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2017-05-30阿勒马太·努开西
阿勒马太·努开西
摘要:畜禽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繁荣期,但畜禽规模化养殖衍生出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并随着养殖规模的加大,问题越发突出。本文对当前规模化养殖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1.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3637(2017)09-0026-01
1畜禽规模化养殖污染问题分析
1.1土地、水污染
畜禽规模化养殖后,每天需要万亿吨排泄物(畜禽粪便、尿、养殖场废弃水)进行排放,而这些排泄物大多被排放在土地上,造成地上、地下水体及土壤污染。这些排泄物的共同特点就是溶淋性很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就会长期依附于地表之上,对土壤造成结构损害,造成土壤不能生产。排泄物与水混合后,导致水源杂质过多,不能正常饮用和灌溉[1]。
1.2大气污染
动物排泄物(粪尿、养殖场污水)排出后,将与周围空气混在一块,造成周边环境恶臭,影响环境面貌。同时,禽畜排出的粪尿等含有硫化铵、一氧化硫、三甲基胺等有害气体将融进空气里,对养殖场周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这些气体不仅让养殖人员受到危害,也对禽畜的繁衍生长造成影响,致使禽畜健康受损,不能达到预期生长目标。
1.3毒菌污染
禽畜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毒杆菌,这些排泄物一般堆放在周边的低洼处位置,特别是在气温较热的夏天,成为了苍蝇、蚊子、老鼠、病菌等的天然温床,严重影响周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近年来,家禽、生猪等养殖中,均出现大量致命病毒的出现,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
2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存在问题
2.1管理体系不健全
政府部门一方面鼓励禽畜规模化养殖,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但也存在监管失位的现象。特别是养殖户提出申请养殖,但配套的环境防治体系搭建却没有严格的标准完成,就给予审批同意。这种重养殖、轻治理的问题较为突出。
2.2防治方法欠缺
由于禽畜养殖环境治理是一项投入大、程序多、工作量大的工作,部分养殖人员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不清,废弃物不处理就地排放,也不掌握关键的处理方法,造成处理不彻底、不完善。还有就是养殖户也不愿意投入过多成本在环境治理上。
2.3科技投入不够
禽畜排气物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去治理,还要能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科技手段的不健全,就很难在治理上取得进展。
3解决对策
3.1建立防治体系
要加大工作宣传,政府部门应该引进专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定期给养殖户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掌握禽畜排泄物治理的关键方法。同时,应该加大工作监督,特别是养殖场建设的审批把关要严格,在养殖场建设的基础上,要将环境治理项目纳入其中进行综合考核,未进行配套建设环境治理工程的,坚决不予审批。另外,加大监管力度,要求养殖场必须做到禽畜粪尿的达标排放,对排放不达标的或者出现污染问题的养殖户,从重处罚,严令整改。对整改不力的,予以取缔养殖经营权利[2]。
3.2构建循环治理系统
鼓励构建禽畜养殖生态循坏体系。加强规划引导,在合适的场所建立综合禽畜养殖基地,实现禽畜养殖场(猪、牛、羊、鸡、鸭、鹅养殖)、果木栽植、水库蓄水(鱼类养殖)综合建设管理。首先,对禽畜类粪尿进行干湿分离后,在进行整顿堆积、发酵、转化、处理形成有机肥料,然后运送至果园进行果木施肥,果木能够实现对禽畜粪便、臭味气体的吸收,减少外排。同时,水产品类可吸收部分肥料的同时,为农田和果木提供浇灌水源。这样就形成一套科学的循环治理系统,消除禽畜污染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链条的有效延伸。
3.3加强科技攻关
用科学手段减少畜禽排泄量。畜禽的排泄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源所在,而这些排泄物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因为畜禽营养物质消化不足造成的。因此,通过科学手段,在禽畜饲料中添加相应药物,提高对饲料吸收率,减少排泄量。
加强禽畜排泄物的科学转换。禽畜的排泄物也是一种很好的肥料来源。因此,要通过科学手段对禽畜排泄物进行整体转化,从而生产出有机绿色肥料,实现废弃物质的重复利用。
推进无臭养殖的研究。借鉴目前先进的无臭养殖经验,利用木屑等材料,加入微生物(细菌),制成专门禽畜养殖场所(禽畜茅舍地板、墙体、窝巢等),禽畜排泄物可以通过这些特定的养殖场所进行分解吸收,从而实现排泄物就地处理,臭味就地消失。
4结束语
畜禽业的规模化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通过科学的治理手段,实现养殖场环境的综合防治,才能是我国畜禽业的发展更加健康,这也是实现绿色、环保发展,构建“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蒋维政.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环境污染防治措施[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4,39(3):5-8.
[2]曹建新,齐莹莹,王虹.畜牧業环境污染的危害及治理措施[J].当代畜牧,2013(9):77-78.