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瓶瓶罐罐大变身”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017-05-30刁国斌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7年5期
关键词:教育活动科学实验科技馆

刁国斌

摘 要 组织科普活动是科技馆工作的重要任务。扬州科技馆的“瓶瓶罐罐大变身”活动既满足了青少年探究科学的心理需求和学习欲望,又培养了他们勤俭节约、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还有助于他们形成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理念。

关键词 科技馆 科学实验 动手制作 教育活动

0 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能源缺乏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和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也正受到不容忽视的挑战。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通过调查发现,来扬州科技馆参观的观众中每30人就会丢弃一个饮料瓶或易拉罐,每年将近要扔掉4万个瓶瓶罐罐。对此,扬州科技馆策划招募青少年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变废为宝!

1 活动构想

目前,对饮料瓶和易拉罐一般采取分类收集,回炉再生产的处理方法。扬州科技馆的教育人员经过研究,认为科技辅导员可以利用这些身边的物品组织青少年进行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等活动。

我们将观众丢弃的瓶瓶罐罐进行搜集分类、清洗晾干作为活动材料,每周六现场招募青少年参与“瓶瓶罐罐大变身”科普活动。围绕各类瓶瓶罐罐的特点、用途和处理方法,开展“五小一想”活动——小实验、小改进、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和奇思妙想。通过活动后的评价环节,激发青少年的参与意识,提高动手操作和发明创新能力,并引导大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2 策划实施

此次教育活动由扬州科技馆联合扬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普及部共同举办。青少年在科技辅导员的帮助下,进行科技实践和创新制作,并通过活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如图1所示,活动分为前期准备、组织实施和活动成果三个部分。

2.1 前期准备

2.1.1 设计活动方案

(1)确定活动主题 此次活动的主题为“变废为宝,共创美好家园”。

(2)设立回收箱 在扬州科技馆以及扬州科技馆科普基地学校设立“瓶瓶罐罐大变身”回收箱,回收保存较好的瓶罐用作活动原料,并将变形或压扁的瓶罐回收至废品收购站,所得经费捐給扬州市希望工程。

(3)成立研究小组 在扬州科技馆网站、微信号以及相关学校橱窗介绍瓶瓶罐罐的利用方法。根据馆内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学生的爱好特长,自愿组队,以“实验研究”、“我改我进”、“巧手制作”、“发明创新”、“奇思妙想”、“调查研究”为研究主题,成立研究共同体,确定研究目标,落实研究任务,撰写研究报告。

2.1.2 调查研究活动

(1)工厂访查 组织青少年到扬州亲亲集团访问,了解瓶罐的制作过程,调查相关资料,了解每年制作瓶瓶罐罐需要多少原材料等,加强青少年对瓶瓶罐罐原材料的感性认识。

(2)馆内调查 每名辅导员、青少年都是“变废为宝”宣传员。如图1所示,宣传员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科技馆内观众对瓶瓶罐罐的处理态度。共有70人接受了调查。关于“您是怎样处理瓶瓶罐罐的?”有40人表示会将其丢弃,有6人表示会将其交给回收站,还有24人表示堆积在家中不处理。关于“您知道的瓶瓶罐罐回收站有几个?”,有33人表示不知道回收站的位置,有14人表示知道1处,有8人表示知道2处,有9人表示知道3处,有3人表示知道4处,有3人表示知道更多。关于“您以前知道瓶瓶罐罐可以做成工艺品吗?”有58人表示知道,而剩余12人表示不知道。关于“您希望以何种方式回收瓶瓶罐罐?”,有25人表示愿意将瓶瓶罐罐带至指定地点,按照一定比例获取小小的纪念品,而有20人表示希望有专门人员上门回收。关于“对于瓶瓶罐罐用于发明方面的事例,您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有45人表示从报刊、电台等媒体得知,有7人表示从亲朋好友处得知,有7人表示从网络得知。

2.2 实施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2.2.1 创作科普实验秀

将废旧的瓶瓶罐罐进行适当加工,作为实验器材,并以青少年喜爱的表演形式,围绕下列专题开展系列小实验,创作科普实验秀。

(1)声学实验 通过不同材质的玻璃瓶、瓶中不同的液体、瓶中水位高低,探究影响发声音量、音调和音色的因素。

(2)光学实验 用玻璃瓶演示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反射、折射、色散等现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等实验。

(3)电学实验 用易拉罐进行演示摩擦起电、电磁感应、短路放电等现象的实验。

(4)力学实验 用塑料瓶验证液体和气体压强的存在;探究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发现液体内部压力、压强的作用效果;找寻浮力的产生原因以及物体沉浮的条件。

