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年跨越“港珠澳”

2017-05-30林彦臣

国企管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深槽深水大桥

林彦臣

高纪兵在建设港珠澳大桥的七年间,参与了数十项专题试验研究和数百次方案研讨,与团队集成开发了数十套专用设备和控制系统,这些研究成果在沉管“半刚性”结构研发论证、国内首次8万吨沉管工厂法预制、外海沉管安装成套技术攻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助推了我国沉管技术跃升至国际领先水平。

跨专业寻求突破

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是集跨海桥梁、外海人工岛、沉管隧道为一体的超级跨海通道,也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其技术复杂性、施工难度、施工风险都极具挑战,被誉为是“交通工程的珠穆朗玛峰”。

2010年以前,高紀兵陆续参建了很多公路大桥,而每一座长江大桥对于高纪兵来说都充满着技术挑战。从世界上第二跨径的斜拉桥苏通大桥、世界首座三塔悬索桥泰州大桥到国内最大跨径连续钢箱梁桥崇启大桥,在桥梁建设的过程中,高纪兵用智慧和汗水在超大型桥梁建设领域取得了诸多创新成果。

2011年2月26日,崇启大桥主跨顺利合龙,大桥建设的最后一道难题顺利解决。也就在此时,身为大桥技术负责人的高纪兵收到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邀请后便马不停蹄地从长江口奔赴伶仃洋,从此便义无反顾地迈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一年只干了一件事

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为数不多的几家外国公司手里,他们在工法和装备技术上处于垄断地位。想要翻越这座高山,掌握核心技术,就必须要靠自主创新。

在技术攻关的日子里,高纪兵白天组织参与研究讨论,晚上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一年365天,高纪兵所在的技术团队进行了300多次专题讨论,从概念到方案到具体施工,从研究到设计到实施,大大小小的各项方案由薄变厚,又由厚变薄。经历了一次次的论证、一次次的否定、一次次的优化,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施工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和跨越。

2013年初,成套技术即将投入实战检验,首节沉管能否成功安装就是对一年多技术攻关成果的最终检验。从5月2日11时开始,到5月6日10时,E1沉管经历了5天4夜不间断作业,高纪兵与攻关团队连续96个小时不眠不休坚守在施工现场,顺利完成了世界最大沉管与西人工岛的深海对接,由此也开创了中国外海沉管隧道的先河。

差一点成了“逃兵”

当被问到面对那么多技术难题累不累时,高纪兵坦言:“怎么不累,有时候也想放弃,在遭遇深水深槽难题时我差点当了‘逃兵,但咬咬牙就坚持过来了,很享受这个过程”。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当今世界建设条件最为复杂的大型外海工程之一,许多方面还存在未知的风险。在沉管安装至第10节时,工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难题,这完全超出了当时科学的认知范畴,沉管安装施工一度停滞四个月之久。

为了不耽误现场其他的生产任务,林鸣总经理决定让高纪兵配合他开展技术攻关,具体牵头组织国内相关科研单位开展探索和研究。经过反复攻关研究,终于成功发现并掌握了深水深槽海流规律,成功破解了深水深槽沉管安装技术难题。

从事工程建设一线工作17个年头,高纪兵取得发明专利超过50项。今年初,他被评为第五届“中国交建十大杰出青年”。

猜你喜欢

深槽深水大桥
国产化深槽型主泵机械密封低压泄漏率计算与试验研究
一图看懂藏木大桥
数鸭子
识人需要“涉深水”
上天入地——港珠澳大桥
深水油气何时能够走出“冬天”?
深水区医改设计者
浅谈市政排水工程施工中的深槽处理
海口港二期深水码头正式对外启用
长江隧道盾构穿越深槽岩石段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