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
2017-05-30谢以佐
谢以佐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通过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党。长征中,为纠正以军事路线为主的错误路线,党内开展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有记录的中共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有30多次,遵义会议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次会议。遵义会议之所以成为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和伟大的成人礼,正是党内生活发挥作用的结果。
一、历史回眸:命运攸关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的召开经过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历史地看,遵义会议前的三次会议,盡管每一次会议都是问题倒逼的结果,但客观上推动了遵义会议的召开,可以看作是遵义会议的预备会议。遵义会议后的三次会议,也是问题倒逼的结果,但客观上推动了遵义会议的贯彻落实和完善,可以看作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深化。
(一)會前酝酿:充分的争论与准备
遵义会议的“会前酝酿”时间较长,它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决定长征前就开始了。但真正的“会前酝酿”是通过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三次会议完成的,这三次会议实际上可以看成是遵义会议的三次重要预备会议。
因为“左”倾错误的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丢掉了根据地,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军事指挥的错误,又导致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过了第四道封锁线湘江,中央红军已损失过半,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广大指战员对“三人团”及其错误指挥不满的情绪达到顶点。“到哪里去”“怎么走”的争论日益升温。
1.通道会议:争论改变方向。
1934年12月11日,中央红军占领了通道县城。站在这个“通道”上,必须作出选择了。12月12日,中央在通道召开了紧急的军事会议。在这个讨论红军行动方向的紧急会议上,博古、李德坚持前往湘西,提出让平行追击的薛岳部超过去,红军在其背后向北转,与贺龙、萧克会合。毛泽东坚决反对,力主西进,向敌兵力薄弱的贵州进军。这个建议经过争论,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毛泽东第一次获得了多数人的支持。
2.黎平会议:争论改变目标。
通道会议并没有彻底解决到“哪里去”的问题。1934年12月14日,中央红军攻占贵州省黎平县城,18日,中央在黎平召开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会议经过激烈争论,以少数服从多数,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中央政治局在战略方向上基本统一思想,明确了红军前进的方向和新的落脚点,实现了战略目标的转移。同时在黎平会议上还有一个重要决定:根据中央领导内部从湘南开始、在通道激化了的有关第五次反
“围剿”以来军事指挥的争论,决定渡过乌江到遵义地区后,再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黎平会议后,毛泽东参与最高领导层工作。
3.猴场会议:争论坚持方向。
黎平会议后,红军按毛泽东“避
实就虚”的正确主张行动,挥戈西进遵义。而仍掌握红军领导权和指挥权的李德、博古仍顽固坚持“左”倾错误,坚持不过乌江,力主回头到湘西。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在猴场召开会议,经过激烈争论,会议批评和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通过《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坚持建立川黔边新苏区的目标不变,并规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作报告”,这在实际上取消了李德的军事指挥权,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拉开了序幕。
通过通道、黎平和猴场这三次会议,不但解决了行军路线和战略战术问题,更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做好了思想上、理论上、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充分准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被多数同志逐渐接受和认可,以王明等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进一步得到批判。遵义会议的召开已水到渠成。
(二)会议成果:显著的成效与转折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重点围绕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展开了长时间的讨论。首先,由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在报告中极力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辩护。接着,周恩来作了军事领导工作的副报告,主要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战略战术及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并主动承担了责任,作了自我批评,也批评了博古和李德。张闻天作了长篇发言(毛张王提纲),这个发言后来被称为“反报告”。他指出博古的报告基本上不正确,并做了较为系统的批判。紧接着,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着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以及博古在总结报告中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辩护的错误观点。王稼祥、朱德、刘少奇等多数同志在会上发言,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
会议经过激烈地争论,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作出了四项决定: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对于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会后,委托张闻天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2月8日在扎西由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
《决议》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战胜川、滇、黔的敌军,在那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三)会后贯彻:曲折的过程与落实
遵义会议后召开的扎西会议、苟坝会议、会理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深化。
1.扎西会议:遵义会议的继续。中央红军北渡入川受阻,1935年1月30日一渡赤水来到川、滇、黔交界地区,召开了系列会议,统称扎西会议。一是对常委进行了分工,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在党中央负总责、毛泽东作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二是讨论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并决定在部队中传达贯彻;三是根据敌情变化,改变了遵义会议关于渡江入川的战略计划,决定回兵遵义地区,以川滇黔边境作为新的发展地区;四是决定对部队进行精简缩编;五是对留在中央苏区的红军的战略方针和湘鄂川黔苏区的工作进行了首次研究部署,并对白区党的工作进行了安排。