(5)热力学实验 用玻璃瓶进行演示固态液化、气体热膨胀、液体扩散等现象的实验,探究影响分子热运动快慢的因素。

(6)化学实验 用玻璃瓶做过氧化氢溶液与氯气化合产生鲜艳的橘红色炫光,通过沉在水底的冰块检测重冰的密度,演示白磷剧烈燃烧等实验。

2.2.2 巧手制作展示

组织“变废为宝露一招”活动,通过展板介绍、现场教学和网络宣传等方法,传授常用变废为宝的方法,激发受众的制作兴趣。鼓励参与者发散思维,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将废旧的瓶瓶罐罐制作成更多更精巧的工艺品,如笔筒、烟缸、储蓄罐、保龄球、放大镜观察架、花篮等。评选优秀作品,举办获奖作品展示活动。

2.2.3 “奇思妙想”创意比拼

开展关于瓶瓶罐罐“奇思妙想,伴我成长”活动讲座,用生动有趣的内容吸引听众,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一个个“古怪”的想法在“不经意间”产生。辅导员对现场收集到的作品进行评选,让观众明白“奇思妙想”就在身边,鼓励观众用自己的慧眼捕捉身边的每一个契机,挖掘自身的创新潜力。

2.2.4 发明创新作品申报

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通过“和田十二法”,瓶瓶罐罐会产生新的创意,在玩中体验并学会这些创新技法,保证“小发明”活动的长效性。一项项发明随之“出炉”:科学调味罐、方便洗衣瓶、双头牙膏、感应奶瓶……这些优秀的小发明中的部分作品还参与了省市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等竞赛活动。

2.2.5 撰写调查研究小论文

参与“瓶瓶罐罐大变身”交流活动的观众,通过扬州科技馆网页、微信号、微博交流创意和作品、制作技巧等,为撰写小论文准备好素材。如研究可乐瓶对堤防的保护作用,将回收的塑料瓶去底后整齐排列,利用合金框架予以固定。由于消浪單元迎浪面开孔,尾部缩减呈圆锥形空腔结构,当波浪穿入前部通孔后在消浪单元空腔内发生紊动,受力基本抵消,从而探究出塑料瓶方阵消浪效果、保护岸坡的作用。

2.3 活动成果

本次活动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参与面广、效果良好。通过此次“瓶瓶罐罐大变身”活动,观众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也得到提升,同时,该活动也发展成为一个系列,在多个方面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具体包括利用瓶瓶罐罐的实验秀35个,优秀“小改进”145个,“小制作”300多件,“奇思妙想”创意262件并最终转化成小发明达58件。我们还收到围绕瓶瓶罐罐撰写的调查报告或课题研究小论文40多篇,评出12名“环保之星”,并进行了表彰。

3 总结与思考

“瓶瓶罐罐大变身”活动具有普及性、层次性、创新性等特点。本次活动围绕随处可见的“瓶瓶罐罐”展开,取材较为容易,创作的作品深受青少年的喜爱。活动实施过程中,青少年互相合作,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成果丰硕。从开展系列实验秀、改进创意,再到巧手制作、奇思妙想,人人都有体验的机会;到发明作品申报、撰写调查研究小论文,按“五小一想”活动逐步实施,活动环环紧扣,成螺旋式地逐步提升。这些都需要发挥参与者的聪明才智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其中小发明活动是重点、难点,培养了青少年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丰富多彩的活动、造型各异的作品、创作成功的喜悦影响着众多观众,无声地渗透、贯彻着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理念。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行走在“变废为宝”的道路上,继续去保护我们的环境,美化我们的生活,共同寻找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双赢之路。

参考文献

[1]刘鹤,王维博.小塑料瓶大世界[M].第二届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优秀案例选编,2014:102-104.

[2]周斌.基于身边材料开展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策略[C]//责任·创新·发展——上海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辅导论文征集论文汇编,2008:62-65.

[3]徐青芳.瓶瓶罐罐大创意之动物立体造型[N].中国教育报,2015-10-11(03).

[4]李继香,陈前程.和田创新十二法在创意新产品上的应用[J].安徽科技,2016(2):30-33.

猜你喜欢

教育活动科学实验科技馆
科技馆一日游
“天宫”上的科学实验
我在四川科技馆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谈能力探索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
企业基层单位两学一做中领导的作用
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将于4月发射
参观诚毅科技馆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