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女性的胜利
2017-05-30谢啸实
谢啸实
记得最初看到《摔跤吧!爸爸》这个名字,我想当然以为这是部体育电影,看到粗浅的剧情介绍时,我又以为它一定很励志。当然,我以为的,其实都没有错。然而到头来,这一切不过是表象,这部浅显易懂、叙事方式朴实的印度电影,却和中国人所谓的春秋笔法不谋而合,用一个很娱乐化的喜剧故事为观众讲了个挺严肃的大道理——女性为何要独立自主,又该如何独立自主。
《摔跤吧!爸爸》改编自真人真事,片中的爸爸是印度的前冠军摔跤运动员马哈维亚,因为某些原因中断了光辉的运动生涯,没有走到职业生涯的最高峰——拿到世界冠军,成为他的毕生遗憾。于是他将希望寄托于未来的儿子,结果生的偏偏全是女儿。失望中,马哈维亚无意在两个女儿身上发现了过人的摔跤天分,于是决定训练两个女儿成为摔跤手。为了方便训练,他让女儿们剪短了头发,这在印度的农村,是一件十足前卫的事情,两个女儿于是成为乡邻指指点点的笑柄。妻子是传统的印度妇女,对丈夫这样挑战世俗规范的行为虽然不便直接反对,但是显然是不认同的。两个女儿,则在最初的好奇心过后,消极对待父亲的训练。直到两姐妹参加一位朋友的婚礼,新娘子对于以后相夫教子的人生充满倦怠和遗憾,姐妹俩意识到这也可能是她们两个人的归宿,而成为职业摔跤运动员,则可以避免这样的命运,两人顿然醒悟。很快,两个姑娘就因为常常在比赛中取得胜利成为当地的名人。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大女儿随后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学习,然而,成长之路永远不会一帆风顺。进入体育学院后,大女儿远离了父亲的监督教导,又面对大城市绚丽生活的诱惑,不仅荒废了训练,而且拒绝听取父亲的意见。当在比赛中受挫,大女儿才发现自己犯了多么大的错误。最终大女儿梦想成真,拿到了世界冠军,成为对人生有了更多选择权的女性。身为父亲的马哈维亚也终于圆了自己的梦想。
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摔跤吧!爸爸》借电影说事的小心思,自然不会逃过中国观众的眼睛——电影上映以来,挂着体育电影名头的《摔跤吧!爸爸》,在国内引发的主流讨论,基本就和体育没有多大关系。面对电影里父亲如何借助摔跤这件事让女儿摆脱了一般印度女性的命运这件显而易见的事情,国内一些评论为其扣上的却是“父权”的帽子。当然,当我用“扣”这个字的时候,也就表明了我的态度——绝对不认同这个看法。影片中,当马哈维亚让女儿学习摔跤,妻子担心女儿们会嫁不出去时候,马哈维亚却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们的女儿很优秀,他们没资格挑选我们,而是我们挑选他们”(这一段因为长度问题在中國上映时被删除了,或许认为在中国这是非常平常的父亲看待女儿的眼光。但是,在印度,这是非常先进的话语)。如果说这一段,我们看不到,那么在女儿将要为冠军而战、倍感紧张的时候,这位父亲鼓励她,如果她赢了,并非自己在独享胜利,而是有几百万个和她一样的女孩跟她一起得胜,这是一场跟轻视女子的人的比赛。我实在看不出来还要说得多么明白,才能让某些人不会认为电影在宣扬“父权”。难道这位父亲什么事情都不做,任由女儿发展,就是尊重女儿的意愿了?何况,他明确提出了一年的期限,若一年的训练没有任何成果,绝不会再勉强女儿们训练。这哪里是父权的压制,这是不忍浪费改变女儿们命运的机会。身为一个女儿,该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庆幸!
上映以来,《摔跤吧!爸爸》以一种刷屏的姿态为中国观众带来夏日的一场电影饕餮盛宴。上映37天,票房已超过12亿人民币,远超在印度本土的票房。这样的结果,在中国主流观影人群中,想来不是一部“父权”意识明显的电影可能有的待遇。或者恰恰相反,片中父亲表现出来的对以女儿为代表的印度女性生存状况的审视,成为这部电影非常独特之处。《摔跤吧!爸爸》大受欢迎,只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即故事本身的魅力——卑微的印度女性,也一样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由此,《摔跤吧!爸爸》狠狠打了内地电影产业的脸,让所有以各种各样理由解释国产电影不能令观众满意,甚至把责任推到观众身上的言论无地自容。很久以来,看中国电影的时候,我都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这样无聊的事情不知拍来干吗。我甚至没有用故事这个词,因为总觉得,只要是能被称为“故事”的,就一定不会无聊。我想很多观众在看完一部糟心的国产电影时,内心都会有类似想法。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每部电影都能有本领讲一个“很有意义”的故事,毕竟面向大众的电影承载的主要是娱乐功能,而非艺术熏陶。但是,娱乐肯定不代表空洞乏味,我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喜欢将看电影变成受教育的过程,而且有的时候,观众确实喜欢没心没肺地看场电影,但是这并不代表电影本身可以没心没肺。
在翻看众多关于《摔跤吧!爸爸》的分析评论时,看到一位业内专业人士的一段话,他说,如果同样的题材,放在中国,比如写一个西北山区的孩子,如何经过刻苦训练,成为摔跤手的故事,观众恐怕不会买账。首先海报上西部山区的画面就无法吸引观众,大家压根就不会买票进去看,如果无法吸引观众进入影院,那么电影拍得再好也没有用。就算有观众进了电影院,电影中西部山区的风貌,观众大约也不会感兴趣。这也会很大程度影响到对于电影的观感。显然,这位专业人士认为,《摔跤吧!爸爸》的印度异域风情,是吸引观众进入影院的一个重要元素。
这样的观点,乍看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所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国外的电影,带来的新奇画面感,有些时候确实对电影有加分的效果。但是,仔细推敲,这句话完全经不起考验,看惯了美国视觉大片的中国电影观众,恐怕很难再为外国电影的画面惊叹,遑论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印度,在国内媒体上,一向以脏乱差面目出现,若说有多少国人会对印度的异域风情感兴趣,个人是不太相信。而若在网络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还认为我们的观众会抱着欣赏异域风光的心情被一部电影吸引,未免太小看中国电影观众的见识。显然,面对《摔跤吧!爸爸》的成功,与其去盘算观众喜欢怎样的画面,不如用心仔细想想,人家为什么能把故事说得这么动人,为什么能有那样的关注度和视野。
当年复一年,无论中国电影人怎么努力,中国电影看起来都止步不前,我想,真的很有必要厘清一件事,一味高喊IP,将表象的视觉奇观视为法宝,只怕有一天会将中国电影带入死胡同。而唯有真正去关心最普遍的人性,最普通的生活,才是电影的出路。《摔跤吧!爸爸》不只是将印度女性面临的问题呈现在世界面前,它打通的是全世界女性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