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业梦想”铺就舞台
2017-05-30
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留学生创业园(简称留创园)、蒲公英国际青年创业驿站、常青藤创业研究中心……走近刘刚办公室,10多个牌子挂得满满当当。不难看出,“创业”是刘刚众多身份中共有的标签。
跨进办公室,迎面走来刚从贵州出差回来的刘刚:中等身高、微胖身材、神态中难掩疲惫。“这段时间马不停蹄,就是在帮助3名大学生的成果落地。”寒暄之后,刘刚立刻进入正题。
刘刚,一手创办留创园、率先引入“学分制”“创业导师制”辅导创业,汇聚了一批有责任、有理想的创新人才落户石景山留创园。
创业梦想照进现实
刘刚骨子里就有股“闯劲儿”。1994年大学毕业后,刘刚先后到多家软件、科技公司工作,在公司运营、管理、产品推广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骨子里的“不安分”促使他一直想创办属于自己的公司。2005年刘刚开了一家软件咨询公司,公司不到一年便倒闭了,之后刘剛又开办了幼儿园,而这次,不到3个月就宣告失败。
回顾自己不成功的创业经历,刘刚掰着指头,给记者总结了几点教训:“创业,空有热情和干劲不行,还得做好市场、资金、渠道筹划,更要深刻领悟创业精神。”
2006年初,中关村科技园石景山园随着首钢搬迁调整应运而生。刘刚感到机会来了——石景山区需要填补产业空白、也最需要观念、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他把目光瞄准了因金融危机归国创业的留学生,入园创立了留创园。刘刚对入园企业有一个要求:入园之初,创业者要接受一堂红色思想教育课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刘刚觉得要首先唤醒这些刚回国大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让他们扎根祖国的土壤成长、发展。同时,他千方百计为留创园寻找政策支持,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政策的支持、优质的服务都不是帮助企业创业成功的关键。”刘刚直言,他又一次想起了创业失败的自己——那个迫切需要成功领路人的创业者。刘刚决心要帮入园企业选聘一批创业成功、乐于分享的创业领路人。
乐普医疗董事长蒲忠杰就是其中一位。蒲忠杰至今记得刘刚第一次上门时的情景。没等秘书介绍,眼前这个耿直男人就开门见山:“石景山留创园要组建一支‘创业导师团队,我们想聘您作为第一批导师。 ”蒲忠杰有些莫名其妙:“我不是教育行业的,也不在咨询公司,能给你们提供什么?”“我关注您的企业很久了!我想请您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初创企业分析查找产品、市场、技术方面的‘病灶,让企业更具爆发力。”“老弟,创业前就有这种课,我能省下至少200万呀!”蒲忠杰被刘刚的真诚打动,欣然接受邀请。
知名企业家免费做初创企业一对一“创业导师”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批想成就创业梦想,又为眼前难题所困的创业者被吸引来。“突破电气公司的董事长林海清加入我们导师团队后,一对国家级电焊专家父子,就为他专门举家从上海搬家到留创园。”精准帮扶,让这家企业早已走入快速成长期,这对父子也成为了创业导师。“导师队伍就这样越来越大了!”喝下一口沏得酽酽的茶,刘刚谈兴更浓了。
为企业注入负责任的基因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瓶颈千差万别。企业成长起来后,刘刚的留创园,还能提供养分,助力发展吗?光年无限公司创始人俞志晨用他的经历给出了答案。
2009年,刚毕业两年的俞志晨找到刘刚,要用手中不到3万元的积蓄,开发一款手机应用程序。刘刚感到不容乐观:“一个普通程序员用3个月的工资就要做当下最时髦的事情,渠道、市场、资金一点也不具备,我和一名创业导师碰了个头,觉得他这样肯定不成功。”俞志晨不甘心,还是决定背水一战。
不出3个月,项目夭折了。小俞再次找到了刘刚。刘刚想了想,帮他联系了一笔支持资金,鼓励他入园,去推介会、见投资人,请创业导师帮他调整创业方向。有了强大的内容和资金渠道,俞志晨的公司得到快速发展。他们研发的一款名叫“虫洞”的产品最终植入了三星电视、HTC手机中。俞志晨成功了!但当一家国际公司估价1亿元购买“虫洞”时,他犹豫了。
这时,刘刚将他带到了自己建立的“党员工作室。”指着墙上一幅幅历史画面,给小俞讲述了建党初期那段苦难而辉煌的岁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肩负的理想和责任。让成长阶段的创业者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刘刚对他们最重要的帮扶之一。
听了刘刚的分析,经过反复思考,俞志晨拒绝了这家公司:“技术卖给国外公司,虽然我有了一辈子花不完的钱,但国人可能再也用不起这款产品了,这不是我追求的创业理想。”在刘刚鼓励下,俞志晨继续拓展业务,立志把这个项目打造成大家“用得起,用得好”的产品。现在,这家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领军者。
“我们真正想要支持的创业者,不仅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人,更是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创新者。”这是一位创业者的情怀,更是一名非公企业党支部书记、一名共产党员的真挚心声。
在大学生中播下创业的“种子”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京津冀协作不断加强,刘刚骨子里的不安分,又“冒”了出來。他有了新的想法:“留创园党支部怎么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怎么实现产业转移协作?”
刘刚首先想到的是落脚距北京仅150公里的保定市。因为这里是除去石家庄地区,大学生聚集最多的地方。“能在25万在校生中,播下一颗颗创新的种子,那么它就很有可能让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说做就做。2016年,他筛选出7名创业导师,一同参与到河北大学的创业理论课程中。因为在学生中反响热烈,这门课程也成了中国的大学中第一门计算学分的创业课程。
仅靠大学生创业远不能实现产业转移,为让企业在这里生根,刘刚走得更远。在没有任何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他将一些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引导进入保定市的创业园区,同北京的资源实现共享,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