数村寨还有这种养殖模式。
2 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西双版纳自然环境优越,茂盛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和湿润的气候环境,给各种野生动植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十分良好的自然条件。
在西双版纳,各种林下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托天然林,这些天然林又以保护区和国有林有主。为了取得林下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保证林下所种植物种的生长和产量,不管是种植茶叶、砂仁还是石斛,都不可避免地要对天然林林下植被进行清除,导致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受到了较大的破坏。这种破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会给当地群众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但其所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却没能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就十分困难。
再比如,野生食用菌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如果过度采集,就会对资源造成很大的破坏,尤其是大红菌的生长条件和繁殖方式较为独特,如不加以控制或者有效管理,这一物种会面临减产甚至灭绝的危险[14]。
2.2 人工林林下经济发展滞后
西双版纳有大量的人工林,这些人工林以橡胶林为主,目前全州共种植橡胶约41万hm2,这些橡胶林基本是以单一的种植结构为主,虽然近几年来当地政府一直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环境友好性生态胶园的试验,如胶林下种植大叶千斤拔、南美油藤、茶叶等,但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单一种植结构状况未得到明显改善。
除单一种植的橡胶外,成片单一种植的茶叶面积也较大,以国营农场及各个坝区内的村寨为主。为了全球管理和集约化经营,这些茶园管理较为规范和精细,但同时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单一种植结构。
2.3 科技支撑不足
目前,西双版纳的林下经济发展主要是以牺牲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为代价,短期内的经济效益较为明显,但是隐性的损失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专家或部门对此做过专门的调查和研究。林下经济的发展会导致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一些繁殖快、耐贫瘠的植物取代原有优势种[15]。西双版纳林下经济的发展也是以当地群众的传统经验为主,缺乏科学的依据和论证。
2.4 管理模式的制约
胶茶群落是一种较理想的林下经济种植模式,管理得当,不仅可以得到茶叶的收入,还可起到提前割胶的效果[16]。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为了保证橡胶的产量,必须施用化肥和喷洒一定的农药,而要保证茶叶的品质,又不能施用化肥和喷洒农药。因此,将管理模式不同的2个品种结合在一起种植,同时又要保证双赢,是一个两难的问题。除茶叶外,在胶林下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或药用植物,均会面临这一问题。
3 林下经济发展建议
3.1 增加科技投入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林下经济发展的科技投入力度,组织科研力量积极探索林下的种植、养殖模式,使林下经济发展呈现一定规模,避免出现林下经济模式内容多、数量少的局面,同时做好相关的技术培训工作,使广大群众掌握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的相应技术。
3.2 培育“龙头”企业,发展集约经营
目前,西双版纳的林下经济还处于粗放经营的阶段,点多、面广,管理粗放,且多数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虽然农村成立了很多专业合作社,但专门发展林下经济的专业合作社还很少。在经营过程中,农户主要是提供原材料,而原材料的价格受市场行情的波动有很大的影响,使农民的收入不稳定。发展集约化经营,可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方式进行。通过集约化经营,可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2],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当地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后顾之忧。
龙头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起到很好的带头和促进作用,一个龙头企业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注重培育龙头企业,以带动西双版纳林下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3.3 充分利用集体林或人工林发展林下经济
为确保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在“林业三定”中各村寨都划定了一定面积的集体林和轮歇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村寨的轮歇地已逐渐开垦成了经济林,如橡胶林、果园等,部分村寨的集体林也已被开发种植了经济作物,而这些区域又基本是以单一种植结构为主。发展林下经济要充分利用这一区域,可在林下进行复合型种植,如种植单叶省藤、观赏性兰科植物等[17],也可在橡胶林下种植大叶千斤拔等可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橡胶生长的物种[18],在果园中可考虑发展养鸡、养蜂等养殖业。充分利用人工林和集体林,可有效缓解当地群众为发展林下经济给自然保护区或国有林所带来的压力。
在目前西双版纳正在开展的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复合性种植,避免出现新的单一种植结构。
3.4 开展社区共管,强化群众的资源保护意识
在林下可再生资源较丰富的区域,如野生食用菌、竹笋、药材等,这些区域可采用社区共管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开展共管工作,双方需成立相应的共管机构,在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下,由村寨负责管理一定区域的国有林或保护区。在不影响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村寨群众可有计划地在其管理范围内进行适当的采集,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外来人员一律不得进入该区域从事采集活动,一旦发现有外来人员进入,共管机构成员或当地群众要立刻制止,并及时上报行政管理部门。
参考文献
[1] 李安均,郭元成,马成战,等.关于“林下经济”概念的商榷[J].现代园艺,2013(19):15.
[2] 曹玉昆,雷禮纲,张瑾瑾.我国林下经济集约经营现状及建议[J].世界林业研究,2014,27(6):60-64.
[3] 王宗星,冯博杰,高智慧,等.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4):389-393.
[4] 宋志勇,杨鸿培.西双版纳州林下经济调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7):2011-2013.
[5] 张光元.云南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林业建设,2013(2):7-11.
[6] 翟明普.关于林下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产工业,2011,38(3):47-49,52.
[7] 彭建明,马洁,彭朝忠.阳春砂在西双版纳的栽培模式及可持续生产建议[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4):364.
[8] 苏文华,王宝荣,闫海忠.砂仁种植对热带沟谷雨林群落影响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7,8(S1):71-74.
[9] 王宝荣,苏文华,闫海忠,等.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种植砂仁对重点保护植物的影响及对策[J].应用生态学报,1997,8(S1):75-81.
[10] 郭贤明,赵新坤,付双福,等.砂仁种植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林业调查规划,2007,32(2):63-67.
[11] 高雷,刘宏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下砂仁拔除后的生态恢复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3,27(3):366-372.
[12] 郭贤明,张培松,付双福,等.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热带季节雨林破坏后的恢复状况调查[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6):66-70.
[13] 沈庆仲.浅析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S1):22-25.
[14] 王巧燕,杨云中,陶永祥.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党片区域大红菌可持续利用现状及管理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11,36(5):53-55.
[15] 曾清苹,何丙辉,秦华军,等.西南山地不同林下经济模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24(5):660-667.
[16] 赖庆奎,晏青华.澜沧江流域主要混农林业类型及其评价[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31(2):38-43.
[17] 王兰新,郭贤明,何顺强.村寨集体林林下空间利用模式的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S1):44-46.
[18] 庞家平,陈明勇,唐建维,等.橡胶-大叶千斤拔复合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生长与土壤水分养分动态[J].山地学报,2009,27(4):43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