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咬”的亲密接触
2017-05-30潘兴强
潘兴强
近日,一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0师蚊虫肆虐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视频中一名团场职工在劳作时头戴防蚊面具,全副武装,身上全是小咬(一种不知名的黑色硬壳小虫),伸手随便一抓就能抓到一把。真应了当地流传的一句谚语——“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185的‘小咬用手抓。”每逢夏季来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0师185团驻地就蚊虫肆虐、漫天飞舞。近日,我来到驻守在这里的新疆公安边防总队阿勒泰边防支队克孜勒乌英克边防派出所,和“小咬”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185团毗邻额尔齐斯河,水草茂盛,蚊虫特别多。据说,这里与孟加拉湾、印度的红河、南美的亚马逊河并称为世界四大“蚊虫王国”。每到夏秋两季,家家户户都要紧闭门窗,居民出门头上都要裹上纱巾。派出所民警则要佩戴纱巾和防蚊面罩在边境地区开展执勤工作。
6月20日,我跟随派出所民警來到中哈边界地区。入伏天,正是蚊虫肆虐期。行走在草地上,每走一步,便有数百只蚊子和一些不知名的虫子在空中飞舞。在到达一处执勤地点前,派出所教导员庞文强递给了我一个纱巾面罩。“把面罩戴上,否则几分钟内脸上就会爬满蚊虫。”说完,庞文强带领民警俯身趴在了距河岸不远的一块草丛中,草丛中的蚊虫顿时四处飞舞。几乎是同时,我的脸上、胳膊上落满了蚊子,拍打不及。我赶紧戴上了防蚊面罩,但已经晚了,脸上、胳膊上奇痒难忍,用手一搓,还感觉有些疼。
据庞文强介绍,每年6月初至11月是蚊虫最多、最猖獗的时候。蚊子从衣服缝隙中钻进脖子、裤腿,到处叮咬,让人痛痒难忍,即使戴着防虫面罩也不管用。但为了完成执勤任务,民警只能忍着,身上爬满了蚊虫也不能动弹一下。
曾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优秀护边员马军武告诉我,这里的蚊虫很厉害,人被叮咬以后,全身都会肿痛,每天出门巡逻前他都要在全身涂抹很多清凉油。“即便如此,也一样会被蚊虫叮咬得身上到处都是红疙瘩。”马军武说,记得有一次他巡逻,傍晚河岸边又闷又热,于是他把纱巾取了下来,结果脸部被蚊虫叮咬,引起全身浮肿,呼吸困难,连夜被送到医院进行救治,被诊断为过敏性皮炎,经过几天的治疗后才消肿。说着,他撸起袖子,一块块红色的疤痕清晰可见。“这些疤痕都是蚊虫叮咬后留下的,在这生活了40余年,现在已经习惯了。”
他说,蚊虫不仅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影响,也会伤害牲畜,有些牲畜遭到蚊虫叮咬还会毙命。他讲述了自家的牛被蚊虫叮咬致死的经历。有一年夏天,他巡边回来,发现家里养的牛直挺挺地躺在院中,以为是被狼咬死的,结果走近一看,牛的全身都是蚊虫叮咬的伤痕。
据他介绍,为了驱蚊,百姓在地里干活时,会在田地的四周点燃牛粪,靠浓烟来驱赶。而派出所民警和护边员则把纱巾在柴油里浸泡后戴在脸上,靠气味来驱蚊虫。“脸是护住了,可脖子上却留下一圈红印子,像是戴了项链。”庞文强说,纱巾把蚊虫挡在了外面,大量的蚊虫集中在脖子的四周,一点一点往里爬,取掉防蚊帽的时候,脖子一圈已经被咬得通红了,用手一挠就破了,涂上清凉油,被蜇得疼痛难忍。
“派出所民警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被蚊虫叮咬后留下的伤疤。”庞文强说,去年7月,派出所3名官兵前往边境一线执行任务,到达目的地时已经是深夜。天气十分闷热,官兵在执勤点坚守了4个小时,大量蚊虫围绕在他们的身边,顺着袖口钻进衣服,脸被防护面罩护住了,手和脚却被叮咬,肿得像面包,路都走不了。“回到派出所,他们在掺有风油精的水中泡脚,一沾热水,又痛又痒,用手一挠,被虫咬过的地方就破了,第二天脚肿得鞋都穿不上。”
那天,我们回到派出所,已接近次日凌晨1时。我虽然出发前涂抹了清凉油,但仍然感到身上奇痒无比,不停地用手挠。见此情景,庞文强笑着说,被这儿的蚊虫叮咬过,就不用怕其他地方的蚊虫了。
离别时,荣誉墙上的所训“不怕蚊虫叮咬、不畏额河惊涛、不忘戍边初心、不负百姓期望”深深地吸引了我。眼前浮现出一幅幅派出所民警的戍边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