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更加和谐的新青海
2017-05-30鄂崇荣
鄂崇荣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更加和谐的新青海,就要使社会和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人与自然和谐”。描绘的具体蓝图是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得到及时反映和协调,社会公平正义彰显,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既保持和谐稳定又充满生机活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能力显著提升,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度有序利用自然,绿色消费成为全社会的自觉。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多语言共享。千百年来,在长期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青海各民族间兼收并蓄、相互依存,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探索和总结出的“班玛经验”“藏传佛教寺院三种管理模式”“三基建设”“青甘川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等青海智慧和青海经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在藏区的执政经验,为中央治理民族地区、治理藏区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思想。特别是“从努力实现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新思路的提出,在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原有蓝图上定制了新坐标,在有效承接过去青海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成功实践基础上继续高位推动,不断巩固提升了创建成果。青海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藏区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贫困家庭学生实现15年免费教育,城乡近三分之一人口改善了住房条件,减贫人口近百万,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5%。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养老、医疗、低保等基本实现全覆盖,青海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和谐。
建设更加和谐的青海,青海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必须以新视野谋划新思路,以新举措推动新发展,努力在“四个转变”中不断开辟青海发展的新境界。“四个转变”是立省之本、省情之要、强省之策、富民之计,其核心分别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凝心聚力、提高站位、转型发展。每个转变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既包含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又确立了正确方向、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其中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轉变”,不仅是“四个转变”重要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建设更加和谐青海的正确路径与重要保障,与其他三个转变、三个更加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建设更加和谐的青海,将涉及涵盖青海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领域和层面,将有效融合青海与全国全面同步进入小康的近期目标和实现中国梦的远期目标。王国生书记指出:“只有把青海放在全国大局中去谋划,才能找到优势、找准方向,扬长避短、借势发展”。过去,青海建设实践中,不但深受国家“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普惠政策红利,而且还受益于国家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开展对口援青等特殊政策红利。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推进,江河源头重现千湖美景,祁连山、青海湖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深入实施,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青海迈入高铁时代,西宁至六州全部通高速公路,“一主六辅”民用机场格局基本形成,均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息息相关。
未来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更加和谐青海建设需要“站在青海看青海、跳出青海看青海、面向未来看青海”的战略眼光审视,需更加深入研究和把握国家战略走势,找到更多结合点,需紧扣强化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国家战略资源接续地功能、承东启西纽带支点功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对口援青、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国家战略。把更加和谐等诸多建设内容和目标融入到国家总体战略中,争取大项目、大投入,搭上国家发展的快车,在推动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同时,不断增强青海全域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兰新铁路第二复线工程、格尔木至拉萨输变电工程的完工,格尔木至敦煌铁路、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格尔木至成都铁路开通,青海作为西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欧亚、南亚大陆桥重要通道的地位将越来越突出,在稳定我国西南、西北边疆方面的地位将愈加突出。
民族团结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提供重要保障,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建设更加和谐的新青海,使社会和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人与自然和谐,需要认真践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求,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推动先进区创建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拓展,着力解决影响民族团结稳定的深层次问题,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深化“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教育,最大限度汇聚社会共识“公约数”,画好和谐共进“同心圆”,汇聚起各族各界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的强大合力,不断筑牢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巩固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的良好局面。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考核奖励制度,完善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地方性法规。创造性地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大对藏区和人口较少民族支持力度,加快我省与甘川交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加强宗教事务和宗教场所管理,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的积极作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