2.苟坝会议:遵义会议的深化。1935年2月18-21日,中央红军挥师东进,二渡赤水返回遵义,于2月24-28日,连续攻占桐梓县城、娄山关,二占遵义,取得了长征以来的最大胜利。3月4日,经张闻天提议,由中革军委发出命令,决定特设前敌司令部,委托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3月10日,红一军团领导发来“万急电报”,建议攻打打鼓新场,因为前敌司令部朱德和毛泽东在是否进攻上发生分歧,10日下午,张闻天主持召开了20人左右的紧急会议。经过讨论,绝大多数人赞成进攻。只有毛泽东一人全力据理反对。毛泽东甚至以辞去前敌政委力争仍不奏效,最后会议以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作出了进攻的决定,毛泽东的前敌政委也被表决掉了。会议指定周恩来负责拟定作战命令,进攻打鼓新场之战箭在弦上。第一天的会就这么不歡而散了。第一天会后,毛泽东忧心如焚,坚持认为攻打打鼓新场将会遭受重大损失,甚至随时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于是连夜提着马灯来到了周恩来的住处,做了深入地沟通,认真分析了进攻打鼓新场的利弊得失,说服了党中央最高军事领导人周恩来,又一起说服了朱德,没有发出作战命令。3月11日,根据周恩来的提议,张闻天又主持召开了会议,毛泽东对前一天的态度做了自我批评,与周恩来和朱德一起力陈利弊,说服了参加会议的20余人,经过民主决议,重新作出决定,发出了《关于我军不进攻打鼓新场的指令》,恢复了毛泽东的前敌政委的职务。这一重大决定,避免了党和红军遭到全军覆没的危险,成为转折之后的转折。后来的敌情表明,毛泽东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前面两天的会议,暴露出
“二十多人参加的中央会议决定军事行动”这种领导方法的弊端。“打鼓
新场风波”引起毛泽东的思索,他向周恩来、张闻天提出,“不能像过去那么多人集体指挥”,军事指挥不能处处搞“少数服从多数”,不能老是20来人讨论来讨论去。应成立一个权力集中的指挥机构,在政治局领导下全权负责军事指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3月12日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新“三人团”,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权负责指挥军事。至此,苟坝会议由讨论红军军事行动转为讨论决定成立党中央最高军事领导机构,成为一次惊险又圆满成功的会议。
3.会理会议:遵义会议的收官。苟坝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一气呵成地完成了三渡赤水的大佯动和四渡赤水的巧迂回,2月16-17西进四川、21日又东渡遵义,并于3月31日南下突破乌江,其后兵临贵阳、威逼昆明,于1935年5月巧渡金沙江,把数十万追兵甩在了金沙江南岸,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但是,由于四渡赤水中的快速奔进,一会儿向东、一会向西,不少部队疲于应付,又不打仗,大家对毛泽东产生误会。有人明确提出换掉毛泽东的指挥职务,由彭德怀指挥。为化解新的分歧,总结四渡赤水的经验教训和确定下一步的军事行动,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会理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经过充分地讨论,对一些新的错误思想给予了批评,维护了中央的统一和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作出了继续北上的正确方针。会理会议总结和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可以看作是遵义会议的收官之会。
二、现实价值:一部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生动教材
遵义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历史意义:伟大转折
1.军事成果:遵义会议是实现红军长征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历史起点。遵义会议首先着重解决了当时最为急迫的军事路线问题,使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长征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步。
遵义会议前的“左”倾错误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上的盲动主义、军事上的冒险主义,又有组织上的宗派主义、思想上的教条主义。由于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军事路线的错误直接关系到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遵义会议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集中力量纠正军事路线的错误。会议明确指出,由于“左”倾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造成了红军反“围剿”战争的失败和在退出苏区后继续遭到严重损失。遵义会议后,红军恢复了过去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作战的正确原则,彻底摆脱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
2.组织成果:遵义会议是确立巩固毛泽东领导和指挥红军长征核心地位的历史起点。遵义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夺取长征胜利提供了根本的组织保证。
遵义会议推举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时决定取消长征前组成的“三人团”,改由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随后不久,又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在当时战争环境中,这是党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由遵义会议开始的这些组织措施,对于推动党的路线转移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对于保证党中央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取得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遵义会议开始,经过十年的发展,孕育出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
3.政治成果:遵义会议是开创中国革命崭新局面的历史起点。遵义会议后我们党更加自觉地从实际出发选择战略轉移的方向,这对于各路红军会师西北、促进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在战略转移过程中,先后有一个到川西北、到川滇黔,又到川西、到川陕甘发展的战略方向变化过程,直到最后决定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战略转移方向的调整,完全是根据当时军事、政治、地理、居民条件和全国形势的发展作出的,其最终目的是保存革命力量,建立北上抗日的前进阵地。遵义会议后随着各路红军战略转移的相继完成,红军一、二、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陕甘地区的红军胜利会师西北,实现了党中央对全国红军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二)历史启示:党内政治生活的成功典范
党内生活的正常化、有效化是遵义会议前后能实现历史转折的决定性因素。遵义会议前党内生活很不健全,一方面存在党内偏重集中的倾向,党内民主不够,党内民主生活不活跃,家长制、一言堂和宗派主义等思想作风盛行;另一方面不能做到正确集中,正确意见不能进入中央决策层,致使革命陷入严重危机。遵义会议是党内生活正常化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通过党内生活的正常化逐步促成了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
1.遵义会议充分体现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和战斗性。
政治性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遵义会议最突出的是始终坚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党的忠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使命,既纠正了军事路线的错误,化解了军事危机,跳出围追堵截,实现了军事上的历史转折,又调整了组织路线,化解了政治危机,完善了党和红军的领导体制,实现了充分民主与正确集中的有机统一。
