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学,记得带好心理锦囊
2017-05-30王星
王星
在高校做学生工作已经将近五年了。每到金秋9月,校园变得热闹非凡,看到前来报到的大一新生们,总是感觉很亲切很熟悉。在大学最初阶段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能够快速进入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生活,以最好的状态迎接这无比珍贵的四年时光呢?
在近三年的新生入学心理筛查中,心理状态呈现异常的学生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也越来越占据工作的重要一部分。我们会通过心理量表进行自评和他评筛查,对呈现异常数值的学生,会通过心理咨询师谈话,建立心理档案,进行长期跟踪。
英语把“大一新生”解读为“新鲜人”,这种解释也很形象,因为大一新生就是很新鲜的人,看周围环境、事物很新鲜。上大学所经历的社会化过程被社会学里誉为“第二次断乳期”,这其中的心路历程、痛苦程度可能比婴幼儿时期的第一次断乳更为强烈。
1不适应新的大学环境,产生心理落差。尽管素质教育实行多年,但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依然是很多人鲤鱼跃龙门实现人生飞跃的主要途径。高中三年的积累和期盼,老师们描述中自由自在的大学生活,会让学生们对大学产生一种过于美好的憧憬和期待,也对身边的同学产生完美的人生设想。而真正进入校园,看似轻松自由,实则比以往会更忙碌。同学之间出现分歧,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2不适应新的学习模式,缺乏自学的动力和热情,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且愈演愈烈的问题。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老师,我都看到了很多高考成绩卓越但进入大学后荒废的例子。从被人督促的学习模式转向自由的自学模式,是需要一段时间缓冲的。
3不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很多学生对大学生活产生困惑是由于交友受挫,人际关系紧张。因为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校园环境较自己以往所处的地域更加多元,你会发现不止甜豆汁、咸豆汁这样的生活差异,还有这些生活差异背后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和家庭文化。你会发现怎么老乡都那么好,而班里其他地方的同学怎么都那么斤斤计较,真的是“越长大越孤单”,你会觉得新同学远没有中学同学淳朴实在。
不止地域文化的差异,学生原生家庭的情况也会影响部分学生的人际关系交往。有些学生来自贫困地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会产生自卑的情绪,甚至还会刻意隐瞒家中的情况,越是不希望别人知道,越是不被周围的人所理解,变得形单影只。
4不适应时间安排,缺乏必要的自主时间规划。这里简单概括就是时间的张力,时间看似松散,但其实很紧张。那些缺乏独立生活必要常识的新生会觉得忽然之间多了好多生活琐事,会感到大学生活忙忙碌碌,又似乎不是自己以前所向往和追求的,很多学生缺乏独立安排时间的能力和按事件紧迫性进行解决的排序意识。
5个准备,更快适应大学生活
1调整好心理落差。校园没那么大,宿舍条件差,同学不够友善,课堂不如想象中有趣……如果感到失望,先不要着急下结论,应通过更多的途径了解学校,可以和老师谈谈感受,找师兄师姐了解专业设置等,看看能否接受现实中的学校,自己是否找到了新的动力和目标。
2要自由,也要学习。大学校园里资源最多、时间最充裕、自由度最高,你可以发展爱好,玩儿的尽兴,也要会学习。近年来,高校会采用第二課堂或者很多行政手段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旨在通过外力加强监督。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在于老师不在于环境,大学生学习的内容、方法、目的和环境都不同于之前,要变被动为主动,自己安排时间地点,自己找参考书,主动求教老师,摸索合适自己的学习模式。
3把自己融于集体,锻炼社交能力。有人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除了要掌握学习技能,还要习得相处之道。在一个新的集体中,每个人都有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学会沟通合作,感受集体的力量。
很多心理问题都源自于恶性的人际互动。地域、文化、性格上的差异,不妨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不偏激,不争对错,多换位思考。而生活习惯上的冲突,则可以沟通协商,或寻求老师的帮助。对待原生家庭有正确的态度和认识,我遇到过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当他们学会敞开心扉,表达自己,变得自信开朗之后,周围人也开始接纳、帮助他。
4学会寻求帮助,给自己找“靠山”。班主任、辅导员都是很好的倾诉对象。如果觉得不好意思,每个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会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给你排忧解难。在我看来,师兄师姐走过的道路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方式,他们或许会起到一个榜样力量,让你沿着他们轨迹成长。可以多向身边的同学倾诉,但要注意大学生活不是搞小团体,是要打开自己的生活圈子。
5学会自我成长,多拿几块“敲门砖”。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的课程,选修心理学基础课程是很好的途径,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小测试、图形让大家在玩乐中学到心理学的常识,更好地认识自己,学会识别情绪,排解压力,等等。还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来学习做自己的生涯规划,你就会发现目标明确了,道路清晰了,人生哪有那么多时间让你去浪费、供你迷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