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

2017-05-30吴雪松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

吴雪松

摘 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主要目标之一。从跨文化交际知识、技能、态度和意识四维度对我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较低,应引起重视。英语教学应在教学教法,教学内容,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交际维度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7)05-0050-06

一、研究背景

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使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逐渐突出,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指出的那样,为“提高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不仅要掌握外语,更要懂得国际交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新目标和关注点。

二十年来,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ICC,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的定义进行了探讨,他们的定义不尽相同。

Y.Y. Kim(1991)認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成功交流沟通的能力。它包括在跨文化背景下个人内在的认知,情感和执行能力,由认知知识,行为变通能力,差异接受度等维度构成。[1]Chen & Starosta (1997) 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特定文化意义的协商,在特定环境下交际参与者多元身份认同下的合适的交际行为,包括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行为三维度。[2]Carley Dodd (2006)针对在跨文化背景下有效跨文化交际的技能与特质提出了“全球交际能力”,指为寻求智慧、知识、和平、创新而探索的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维度。[3]Ting-Toomey (1981)提出跨文化知识和理论应转变为合适有效行为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三部分组成:知识模块,文化敏感意识,交流能力。[4]Ting-Toomey (2005)又提出跨文化交际灵活性即创造性地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它由知识、态度、技能三部分组成,认为交际能力有四标准:交流有效性,交际恰当性,交际适应性,交际创造性。A.Fantini(2006)认为,跨文化能力是一个终身提高的过程,包括“尊重,移情,灵活性,开发动机,耐心等”[5]。Bryam (1997)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越文化间的交流互动的个人能力,用自己的语言与另一国家文化进行互动的能力,主要指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态度,知识,翻译和关联能力,发现和互动能力,文化思辨能力。”[6]贾玉新(1997)提出,通过语言进行的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是认知、情感和行为。[7]高一虹(2000)指出,个人发展是理解实现交际的重点,超越文化边界是主要关心点,也应是教学目标。[8]张红玲认为,跨文化交际是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产生有效跨文化交际的结果,外语教学要加强跨文化交际的培训。[9]高永晨(2016)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其在一定文化价值观支配下与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成员交往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10]

以上定义从不同的侧面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阐述,但都强调了交际参与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通过认知积极参与交际过程。交际能力与交际参与者的经验教育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对交际结果有直接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尽管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存在差异,但是国内外学者“在知识、技能、态度和意识等能力维度方面却有共识” [11]。

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到目前为止,对我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尚未进行过专门的调查研究。如何加强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构建培养体系,已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回答以下问题。

1.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如何?

2.英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四个维度的表现如何?

3.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面临哪些问题?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15级学生62人,16级学生68人,共计130名,发放问卷共计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3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三)研究工具

调查采取问卷形式。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问卷采用了Fantini(2006)[5]设计,于晓晶(2011)[12]根据我国国情改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量表。该量表度量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四维度:知识(Knowledge),态度(Attitude),技能(Skill),意识(Awareness)。量表采用Likert 5分制,分值0到4分别表示0=没有能力;1=能力差;2=能力一般;3=能力好;4=能力很强。围绕跨文化交际四维度共设计了44题,每维度11题。第二部分问卷是学生跨文化学习情况调查,共7道选择题,对学生跨文化学习作深入了解,分析问题,以提出对策。收集的数据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和Excel进行处理分析。

对量表4个维度及整体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四个维度11题可靠性Cronbach a系数值分别为知识.891,态度.965,技能.873,意识.708,各维度信度较高。总度量表44题信度Cronbach a系数值为.936,可见ICC四维度信度较高,量表整体内在具有高一致性。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维度总体现状

表1为学生整体跨文化交际能力情况数据,学生整体ICC平均值为1.63,介于能力差与能力一般之间,最小值为1.27,最大值2.10,表明学生整体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

跨文化交际能力四个维度数值见图1,从图上可看出,维度平均数最高值为1.99,单一维度最高值为2.10,最小值为1.27,维度平均数最小值为1.39。学生在态度维度上表现最好,在意识维度上表现最差,同时,在知识、技能维度表现都不理想。

从各维度分题得分情况表可以看出各维度具体得分情况。

知识维度:可看出学生在知识维度的均分只有1.52 。在所有11题中第9 题(出现跨文化交际障碍时,我会及时向不同文化的人士咨询)分数最低(1.33),在第3 题(我能就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重要方面进行对比)分数较高(1.75),但能力仍处于一般以下水平。学生在知识维度表现较差,尤其不会善于利用已有条件(如外教)积极问询沟通文化知识,在学习上比较被动,倾向于靠个人对比思索。

技能维度:大多数平均分在1.70 以下,第2 题(为避免冒犯不同文化人士,我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最差1.38,第10 题(当跨文化交际冲突与误解产生时,我会帮助尝试解决)最高1.78。 第3 题(1.39)也不理想,说明学生技能维度处于较低水平。

态度维度:与其它维度相比,该维度较好。大多数得分在2.00 以上,第11 題(我理解跨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复杂性,对不同文化不会贸然评判)和第5 题(交际中对不同情形我会适当调整角色)分数较高,分别为2.10和2.08,说明与其它维度相比学生在态度上较好。

意识维度:意识维度各题平均分1.39,大部分得分在1.45分以下,得分最高的第 4 题(我能意识到英语国家人士如何看待我的重要性)也只有1.48,第2 题(我理解对文化差异的消极反应的后果)最低(1.27)。该维度度量分表明学生在这一维度表现最差。

