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心脏,从情绪开始
2017-05-30刘园园
刘园园
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也非常高,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健康报告指出,如不加控制,到203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患病率将比2000年增加3.7倍。
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焦虑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安贞医院2013年发表过一篇文章:该研究涵盖了全国5大城市,即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成都,包括14所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心内科门诊患者2123例,样本量较大。结果显示,我国大型综合医院心内科门诊患者中,抑郁和焦虑障碍的患病率较高。
长期以来,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疾病问题被忽视,在门诊中,我常常能见到这样的患者。
1某中年女性患者因为有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前来心内科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并无器质性的心血管疾病,医生也没有给出让其满意的解释,症状仍然反复出现,从而反复就医。
2现代设备发现的轻微阳性体征,如偶发早搏、左室假腱索、瓣膜轻度关闭不全等,并没有明显的临床意义,如果医务人员未详细向患者解释,很容易引起患者的焦虑情绪。
3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过心脏支架手术后病情平稳。因发病突然,病情凶险,患者伴发了强烈的恐惧心理并对今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缺乏自信,坐立不安。
以上三种情况都可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或抑郁症状,抑郁情绪会影响患者的康复和日常活动。同时,这类患者的躯体化障碍(胸闷、心悸、夜间惊醒、颤抖、食欲减退、乏力等)明显增多,患者容易出现不良情绪,导致患者和医生之间的抵抗与不配合。
比如,患者可能将更多的责任归罪于医生:医生让我做这么多检查就为了挣钱,医生是不是故意不给我认真看病,我都做了这么多项检查医生还是没给出满意答复,医生水平太差了等。同时,患者家庭烦事多,家庭关系紧张;负性情绪严重,认为自己得了重病不治之症;求生无望,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频繁重复检查,过度治疗、过度诊断,也是常见的现象。
反过来,抑郁焦虑问题可严重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如引起心律失常、高血压、血液快速凝固以及导致高水平的胰岛素和胆固醇。长期以来,会增加心脏负担,阻碍机体修复心脏有损伤的组织。
我有一个55岁的男性患者老李,3个月前,他与朋友聚餐喝酒,后出现心悸、气短的症状前来就诊。入院治疗后,老李情绪低落,烦躁,说自己最近一周都在失眠,体重也下降了,常常有恐惧感,血压波动大。原来老李的女儿最近婚姻不顺,还被骗得倾家荡产,自己的生意也在亏损。老李的父亲就死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老李担心自己也会和父亲一样。
通过检查,我给予老李心理疏导及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讲解了各项检查结果,解除了他心中的疑虑。根据他的冠脉造影结果,不会引起猝死,但要注意戒酒,保证睡眠,同时应用抗焦虑药物也可以调节神经减少早搏出现。我告诉老李家庭及女儿都需要他保持坚强、乐观,压力帮不了忙,只能起到副作用,消极心态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工作上尽心尽力,笑看得失。如果需要,可以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老李遵循了我的建议,很快回到了工作和生活当中。他自己说:我自己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我又重生了。
心血管疾病伴发焦虑抑郁患者有哪些特点?
这类患者主诉症状多,夸大疾病或隐瞒严重程度;
检查无明显阳性发现,反复多科就诊,反复检查;
总觉得没查出病,对解释不满意,非常难缠, 医患关系紧张;
患者家庭烦事多,对社会不满,容易转嫁压力。
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焦虑抑郁以老年人居多,伴发比例高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塞、支架术后、搭桥术后),心律失常(室早、房颤、起搏器术后、心脏搭桥术后),心衰,而单纯性抑郁患者则相对较年轻,抑郁的核心症状(抑郁情绪、负罪感、自杀)更明显。
在中国,人们对精神疾病有认识误区,包括心内科的部分患者会强调自身的軀体症状,若医生建议其到心理或精神科就诊,患者会产生病耻感。其次,我们还缺乏标准化的情绪问题筛查流程以及培训,我国目前还没有可供医生、家属或照看者遵循的标准化心血管疾病伴发的情绪问题的筛查流程以及相应的培训流程。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我认为增加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可能更有利于我们诊治过程的顺利进行,能减少医患冲突。如果医生能增加自己对心理和精神疾病的认识,通过对疾病导致的患者状态的思考,就能减少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抵触。
心血管疾病是致命性疾病,而患者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通常是亚临床或轻中度焦虑抑郁,没有达到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这部分患者由心脏科医生处理更安全方便。如何提高全社会对于此种双心疾病的认识,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脏以及心理治疗,即“双心医学”,是摆在我们所有精神科和专科医生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