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防疫工作中移动防疫监管技术的应用
2017-05-30何明国
何明国
摘要:本文针对动物防疫工作中移动防疫监管技术的应用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防疫监管技术对于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移动防疫监管技术及其应用给出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动物防疫;移动防疫;监管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3637(2017)09-0072-01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养殖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和进步,对于养殖业的发展,我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对动物防疫工作增强了监管的力度,特别是近几年,对动物防疫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动物疾病预防的相关工作与对其进行操控的系统是防疫体系的关键和核心,并随着监控制度的不断完善,对监管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
2防疫监管技术对于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对防疫体系的构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基层当中对于动物的防疫工作还比较薄弱,但在对其不断的建设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中,有些地区对于可移动防疫监管技术的建设,可有效应对禽流感以及口蹄疫等疾病的爆发和传播速度,设计防控系统,突破了以往的信息交流慢和监管技术非常单一的情况[1]。对该监管系统的应用,可将防控措施具体执行的速度进行提升,使信息的沟通更加顺畅,实现了100%的免疫覆盖率,减少疫病带来的损失,提升动物食品的品质,对推进养殖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移动防疫监管技术及其应用
3.1基于信息技术的移动防疫监管系统的构建
3.1.1系统目标
因为口蹄疫以及禽流感等相关动物疾病的发生会非常突然,涉及的面积会非常广,为了将免疫以及消毒等控制的执行速度进行提升,保障在疫情全面爆发之前能够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要建立全方位的可移动防疫监管系统。其主要的目标为对个人的移动数据进行研发,利用网络科技,直接下达相关的防控任务,接受反馈的信息,监管免疫相关工作,实施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将执行的速度以及效率等进行全面的提升。
3.1.2系统构架
系统的框架为Browser/Server的架构作为服务端,简单来说便是该系统服务器的内部结构以及浏览器,使用者只需要登录浏览器便可实现。系统能够提供强大的信息服务功能,使用者可以在能够上网的地方对系统进行应用。此外,系统当中的PAD端,应用的架构为Client/Server,借助GPRS与数据中心进行联系,交换彼此的数据,使用者可随时对数据进行提取。
3.1.3系统功能
系统使用的为可移动设备以及嵌入式的软件等相关技术,具有强大的定位功能,对防控任务能够实时下达,接受反馈上来的执行情况,能够对免疫工作进行监管、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拥有可以移动的办公功能等。
3.2移动防疫监管技术在动物防疫工作中的应用
3.2.1 动物防控监管
该系统拥有非常强大的功能,例如:对该系统的使用,如果发现了有疫情出现,免疫的时间、效率、检测的效果等异常,系统可立即与相关的负责人进行联系[2]。同时,该系统有将消息进行群发的功能,及时提醒各个负责人要做好相关的工作。
3.2.2 防控手段和功能
对于该系统的应用,可将传统的将信息传送形式进行改变,应用相关的移动设备,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使其更加精准,使相关的防疫工作的开展具有交互性以及动态性的特征。在该系统当中,重要的任务为对防疫工作任务进行下达、管理执行的进度。
3.2.3 防疫督导
防控监管为对任务进行提示和现场进行管理。每一位负责人都会有任务列表,可及时查看自己还有哪些任务没有完成。使用者可利用PAD对任务和计划进行查询,负责人可查看相关的工作事项。此外,还可以与所在区域的地理信息进行结合,利用定位的功能,对使用者的位置进行确定,使用者便可查看周邊区域的免疫情况等基本信息。
3.2.4 免疫提示
在基层当中的工作人员,只需要对PAD当中的信息定期进行查看,将任务和计划下载下来,在完成之后,在利用PAD将任务传送至服务器即可。服务端的管理人员便可了解每位防疫工作者的工作状况。
3.2.5 免疫监测
结合传送上来的免疫信息,可制定有针对性的监测方案,定时对监测的工作进行安排。其中不同的分站可对计划表进行查询,也可下载。
3.2.6 业务报告和统计分析
在对该系统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会逐渐产生大量的数据,指挥控制中心只需要应用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的工具,便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建立数据库等,制作真实可靠的报表和统计。
4结束语
总之,对于可移动防疫监管技术的应用,将传统防疫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决,有效满足了现代化防疫工作的要求,全方位多角度的完成相关的防疫工作,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进行了提升,推进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震.浅谈基础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32(08):21-22.
[2]杨树胶,孙晓林.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