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享单车看金融创新
2017-05-30康贤军梁昌盛
康贤军 梁昌盛
颜色醒目的共享单车,犹如雨后春笋般遍行于城市的街头巷尾,俨然成为城市里一道亮丽风景。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 “扫一扫”的交通便捷,悠然地享受着共享经济带来的实惠。纵然飞机可以腾空万里,高铁可以纵横千里,但恰恰这最后“三公里”的便利最为贴心。
它本应凡物,因网而通灵
互联网的今天,“世界普遍联系性”有了更现实的意义,不同行业之间已不再有难以逾越的障碍,每一次行业的碰撞和融合,都可能引发变革;权威的言辞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普通人的个性和思想可以任性表达,平凡的行为亦能够有不平凡的影响。互联网带给世界的不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的转变,平等、创新、开放、协作、共享已经成为世界发展主旋律。不知不觉中,互联网基因已经嵌入我们的DNA,影响了我们的衣食住行,习惯了社交平台的分享与点赞,习惯了“扫一扫”的生活便利,习惯了滴滴出行……
当互联网浪潮来袭,挑战与机遇并存,敢于迎浪而上,才能乘风破浪、直挂沧海;固步自封,任其淹没于浪潮之中,终将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
互联网+APP+传统自行车,这些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元素,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而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却是一项“互联网+”的创新典范,创造了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顶层设计叫好、市场叫座。共享单车正像是互联网浪潮扬起的众多风帆之一,正在起航!
互联网浪潮下,直面挑战与机遇
共享单车,从规模生产直接对接消费使用,省去了中间销售环节,激活了自行车生产和消费,让本无市场亮点的自行车行业换发了新生。其成功的背后,既有互联网技术的推波助澜,也反映了近年来经济环境、金融竞争格局、金融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
银行“嫌贫爱富”的本性,造成了金融服务的空白地带,正是这些银行服务不好、服务缺位的空白地带,塑造了互联网金融公司产生及迅速发展的土壤。恍如当年,农信社脱钩于农行,一穷二白地深耕于农村这块土地,也正是这块被各大商业银行“抛弃”的土地,成就了农信社如今的显著成绩。然而,相较于农信社缓慢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势头近乎野蛮,短短一段时间,就取得了银行不可能匹及的增长规模。迅猛的势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快速蔓延和波及各家银行。银行的行业壁垒正在降低,竞争将日益激烈,包装者、替代者、变革者已经出现了:包装者已经完成信用卡、银行卡等支付功能的包装;互联网金融产品已经成为可供选择的替代产品;变革者正在试图通过移动互联网+数字货币等关键技术变革金融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明确了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鼓励金融创新,首次将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等列入其中,这意味着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将获得更充分的创新空间、更宽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对于所有的金融机构,无论是传统的银行、还是互联网金融公司,机遇是平等的,挑战却有不同!
互联网金融公司,平台优势明显、创新能力强,但经过近几年野蛮生长,面临着风险高、泡沫化以及监管等挑战。传统银行发展稳健,具有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丰富的网点以及积累的雄厚资源,但也面临着持续攀升的不良贷款率,资本、资产、资金配置不合理,现有的系统和平台独立与封闭问题。
或许现在谈论传统银行被替代、被颠覆,危言耸听、为时尚早。但当互联网金融慢慢地从外到内地吞噬或替代银行的某些职能,当技术变革足以实现“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當大众参与、自主定义的“银行”变成现实,传统银行是否还能无动于衷?
