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磋琢磨筑匠心

2017-05-30季广花

心理与健康 2017年8期
关键词:手艺人木工精益求精

季广花

村子里的男劳力进城干建筑工的较多,据说凡是带“匠”字的薪水都高,每天达二三百元,像木匠、泥瓦匠、钢筋匠等,而无任何技术含量的“小工”,每天只有八十元。同样都是出力干活,为什么薪水差距竟然这么大呢?原来就在于你是否是“匠”。

匠”字是个会意字。外框“匚”是口朝右可以装木工用具的方口箱子,其中的“斤”就是木工用的斧头,所以最早只有木工才叫“匠”。當然,后来意义广为引申,泛指精通某项技术的手艺人。大艺术家齐白石先生有一方印叫“大匠之门”,这是老先生为了不忘自己木工出身的经历而刻制的。当时齐白石老人在京城刚刚落脚,以鬻印为生,人家看不起他的木工出身,说他刻的印不行,只不过是个匠人,但白石老人却引以为自豪。正因为他木工出身的经历,给他的篆刻和绘画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让他终成一代大师。

一项手艺如何达才能到精湛水平?一个人如何才能修炼成“匠”?古人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心一意地做手艺,就是静下心来把眼前的事情做精、做细、做久,做到极致,就是那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匠心”就是用简单的心做单纯的事。匠心是日本企业的一丝不苟,是瑞士品牌的专注严谨,是手艺人的几十年如一日的铁杵磨针,是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改善工艺,享受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追求完美和极致。《论语》中讲“吾日三省吾身”,这不就是对自我的切磋琢磨之道吗?每日自省三次,自问几遍,想要在逆水行船中令人生和技艺更进一步,这实在是再基本不过的要求了。

很多时候,教师被称为“教书匠”,有人认为这是对教师职业的偏颇窄化的理解,我却从中嗅出对老师细心、耐心、爱心、恒心和静心的职业特点的赞美。做教师,就得像个手艺人一样沉浸其中,心无旁骛,在激情飞扬和挥汗如雨之中,享受教育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和幸福。人生需要历练,“匠心”需要磨难。战将起于硬仗,千里马出自原野。拥有“匠心”的教师,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真正做到“匠心独运”。切磋琢磨,知易行难,用心恒为即成功,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绝非一日之功!

其实,不少单位也在为个人成长搭建平台,提供服务。为深入推进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每学期学校组织开展“磨课”活动,老师们不惧压力,全力投入,精益求精。在自己精心备课的基础上,经过备课组说课、试讲、修正、再试讲、正式公开研讨课、评课等环节,磨炼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施教能力。“磨课”教师的教案数易其稿,课堂教学多次试讲打磨,有的老师“磨课“试讲就讲了4次之多,有些科组为了推进“磨课“的深入,还进行同课异构的公开课研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探究研讨,将教学研究活动推向深入。

教育是慢的艺术,看似重复劳动,其实重复中充满着各种变化与可能。这就需要教师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育人,横下心来磨砺,像于漪老师那样一生秉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初心,本色不改,在喧嚣中独守一片平淡,在繁华中坚持一份简单,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精益求精,化茧成蝶,润砾成珠。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教育路上的行者,我们需要像工匠一样热爱自己的工作,切磋琢磨,追求“险峰上的无限风光”,将自己的理解和美学价值赋予其中,自成境界,臻于至善。

猜你喜欢

手艺人木工精益求精
创新务实谋发展 精益求精铸辉煌
精益求精,“质”行全球
A new beginning
基于特征参数化的木工CAD/CAM系统
维吾尔族手艺人
木工课——《野孩子乐队》
累并快乐的手艺人
光影视界
纪宇:木工让我寻找到自己
推陈出新 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