原则性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准绳。遵义会议最突出的是始终坚持了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等根本原则。整个会议过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会前的民主酝酿、会中的激烈争论、会后的贯彻落实,既坚持广泛民主,也实行正确集中,既敢于坚持真理,也勇于修正错误,既注重会议决定,也搞好个别酝酿,既重视多数人的观点,也尊重个别人的意见,最终实现了党性基础上的团结统一。可以说,遵义会议是一次在充分民主基础上实行正确集中的会议。这种集中,就是集中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上来。
战斗性是检验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标准。遵义会议最突出的是开始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原则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正确方针,旗帜鲜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既解决了问题,又团结了同志,并体现了纪律的严明,克服了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既化解了分歧和矛盾,又推动了自我完善。
2.遵义会议充分发挥了党内生活的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团结功能和监督功能。正是因为党内生活的正常化、有效化,才较好地对过去作出了总结、化解了分歧和矛盾,对未来的目标、方向、路径及领导人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遵义会议发挥了政治功能,陆续解决了“到哪里去”“怎么走”两大问题,并解决了“谁指挥”这个更突出的问题,为实现历史的转折提供了保障。
遵义会议发挥了教育功能,通过激烈的争论,再一次使毛泽东代表的正确的軍事路线和战略战术得到进一步恢复和确立,尤其是四渡赤水的胜利,使广大指战员对中国革命战略战术问题进一步领会。
遵义会议发挥了团结功能和监督管理功能,通过有效的党内生活,实现了充分民主与正确集中的统一,既解决了问题又团结了同志,党中央更加团结统一,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新“三人团”得以建立并发挥巨大作用,党的领导体制和军事指挥体制不断完善。
(三)当代价值: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遵义会议对党和红军所发挥的伟大作用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遵义会议仍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1.深刻认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特别突出强调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地位作用,对严格党内生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出了“三个深刻认识”的重要论断:一是深刻认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志,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强调要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做好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这篇大文章。强调要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使各种方式的党内生活都有实质性内容,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倾向。二是深刻认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作用。强调党内政治生活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法宝,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内生活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法宝”“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三是深刻认识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的严重后果。在这方面,我们党有过十分惨痛的教训,在党的历史上出现过两段党内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时期。一次是在大革命后期至遵义会议之前,另一次是在反右斗争扩大化到“文革”结束,特别是十年“文革”,党内政治生活极不正常,党的组织、优良作风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党内政治生活逐渐恢复正常,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是主流。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由于管党治党失之于宽松软,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不严肃的现象比较普遍,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比较突出,有的甚至出现了系统性塌方式腐敗,给党的事业、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个人带来严重危害。
2.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总方针。按照《准
则》的要求,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着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着力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努力在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抓住重点,切实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准则》强调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就是科学地总结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并使之上升为党内法规,用以指导新的实践,体现了党的建设上的历史传承和改革创新。
在具体的党内政治生活中,必须旗帜鲜明突出政治性要求,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要求,严肃认真坚持原则性要求,坚决彻底贯彻战斗性要求,每一次理论学习、每一次民主讨论、每一次集体决策、每一次组织生活会、每一次民主生活会、每一次批评和自我批评都是一次党内政治生活的生动实践。
4.弘扬遵义会议历史传统 ,建设鲜活教育基地。要充分挖掘遵义会议历史资源,将遵义会议纪念体系打造成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建设成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的场所和推进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践教育阵地,把历史规律和经验转化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活营养和强大动力。
要着眼于历史经验的应用,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党内政治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以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武器、以强化党的纪律和党内监督为重点,推进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常态化,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作者单位:遵义干部学院)
(责任编辑:矫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