唱共享主角,谋金融创新
共享单车融合了诚信、共享和普惠的元素,这些元素正是人们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诉求,也切合了当下金融创新发展的方向。
诚信、平等、信息对称地参与经济活动,是人们一直以来的渴望与期待,也是人类不断为之努力的发展进程,从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等经济形态,再到如今 “互联网+”新经济形态的构建与探索;从石头、贝壳、黄金、纸币等多种货币形式,到如今数字货币的积极探索。不论何种经济形态、何种货币形式,可信度更高、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信息更透明,始终是经济活动的内在本质要求。
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共享经济应运而生。共享经济,促进了社会征信水平的整体提升,契合了人们平等、信息对称地参与经济活动的诉求。它致力于创造一个大众参与、富有效率、共同富裕的世界,这也许就是人们期待已久的“柏拉图世界”,是人类对经济形态不断探索与追求的新归宿。异军突起的互联网公司,已成为了先行军,Airbnb、Uber、滴滴、摩拜等,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正创造和主导着新的商业模式。
本质而言,共享金融与传统金融是一致的,共享金融延续了金融的发展主线,它不仅涵盖了互联网金融、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等一系列金融的演进方向,更是对金融创新寄予了新高度和新要求。
在此,共享单车为我们打开了金融创新的思路,我们可以从理念、技术、商业模式、服务实体经济等多方面入手进行创新。
(一)产品和服务
共享单车作为一个产品和服务,互联网基因、绿色、环保、服务大众是亮点。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产品、服务的优势和特征,加快推进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与应用,把互联网的基因嵌入到产品、服务以及渠道,在产品、服务上实现转型创新;依靠移动互联网技术,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共享金融,不断延伸金融服务触角,不断拓宽金融服务面。加快发展绿色信贷产品,支持绿色、环保的企业与商业模式的发展。
(二)金融科技系统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各家银行不断升级和提升核心账务系统,并以核心系统为基础衍生出众多的应用系统,由此筑起了各自科技信息的“王国”。但是,这样的系统仍然遗留着二十世纪的影子和思想,它封闭、独立、效率低、臃肿。同时,银行之间的账务系统彼此独立、信息割裂,需通过清算中心进行信息交互、对账,流程长、效率低、成本高。显然,这些特征与开放、共享、效率高的本质要求是相悖的,亟需重新构建二十一世纪的金融科技信息系统。
区块链、数字货币、金融科技等具有颠覆意义的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热点。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基于新技术的系统构建研究与实践,找准时机,实现系统的自我突破、自我颠覆,形成科技核心竞争力。对于一些中小金融机构,要更多地结合自身的实际、定位,采用跟进、合作等策略,充分利用已有成果或公有云的服务资源。
注重科技整合能力、运行管理能力的创新。金融机构科技信息系统项目数量多,创新亮点不足,存在着系统庞大、配置不合理、资源重复、利用率低等诸多问题。因此,应进一步梳理和整合现有的系统资源,合理优化和配置系统资源,减少系统之间的摩擦,实现系统的高效、安全、稳定、经济。在此,基于多数据中心的资源调度、高效运行管理是值得探索与研究的方向。
(三)金融服务平台
构建服务面宽、覆盖面广、参与主体多的开放与共享的金融服务平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实现资源共享、要素共享。从横向上看,既能够实现本行金融资源的集中与共享,又实现同业、跨同业的金融资源共享;从纵向看,既服务于本行的客户,又面向互联网所有用户。从内容上看,既有丰富的金融产品,又结合了众多的生活场景,贴近生活,服务日常;从渠道上看,既有实体网点,又有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以及众多的合作平台;从参与度上看,它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互动性,个体、企业都可以共享自己所拥有的金融资源,可以表达自己金融的诉求,可以直接参与金融产品与服务。从职能转变上看,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服为中心”的根本转变,突出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金融机构参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与经营的,共享实体经济的发展成果。
(四)实体网点
实体网点是面向客户服务的重要聚道,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但是随着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众多渠道方式的不断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深入人心,这一优势逐渐弱化,并且因其高额的运行成本可能成为改革发展的包袱,因此实体网点转型创新同样重要。
强化实体网点的服务针对性、体验性、便民性以及宣传和形象作用。推行开放、共享网点,扩宽网点的服务面、增加网点的服务职能,将网点作为共享金融服务平台的重要窗口——既面向本行客戶,又面向公众。依靠科技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效率,提供多种场景式的服务,增强客服体验。
(五)服务实体经济
共享单车的基础和载体是自行车,靠的是实体经济的支撑。因此,金融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服务实体经济,不仅要在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方面下功夫,还要在企业生产经营、转型发展等方面下功夫。既要让企业能够生产起来,又要让企业能够生产下去。金融机构应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大对市场经济的研究与分析,掌握经济发展趋势、市场变化规律,为企业在投融资、经营、信息情报、行业分析等方面提供服务。
共享单车反应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变化,弱化了所有权的重要性,凸显了使用权的价值性。金融机构可关注租赁市场的创新发展方向,以及围绕使用权的金融产品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