(二)男女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比分析

对男女同学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四维度总均分及各维度均分进行了统计对比。

女生比男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四维度总均分及各维度度量分都稍高,尤其是在态度维度,但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各项检验sig.均大于0.05(P>0.05),故都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说明男女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水平普遍较低,尤其是意识方面,在知识和技能方面也很不理想。这一结果表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不强,对跨文化交际及西方文化等方面知识不足,尚不具备对不同文化进行理解并发现其内涵的能力,没有构建出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体系。女生比男生略强,但在各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处于较差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各维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由于跨文化交际是建立在个体以往的体验经历基础之上,依赖于有关自我和他人文化方面的知识,需要个体主观交际意识和个体认知努力,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差异敏感的态度,而跨文化交际及文化方面知识的欠缺又导致了技能和意识方面的水平低下。

四、学生跨文化学习情况分析

对问卷的第二部分学生跨文化学习情况调查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53.1%的学生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要,10.0%认为非常重要,说明学生态度较好,这与ICC量表反映的结果一致;36.9%的学生在课堂外从不与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交流,经常与外国人交流的只有2人,占1.6%;42.3%、11.5%的学生认为,老师难得或从不在课堂上讲授中西方文化知识;每周在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所花时间少于半小时的达到43.8%,0.5至1小时的42.3%,大于3小时的只有2.4%;25.4%的学生认为跨文化知识来源于教师,31.5%的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来源于教科书; 对自己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满意的只占3.9%,非常不满意或不太满意的占29.2%,66.9%。

我们也能在统计中发现,学生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面临的问题。在学习中,学生不善于利用现有条件,很少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去运用英语。如调查中发现36.9%和50.0%的学生从不或难得在课堂外与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交流,很少主动参与跨文化交际实践,大多数学生从未有过此类的经历。要知道只有通过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实际接触和交流,才是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应该尝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例如可鼓励学生英语剧本表演,结合课本进行文化专题讲座,举办知识竞赛等,这些手段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了解更多目标语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信息,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思维障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学习的目的问题上,学生回答为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的占62.3%,而用于跨文化交流仅有24人,占18.4%。数据说明,对大部分外语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不是进行交流,学习的目的认识不够全面,学生更关注的是那些和他们的近期现实利益紧密相关的东西,因此,他们一般不会有意识地致力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也是阻碍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一个心理因素。

五、结论与建议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江苏理工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跨文化意识比较淡薄。尽管学生态度水平表现稍好,但跨文化知识缺乏,这影响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交际所要的技能,状况不容乐观。在外语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积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兴趣。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进行的文化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化差异,学会对不同文化的宽容,更要学会移情换位思考,协调彼此的文化差异。英语课堂教学不应只是语言教学而是语言与文化的教学,注重跨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教育部门应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跨文化素养。例如学校每年可以选拔更多的优秀教师,让他们踏出国门,直接感受西方文化,增加文化经历。

通过直接途径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即通过在国外外国文化中生活体验对我们学生还不太可能,我们只能通过间接途径来培养。间接途径有很多,如课外阅读,收听英文广播,观看原版影片、英文图像等,但对我们最现实也最有效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努力创造真实的语言文化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不同课程虽有涉及文化内容,但是部分教师和学生并不十分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从第二部分调查问卷第4题可看出), 应积极利用课堂这一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平台。教师应该把自己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接受先进理念,采用新办法,营造多样化的跨文化氛围。要把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比较中英文化差异有机结合起来,采用中西文化对比教学,加深学生中西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感悟力。

从学生方面看,由于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同语言能力一样,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于依赖英语教师或教材(从第2部分调查问卷第3题可看出)。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应拓宽文化知识获取渠道,积极利用网路等信息技术增加与不同文化交流的机会,如利用Skype等通讯工具广泛接触不同文化。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自己跨文化思辨能力,在跨文化视角中提高自己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多读英文报刊,多听英语广播,多看原版影视资料来广泛接触和丰富文化背景知识,积极参加英语角、英语晚会、专题讲座等课外实践活动,在不断接触英语文化的环境中比较中英文化的差异,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培养跨文化意识,最终形成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Kim, Y. 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 systems-theoretic view. In S. Ting-Toomey & F. Korzenny (Eds.), Cross-cultur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1: 259-275.

[2] Chen, G. M.& Starosta, W.J.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J].Human Communication, 1997, (1):1-16.

[3] Dodd, Carley H. 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4] Ting-Toomey, S. Ethnic identity and close friendship in Chinese-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J].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81, (5):383-406.

[5] Fantini, Alvino & Tirmizi, Aqeel, Explor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World Learning Publications. 1. 2006. http://digitalcollections.sit.edu/worldlearning_publications/1

[6] Byram,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New York: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7.

[7]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8] 高一虹.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9] 宋莉. 跨文化交際法中国英语教学模式分析[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10] 高永晨.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 (2):71-78.

[11] 吴卫平,樊葳葳,彭仁忠.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 (4): 581-592.

[12] Yu Xiaojing, A Survey of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Majors' ICC [D], Shandong University, 2011.

责任编辑 蒋云柯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研讨式教学法对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用的探究
基于语言迁移理论探索二外日语教学改革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专业大学生词汇学习策略调查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