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抗日战场今日红色课堂
2017-05-30杜晓娜
杜晓娜
“1944年,香屯村被五六百敌人突然包围,第二区游击队队长卫兴顺,指挥战士们奋力突围。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突围失败,卫兴顺慷慨就义,牺牲时年仅26岁。”在延庆区大庄科乡,红色后代昌延联合县县委书记曾威之女曾遠明,满含热泪地向參观者讲述平北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这里的革命故事。先辈们的英雄事迹,带领参观者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大家在追忆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精神。
大庄科乡位于延庆区东南部深山区,在战争时期是平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曾涌现出大批抗战烈士,著名的八路军老十团、老四十团等部队曾活跃在这里,为当地留下了大量红色遗产。近年来,延庆区通过深入挖掘这些红色资源,建立开放式红色体验基地,昔日抗日战场变成了今天的红色课堂。
整合红色资源 建设体验基地
为重新梳理平北抗日根据地在延庆地区建立发展的历史,延庆区党史办和平北纪念馆专业工作人员多次到大庄科乡实地考察。在众多党史工作者的努力下,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史重新展现在大家面前:“1938年,平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大庄科乡沙塘沟村诞生;1940年,昌延联合县政府在大庄科乡霹破石村宣告成立,成为我党在平北地区成立的第一个基层抗日政权……”
在抗日战争中,延庆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近百名烈士以身赴难、为国捐躯。革命先烈们奋勇杀敌、为国献身的故事在村民中口口相传,延续至今。为搜集这些感人故事,大庄科乡多次走访红军后人,整理出白乙化、徐智甫等一大批为民族解放和独立而英勇献身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党性教育有了鲜活的素材。
“1940年,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十团团长白乙化,在沙塘沟村被伪满洲军3000余人包围,他带领十团官兵和县游击大队凭借有利地形,打退敌人7次冲锋,击毙伪营长苏庆生等300余人。”红军后人陈超向党员干部讲述抗日英雄白乙化的故事。
战争结束后,大庄科乡留下众多革命遗址。为保护这些遗址,从2005年起,延庆区多次对这些遗址进行维护修缮,尽力为后世留下这些宝贵的红色记忆和资源。2005年,延庆区投资9万余元对沙塘沟战斗遗址、第一批党员活动旧址、消息树旧址、八路军供给处、藏粮洞等5处景点进行部分恢复。2011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霹破石村的昌延联合县政府旧址进行简单修复,复原部分革命题材口号标语。随后,对沙塘沟反击战遗址、反扫荡藏粮洞遗址、白乙化烈士纪念雕像等多处遗址进行修缮。在此基础上,2016年10月正式启动大庄科开放式红色体验基地。
创新教育形式 丰富党课内涵
战争时期,这里金戈铁马,硝烟弥漫;和平时代,这里祥和宁静,世外桃源。巍巍青山,潺潺流水,诉说着曾经的苦难与辉煌;馥郁桃花香,淡淡南瓜味,细数着过往的艰辛与不易。红军后人曾远明说:“在八路军到平北的时候,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吃的,土豆、南瓜都吃得格外香甜。在那个年代,有一口吃的就意味着能活下来。”
为深化体验效果,让广大党员亲身感受长征精神,大庄科乡开放式红色体验基地精心设置了多种体验活动,探索党性教育新模式。以沙塘沟、景而沟、霹破石、里长沟、董家沟、铁炉、慈母川“红色后七村”为核心,设计4条行军线路。行军途中组织参观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沙塘沟战斗遗址等,并邀请红军后人讲述革命英雄的故事。此外,参考当年革命根据地的食品,设计推出了以土豆、南瓜汤和咸菜为主要内容的红色体验餐。
2016年,来自中央和北京市12家单位的400名党员群众代表,在这里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长征精神。2017年,首都高校师生、延庆区委党校培训班学员、驻村第一书记和纪检干部500余人来到这里参加“追寻先辈足迹,继承红色基因——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红色体验活动。
注重成果转化 延伸教育成效
为进一步延伸体验活动成效,推动成果转化,延庆区在全面开放红色资源的基础上,还积极探索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党课新模式,通过情景式、案例式、互动式等多模式教学,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鲜活,大大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实效。延庆区委党校培训班学员纷纷表示:“我们要继承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传承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敬业奉献,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新华社北京分社等多家单位相关负责人表示:“体验活动受到广大党员干部欢迎,会继续组织大家前来参加党性教育。”依托红色体验基地,延庆区积极开展结对共建、公益帮扶等活动,目前已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等10余家单位党组织建立起结对共建关系。
红色体验基地的启动和发展也为革命老区大庄科乡带来了新机遇。大庄科乡明确了“红色体验基地、慈孝传承之乡”的发展定位。2016年,全乡接待游客26万余人次,带动革命老区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村里来参观旅游的人多了,农家院也红火起来了,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大庄科乡沙塘沟村民王金荣高兴地说着这几年村里的可喜变化。
(作者单位:延庆区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