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与高校“双创”教育发展①

2017-05-30邱婷

中国商论 2017年9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创高校

摘 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推动江西省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高校“双创”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应适应其发展需求,抓紧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双创”教育体系,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举措,从而为其发展培养和输送兼具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校“双创”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3(c)-117-03

1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及其对高校“双创”教育发展的要求

1.1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况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作为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随着江西省“六个一”科技创新工程的推进,2010年出台并经过2016年修编后,确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航空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锂电及电动汽车、文化暨创意、绿色食品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江西省经济发展正处于迈向创新驱动、提升增效升级的新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推动江西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校“双创”教育发展的要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有着强烈的依赖,对企业人才知识结构有较高要求,需要系统、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予以保障。高校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为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双创”教育作为顺应时代要求的创新教育方式,理应承担起培养和输送人才的责任。

“双创”教育是通过鼓励学生有效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创造,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作品化,使其具备独立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双创”教育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兴起,已成为高校培养人才、提升毕业生创业就业率、增强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新途径。“双创”教育的实施将为“双创”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鲜血与活力。高校“双创”教育如何顺应时代,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养和输送所需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体来看,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区域特色逐步鲜明,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撑。目前江西省人才总量足,但一般性人才多,整体素质偏低,创新创业人才缺乏,远不能满足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江西省正处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关键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是发展重点,创新创业人才等高层次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是实现的保障,高校“双创”教育对接产业发展所需是必然趋势,也势在必行。

2 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校“双创”教育发展的作用

2.1 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专利发明授权量与产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人才,高校需要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与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高校应抓住这一发展契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2.2 推动高校“双创”教育体系完善

我国的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其纳入教育发展规划之中。高校应积极践行“双创”教育理念,探索“双创”教育模式。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对高校“双创”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大背景下,构建新常态下大学生“双创”教育体系是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接轨的良好契机与载体。

2.3 有利于推动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培养出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双创”教育推行的背景下,目前高校在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从事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和“双创”实践工作的很少,往往与实践脱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倒逼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及优化,要求高校构建多元化的師资队伍,多渠道多方式充实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 江西省高校“双创”教育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1)应重构各类课程和教学体系。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重构的课程体系应该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和创新创业型人才所必需的创新和创业知识。这些课程可以根据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传授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要结合产业发展导向,注重创新精神培育和创业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2)要加强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要求高,“双创”教育有助于培养实践能力强、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人才。高校可以专设创业学院,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地、创新实验基地、科研项目孵化基地、社会实习基地和注册培训基地等建设。同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关园区及高科技产业园区合作建设创业园,并设立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负责组织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

(3)创新培养机制,注重校企合作。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能有效地实现双创培育目标,同时也使人才培育与社会接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效对接。高校可以利用专题讲座、专业辅导等多种形式把企业家“请进来”,让学生了解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实践,同时企业家把学生的创作、想法和计划“带出去”,让更多的创新创业项目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成长。

3.2 高校“双创”教育体系的完善

(1)应树立战略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改革“双创”课程体系。“双创”教育,理念先行。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有高校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热衷于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计划比赛、设立创业中心等,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各环节,忽视创新精神培育和创业能力的系统化培养。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树立战略性的长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2)改革“双创”教育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教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的直接体现,它决定着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高校应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和人才需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素质培育为目标,增加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培养应用型人才。因地制宜地对不同专业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对接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3)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高校还应从学科課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到环境课程,构建系统性“双创”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等分层分类开设针对性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如“创新理论”、“创业实务”、“创业管理”、“市场调查”等列入必修课,将“网络营销”、“投资学”、“项目管理实践”等列为选修课,将“沙盘模拟训练”、“创业计划训练”、“拓展训练”等设置为必修或选修的实践课程。通过多样化、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4)创新“双创”教育的教学方式。为了更好地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在“双创”教育中,应该采用多元化、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不拘泥于课堂教学,可增加与企业合作实训、举办创业者讲坛、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高校应将“双创”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积极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双创训练类、竞赛类、体验类和孵化类基地等为搭建学生“双创”平台。也可以为创业的学生提供平台、机会和资金,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形成良好的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

(5)营造良好的“双创”教育环境。优良的教育环境是培养方案实施和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高校应在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加强环境建设:硬环境是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经费、基础设施等物质保障措施的完善;软环境指学校鼓励创新和创业、宽容和奋进的学术氛围和积极的校园文化,还包括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为“双创”教育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多元化的教师队伍

(1)建立科学合理的“双创”教育评价体系。高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人才,能否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目前,高校很多教师自身不具备“双创”意识、素质和能力,在现行的职称评定和业绩考核制度下,教师在“双创”工作中投入精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高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双创”教育给予更为合理的评价和奖励,采取鼓励的政策,在职称评定和绩效评价方面给予“双创”教育工作及成就以合理比重,或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从而在体系上保障师资队伍的成长。

(2)鼓励高校教师“走出去”。教师知识多元化、经历丰富化、眼界开阔化、思想开放化、思维活跃化,才能将“双创”精神和素质有效传递给学生。应鼓励教师“走出去”,可以鼓励采取挂职锻炼的形式,教师在企业实践中锻炼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3)将有实践经验的人士“请进来”。高校在培养方案框架下,灵活设置课程,针对学生专业、年级的特点,聘请各行业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及相关人士、有创业经历及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兼职,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借助校友联合会,邀请有志之士参与学校的“双创”教育。

(4)加强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深入挖掘各学校的资源,学校之间可以实现联动,推动较强的师资在高校之间的交流和流动。同时,借助校企合作,积极向产业领域和企业界拓展师资来源。

4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在当前高校积极推进“双创”教育的背景下,对“双创”教育提出了要求。高校“双创”教育在培养方案、教育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尚有诸多不足。因此,应结合高校“双创”教育现状,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为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喻晓艳,孙琳琳.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基于云南高校的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6(04).

[2] 许晓冬,孙晓程,等.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05).

[3] 何影,张利南.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聚合探析——以社科类专业为例[J].对外经贸,2016(04).

①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长江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江西省战略产业选择研究”(14YJ29)。

作者简介:邱婷(1977-),江西景德镇人,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创高校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